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

2011-04-01 13:18邝惠贞
城市观察 2011年4期
关键词:河源市产业结构劳动力

◎ 邝惠贞 刘 力

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

◎ 邝惠贞 刘 力

以河源市为例,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以激发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促进河源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广东区域经济的差距。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劳动力结构 河源市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广东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34个省产业转移园已累计吸引各类企业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1910个,项目数是2007年底的4倍,协议总投资达4041亿元,是2007年底的9倍;在建及建成项目1554个,投资额约2340亿元,其中建成项目1104个,投资额约1074亿元,建成项目投资额是2007年底的20倍。2010年前三季度,广东3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实现产值1196.74亿元、税收70.68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12.81%和67.42%,分别是2007年全年的18倍和16倍。特别的是,“双转移”中仅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吸纳劳动力已超过42.6万人,其中六成以上是广东本省劳动力,为欠发达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可见,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并非两个孤立相关的过程,产业转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导劳动力的流向,与吸收就业存在直接关联,进而影响地区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转移”的概念也应运而生。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产业转移就成为了比较典型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提出的雁行发展理论, 战后日本学者小岛清(198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设。除此之外,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1949),美国学者弗农(1966)、刘易斯(1984)和克鲁格曼(1999),英国经济学家邓宁(1977),中国学者郭凡生(1984),日本学者大西胜明(1999)和牛丸元(1999)等对产业转移的研究都有经典的研究结论。目前,已形成了雁行发展模式、“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和反梯度推移论等产业转移理论。

基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并集中于研究就业增加效应。Helen Mckeon(2004)认为产业转移往往是增加承接地劳动力就业的很重要的途径,不仅可以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素质。魏后凯(2000)从竞争力的视角,指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通常会提高转移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集聚经济效应。刘力(2009)认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广东欠发达地区加速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就业机会,吸收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劳动力的结构优化并不仅仅体现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还应当包括劳动力产业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等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研究,系统地分析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作用。

二、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的关联机制

(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外向推动方式之一,甚至有学者把产业转移定义为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所出现的梯级依次转移和连锁变动的动态过程。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看,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多地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的方式,使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优化。一方面,发达地区通过转出落后产业,以集中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后发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可见,产业转移的过程对转出地与转入地具有双向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近年来,广东省正在积极推进区域内的产业转移,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转移,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结构升级效应。

(二)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结构有狭义跟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结构指劳动就业人口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即就业结构。广义的劳动力结构指的则是劳动力人口结构,包括劳动力年龄结构、劳动力性别结构、劳动力质量结构、劳动力产业结构、劳动力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地域结构等。产业转移往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或提升产业水平的途径,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等经济理论解释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密切关系,本文称之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化:当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除此之外,产业转移也会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本文称之为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体现在劳动力的三大产业分布上,还体现于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的质量结构等。同样地,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劳动力结构优化都有着双向促进作用。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即产业转移转入地的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后,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一些高素质人才向发达地区即产业转移转出地转移。

三、河源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流域的中上游,东接梅州市,东南与汕尾市接壤,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连江西省赣州市,著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以自然地理的区位条件审视,河源市承担着大珠三角重要城市的水源地生态保护功能,因此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受到生态保护的约束。河源市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广东省的末端,人均生产总值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财政自给率不及1/3,该市所辖5个县都是广东省的重点扶贫县,占广东省16个特困县的近1/3。

随着广东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及《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陆续出台,河源市全面贯彻落实“双转移”战略,有选择性地反梯度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按照生态园区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四新”产业,以打造产业集聚为特色的生态发展区,为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作为珠三角、乃至大珠三角的直接腹地与经济扩散受益地区,广东河源市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显著,结合“一区六园”(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五县一区工业园)的发展,已建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2009年,随着河源市与深圳市共建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的签署,河源市已成为目前所有工业园区通过省级认定的唯一地级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转移园已投入开发资金39.5亿元,落户项目437个,其中建成项目240个,接纳本地劳动力7.4万人;“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68.8亿元、105.4亿元和7.46亿元,分别增长6.8%、4%和1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近60%。其中,于2005年5月成立的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5年间共引进工业项目110个,投资总额达400多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是2006年建区初期的近5倍;预计到2013年,园区至少有3-5家超百亿元企业落户。

四、承接产业转移对河源市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结构升级效应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指的是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产业结构系统从低级水准向高级水准、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演进过程,一般表现为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河源市属于广东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发展期。自2005年广东省着手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以来,河源市产业升级实现了新突破。从表1可以看出,河源市的三大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第一产业从2004年的47.2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1.90亿元,第二产业从2004年的65.8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62.10亿元,第三产业从2004年的60.0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50.6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7.29:38.04:34.68调整为2010年的13.04:55.23:31.73。河源市已到达了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工业化或现代化趋势,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另外,根据表2可得,河源市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同样得到了优化。河源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4.14%提高到2009年的20.04%。这与河源市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电子信息制造为主导产业息息相关。

(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分析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体现于产业转移创造的就业效应上,即就业增加效应、就业关联效应、就业质量效应。河源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展技能职业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增加并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河源市的产业转移结构升级效应必然也会影响当地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 就业增加效应

(1)河源市从业人数稳步上升

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河源市的从业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幅。从表3可以看出,河源市全社会年末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125.34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137.71万人,总体从业率趋于稳定;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17.08万人上升为2009年的24.79万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稳定水平,2010年下降至2.9%。

(2)河源市新增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自2005年开始,河源市就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优化当地的劳动力结构。2009年,河源市产业转移园接纳本地劳动力7.4万人;2010年,接纳数上升为10.7万人。同时,产业转移园区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加快园区建设,也有利于促进本地创造就业岗位。河源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从2004年的23000个增加至2007年的34953个、2009年的44000个以及2010年的44700个。

2.就业关联效应

(1)河源市劳动力性别结构趋于合理

从劳动力的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城镇单位从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74568人上升至2008年的102112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9.16%上升至2008年的43.77%,充分体现了就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2)河源市劳动力产业结构初步优化

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就业人口的三大产业分布上。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下,河源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自2004年始,河源市工业总产值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有效升级,转移就业人数不断扩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推进当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从表5可以看出,河源市劳动力的三大产业分布得到了初步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现着缓慢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逐年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趋于稳定。但是,相比全省劳动力三大产业分布的平均水平,河源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9年,广东省的三大产业就业比重为28.04∶39.13∶32.83,而河源市仅为57.95∶20.74∶21.32。

(3)河源市劳动力行业结构变化向好

劳动力行业结构是指社会总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状况,是衡量劳动力结构、生产力水平及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河源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来考察河源市的总体劳动力分布情况。从表6可以看出,河源市的劳动力行业结构较为合理,充分反映了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地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从2005年的32.37%上升至2009年的48.64%。另外,根据表2可推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将是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部门。但是通过计算劳动力行业分配指数,即:1-各行业劳动力人数的平方和/总劳动力人数的平方,可以得出河源市的劳动力行业结构分配并不算均衡。2009年的河源市劳动力行业分配指数为0.72,较2005年有所下降。

3.就业质量效应

(1)河源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不断推进

河源市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以下渠道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提高:一是政府和移入企业通过技能、职业培训等改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二是移入企业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当地其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使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在认真落实2006年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下,河源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得到了不断的推进。2007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2010年,培训了4.13万人。经过培训后,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从2007年的3.15万人提高为2010年的3.97万人。

(2)河源市劳动力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劳动力学历结构是体现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河源市作为广东省北部山区,劳动力的学历水平自然比较落后。参照河源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劳动力学历结构。从表6可以看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源市各行业的劳动力水平发生了变化,存在一定幅度的提高。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城镇单位人数占比有所下降,而采矿业、制造业占比逐年上升,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不断地推进。另外,虽然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城镇单位人数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从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835人上升至2008年的2053人。上述情况同样出现在教育业及卫生社会保障业,教育业的从业人数从2005年的34664人上升至2009年的36587人,卫生社会保障业的从业人数从2005年的9451人上升至2009年的11341人。

(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带动效应分析

河源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会影响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流动和转移,从而对劳动力结构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当然,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效应并不完全是显著的。一般而言,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大体一致,但是两者在速度和规模上并不一定完全同步。因此,要描述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效应,需要测算两者的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当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当结构偏离度为正值时,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结构偏离度为负值时,意味着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隐性失业及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另外,当结构偏离度越大或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会越大。从表7可以看出,河源市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三者趋同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就结构偏离度而言,河源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并且一直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劳动力,劳动力需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河源市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都为正值,不过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相对较大,说明第二产业应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可见,在产业转移的推动下,虽然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逐渐靠近零值的趋势,但是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影响带动效应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存在一定的滞后。

五、结语

由此可得,河源市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劳动力结构优化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结合 “一区六园”的建设,河源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成为了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加快了河源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以转移当地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结构起到了初步优化作用。而由于河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都处于广东省的末端,承接产业转移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不能及时有效地作用于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前景的调查,河源市劳动力结构优化滞后的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一是目前需要转移的本地富余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对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感兴趣,也就无法满足转入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年青壮劳动力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看重珠三角的发展机会,目前返乡农民工很大程度是受珠三角找工难情况下出现的;三是受到生态发展区的限制,必须拒绝承接污染落后企业的转入,也就损失了新增就业岗位的机会。

河源市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劳动力结构优化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为了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对河源市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作用,实现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协同演化,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显的对策:一是继续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二是通过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就业发展环境,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念,为河源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三是积极发展规模生态农业,开展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以及做强生态旅游业,实现农业劳动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四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承接新兴产业以吸收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再就业。

[1]龚雪.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与福利效应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

[2]刘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兼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J].国际经贸探索,2009,25(12):09-13.

[3]刘力.区域产业结构协同的“双转移”战略:广东省证据[J].改革,2009,(08):62-67.

[4]刘力,杨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考[J].城市,2009,(03):21-26.

[5]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07):44-48.

[6]王强.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效应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院,2010.

[7]吴汉贤,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68-71.

Study of the Optimization Effects on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Labor Structure: Heyuan’s Practice

Kuang Huizhen, Liu Li

The article takes Heyua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n labor structure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optimiz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yuan, and dwindle regional disparities within Guangdong Province.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structure; Heyuan

F127

邝惠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刘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河源市产业结构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一路一景 一段一品——广东省河源市打造“四季常绿四季花开”公路品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