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011-03-30 06:16孟繁华
吉林农业·C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

摘要:吉林省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县份。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縣委和县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最后得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中介组织;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37-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沟通农户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既可以搞活农畜产品流通,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的种养业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几年来吉林省通榆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边陲,幅员面积8476平方公里,有400万亩耕地,400万亩林地,400万亩草原,辖20个乡镇和6个国营畜牧(林)场,共有172个行政村,34.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24.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38%。几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引导、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数量达200个以上,从业人员达2500余人;中介农产品品种丰富,且其大多数农产品显现出通榆县的资源优势,是通榆的特色产品,如:主要中介农产品有西瓜、打瓜、棉花、花生、辣椒等;据调查的30个中介组织统计,共中介成交额4亿元,带动了20万个以上的各类农户。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中介人或经纪人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发挥服务拉动作用。如:双岗镇农民经纪人谢明在2005年中介销售西瓜近100万公斤,成交额达1600万元,带动周围3个村248个西瓜种植户;开通镇孙开会蔬菜运销大户组织16个农民从事蔬菜营销,起到了调剂本地蔬菜品种、平抑菜物价的作用,其年经营数量150万公斤,经营额达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0户。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如由县农业局发起成立的通榆县信息中心,可以收集、发布有关农业生产、流通信息,该中心今年开始运作,预计每年中介农产品数量可达200万公斤,中介成交额1亿元左右,并带动3000个农户的发展。在各级科协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牵头指导下,各种专业协会也迅猛发展,仅开通镇就拥有100多个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使农民调整有方向,增收有希望了。

从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以乡村干部为主牵头形成的中介组织;二是以种植大户和农村能人组成的经纪人队伍;三是各类专业协会(团体)。在运作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类是联两头,即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客户,中间人两头跑,先买过来,再卖出去,从中获取即得利益;另一类是将产销或供需直接见面,从中获取中介费;第三类是从各种媒体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后,以助销、联销等方式,按销售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利益。

2 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作用

几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发展,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民致富,并且补充了政府部门的功能,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成为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好帮手,为党委和政府有效实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搭建一个“平台”。通榆县双岗镇共建立农业专业协会20个,发展会员2100户,占全镇的90%。2005年通过协会引进新品种50个,推广新技术32项,招商种养加项目47个,签订单540公顷。当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比2004年增长2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协会的带动作用,保障了弱势群众的增收。2000年以前,双岗镇共有贫困户1000多户,现在通过加入协会已经有500户彻底解决了脱贫问题。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

通榆县双岗镇西瓜、打瓜协会成立以前,西瓜外地的市场销售价格在0.3-0.5元/斤之间,而本地的西瓜价格为0.15-0.25元/斤之间,有时甚至还要低,瓜农利益受损在0.1元/斤以上,公顷损益4000-6000元。协会成立后,保障了瓜农每公顷提高合理收益4000元以上,2005年全镇种植西瓜300多公顷,收入超过600多万元。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双岗镇早在2001年8月在全镇政府的组织和扶持下,太平村农民谢明带头创建了西瓜协会、打瓜协会,瓜农云集响应,一年内发展会员户984户,几乎覆盖了镇内所有瓜农,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同时协会牵头建立了双岗镇西瓜、打瓜交易市场,引来了四面八方客商,把西瓜卖到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目前市场已经成为我县影响最大的瓜类交易市场。西瓜价格也因此而上扬,最高价格每市斤达到5角,平均价格3角,瓜农受益并得到实惠,有一瓜农创造了公顷收入达到3.5万元的纪录。2005年全镇西瓜、打瓜协会已经发展会员1000多户,面积超过500公顷,通过协会外销1000多万斤,最高价格卖到每斤6角钱,外销西瓜和打瓜籽300万斤,会员平均公顷西瓜收入10000-15000元,农民收入超过1000万元。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自身的组织、信息、人员等资源,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起来,有助于解决分散的个体农户难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如八面乡的小米合作社和棉花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优质服务,实行订单农业。该乡的小米合作社在当地村办企业大段河米业加工厂的带动下,把当地的小米加工产业做大做强,该公司地处八面乡内,固定资产总值达100万元,年谷子加工能力达5千吨,年销售收入600万元,公司生产的“大段河”牌小米涵盖整个通榆及外地等10多个地区,在通榆内有10多个销售网点,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棉花合作社招商引资引进的鑫源棉业有限公司,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棉花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带来1000元以上的人均收入。实践证明,推行“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带动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粮食、棉花、油料作物订单面积从2005年的2万多亩增加到2009年的10万亩,生产农户从2005年的0.5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1.8万户。

2.5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意向,另一方面连接市场,是市场信息的搜集者、分析者和发布者,帮助农民全面掌握,科学预测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品种,从而有助于弥补农村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的缺陷,大大降低结构趋同的可能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如“开通镇反季节蔬菜协会” 帮助、引导开通镇东郊村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开通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目前该蔬菜协会现有会员152人,全村种植面积已达2400多亩,同时出现了几支专业流通队伍,专业流通人员24人,车辆6辆,分别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蔬菜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五井子村、和平村等村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已成为开通镇东郊村村民的主导产业,也是通榆县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典范。

2.6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抵御农业市场的風险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集中、联合的优势,解决了单家农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如通榆县乌兰花镇猪业协会在2005-2006年生猪价格迅速下跌的情况下,协会发挥了充当养殖户的参谋作用,帮助农户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指导农户调整生猪饲养策略,适度控制生猪规模。同时,协会还为广大农户提供饲养、防疫的货源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户养殖效益。

总而言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通榆县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养力度,边发展、边规范、边登记,做到成熟一个、登记一个、规范一个,协会组织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吉林省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长期以来,在通榆县农村中存在着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分散经营的农民带来很大困惑。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八方市场的经济利益联合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通榆县的应对之策是:把现有以能人大户为主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协会,通过发布信息和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发展系上“安全带”。目前,该县各乡镇已建起各类专业协会、技术咨询服务部等中介组织200多个,会员达数万多人。这些组织牵着千家万户走向大市场,使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了70%以上,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启示。

3.1 启示之一:协会的组建使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由于协会按照“共用出资,入退自愿,按股分红”的原则吸纳会员,加入协会的农户便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经营。全县花生、棉花、葡萄、西瓜、打瓜、葵花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10多万亩,高标准建成专业养殖场10多个,协会建设对农业的贡献份额达35%。八面乡的棉花协会从河北省招商引资带来了一个棉花加工厂,与当地的农民签订了棉花种植合同,这一项就使当地农民比种植其他农产品多收入2万元。

3.2 启示之二:协会的组建使农民由不会种、不敢种、不会卖,转向有胆识、巧选项、种得精、卖得俏,拉动了特色农业的上档升级

在这个县的开通镇、双岗镇、八面乡,果蔬种植协会的会员们都是瓜果、蔬菜的种植能手,他们源源不断地把外地的信息和先进技术传输到本地,几年来共引进优良品种西瓜、水果贮运、果园滴灌等技术25项,引进了优良果、蔬、粮、油品种15个。这个县的双岗镇以前由于信息闭塞,优质西瓜只能沿街叫卖、地摊零售,有了西瓜收购销协会,200多个会员通过跑销售,把“黑水”品牌优质西瓜打进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市场,甚至出口。

3.3 启示之三:协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培育了一大批有作为的经纪人,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和大中专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就业门路

全县现有农民经纪人6200多人,他们市场信息灵敏,致富经验丰富,有效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展。两年来,先后有11名大学生应聘到我县各地农业协会、农业产品等协会,有的还成为公司的技术和销售骨干。开通镇迎新村养殖大户王世新成立了县奶牛协会,建起了奶站,先后解决就业人员500多名。

3.4 启示之四:协会的组建加速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乡、村干部由抓生产转向抓服务、抓协会、抓流通

政府采取入股、贷款、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协会安电话、配电脑、注册商标,制定了协会章程,启动了专项资金,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我县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还有一些难点和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目前,一些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规模化程度低,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法律地位不明确,经济性质难以确定;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缺乏紧密性,加之成员多是农民,文化底子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对此,要鼓励社会上各类人才、有识之士领办创办中介组织;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运行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保护会员利益,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后劲。

作者简介:孟繁华(1968-),男,吉林通榆人,吉林省通榆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
破解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