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评介

2011-04-03 02:35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裁学者社团

许 瑾

(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1.引言

Ken Hyland教授是国际学术刊物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主编,目前也是香港大学应用英语研究中心的主任。近20年来他在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和写作研究(w riting studies)两个研究领域十分活跃,已发表了超过120篇的关于语言教育和学术写作的论文和十多本相关著作。在《学术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一书中,Hyland总结了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视角、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术语体系四大方面界定学术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和主要问题,使这本书成为EAP研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标志性著作之一,证明了EAP相关语言研究(Swales,2001:42)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子领域的地位。

学术话语分析开始于零星的对大学系部学术讨论、学术写作中学者个人隐藏等方面的语言研究(Tannen,2002),这一研究话题从一开始就受到从哲学语用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到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这些关注源自英语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的现实状况。在学术领域,英语仍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大部分概念、知识和理论都在英语语境下进行探讨,很多成果也需要在英语刊物发表和传播。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较高的学历资质,使得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和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加之知识分子的职业生涯越来越紧密地与发表相关,使得学术话语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学术话语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学校园,成为当代世界的权威论证方式,通过展示绝对真理,经过实证的证据或逻辑对物质世界进行客观的描述。

2.内容介绍

全书共八章,作者在前三个章节讨论了EAP学术话语的本质及其重要性;在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学术话语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三种不同取向,并介绍了学术话语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学术社团(academic community);随后,作者使用四个章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对四种不同学术体裁的研究和认识;最后作者讨论了学术话语对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对人们科技感知的影响及其对全球学术界的影响。

第一章概述了什么是学术话语,学术话语缘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并通过阐述学术话语被用以构建知识、学科和学者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式强调了学术话语的中心地位。作者将学术话语定义为存在于学术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方式。除了被用于进行教育教学、展示学习成效、传播思想和构建知识,学术话语还构建了学者与学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并使得大学、学科和知识创新得以维系。作者认为学术话语是专业知识和威望的载体,成为我们理解现实和自身存在的主要方式。Hyland还将学术话语之所以成为一个逐渐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归结为三方面的原因:(1)扩招带来的学生多元化和实践性学科的学术化使大学生的学术话语能力不能满足课程需要;(2)教育产业化催生出“学生为顾客”理念,使得高校为争夺生源而愈加重视教与学的问题;(3)英语成为国际性学术语言,英语的国际性地位已经开始影响全球学者的生活,并开始影响21世纪学术知识的产出和交流。

第二章回顾了学术话语分析领域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学术话语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Hyland认为作为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术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取向包括:(1)文本取向:使用体裁分析、语料库和多模态分析方法对语言选择、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和语言模式进行研究;(2)语境取向:从更广的情境角度,如科学的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历史学对学术话语进行研究;(3)批判取向:采用批判的态度,如批判话语分析、学术读写能力等审视学术话语。作者还强调指出,不存在学术话语研究的唯一正确方法。学术话语研究的各种取向存在重叠,研究者们还可以通过借用、混合,匹配不同的方法、概念和术语,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需求和具体目标进行学术话语分析。

第三章介绍了学术话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术社团(academic community)。作者指出学术社团的概念起自Bakhtin的对话主义(dialogism),强调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受到先前口头和书面交际内容的影响,同时预计他人的实际和潜在回应。学术社团概念将作者、读者和文本融合入一个共同的修辞空间,强调个体组织经验并以言行事的概念框架。没有这一概念图式,我们不能有效解读他人话语。在每一种学科文化中存在学术社团,学生和学者逐渐掌握专门性的话语能力,成为社团成员。学术社团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交际在外行看来是如此晦涩难懂,而在内行看来却相对轻松自如,并回答了异质的学生为什么能成功组成一个单位性群体,冲突如何产生并得以解决,新手如何获得完全成员身份,不同学科话语如何区分和理解等问题。尽管学术社团强调一致性和对模式的遵从,但参与者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学术社团的不同目标,以不同方式参与不同的活动,以不同程度的贡献认同学术社团的规约、历史和价值。因此学术社团存在行为和信念的多样性,并具有容纳异议的能力,允许下属群体和个体在不弱化共同行为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第四章讨论了对科研话语的研究和认识,主要包括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s)和会议报告(conference presentations)两大体裁,并简要探讨了其他常用体裁,如:科技通讯(scientific letters)、书评(book reviews)、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s)等。作者通过描述主要研究体裁的核心文本特点,试图展示研究产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学者基于外在现实产生文本,并使用语言对社会关系进行认可、构建和协商。

第五章讨论了对指导性话语(Instructional discourse)的研究和认识。作者指出学术话语研究较少关注与日常教学相关的体裁,例如:讲座话语、课堂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而这些体裁更多地与传播知识相关,由内容和话语构成,指导新手融入学科领域图式。本章节所重点关注的学术话语体裁包括大学讲座(University lectures)、小组讨论(Seminars)和本科教材(Undergraduate textbooks)。这三种体裁在映射学科知识、信息协商和建立参与者关系方面各不相同,语境因素(包括具体学科、学生水平和学习模式等)影响了学生对这些体裁的体验。指导性话语,作为学科知识与语言之间的交互界面,对其理解与感知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

第六章讨论了对学生话语(Student discourses)的研究和认识。作者指出学生写作是高等教育中教学的中心,学生话语是展示学科学习以及文字能力的方式。写作作为社会行动概念化了的主要机构体裁与个体学生对体裁的体验之间的关联,写作技能的习得不仅向学生提供进入新社团获得新体验的机会,还与身份密切相关。Hyland认为,理工科与文科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话语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本章讨论了三种本科生的常用体裁:论文、项目报告和口头报告,以及研究生的常用体裁:学位论文、论文答辩和致谢。

第七章讨论了对科普话语(Popular discourses)的研究和认识。科普文章的地位不能等同研究语篇、指导性语篇和学生语篇,但科普语篇影响多数人对学术工作的态度和看法。科普话语将学术研究进行再语境化,通过利用学术界和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构建一个对话,涉及对专业领域的一种全新的修辞,用以与外行共享本领域的力量和美。其体裁连续体的一端是为渴求深度科学知识的读者群体创作的科普作品,另一端是为普通大众创作的科普作品。在本章中,作者从叙事学角度重点探讨了两种不同的科普体裁:电视纪录片和为渴求深度科学知识的读者群体创作的科普作品(Celebrated science)。

第八章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的影响力。作者将学术话语的语境从学术社团推广至更广阔的领域,讨论学术话语对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对科技感知和对学者身份的影响。Hyland认为,学科首先是政治机构,其主要目的是组合并传递使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和科技行为。科技学术的权力通过话语实现科技对物理环境的控制,其核心是经济发展。知识分子感受到吸引高水平听众/读者与市场压力之间的矛盾,并同时注重著述的学术价值。学术话语还改善了我们理解科学的方式,一方面客观地洞悉自然现象,同时使大众受益。英语作为全球化的学术语言,用英文发表与参与全球学术社团、威望评价、职位申请、职位晋升部门和科研实力评价、科研基金的申请直接相关。而EAP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离析文本的主要特征并明确地传递给学者,以提升学者的语言意识。EAP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者反思自身的写作行为,并向学者提供对投稿目标杂志的分析策略,帮助学者驾驭论文提交和修改的过程。

3.简评

作为EAP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创者,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Hyland一直致力于EAP的研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著作。《学术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一书为学术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作者将学术话语分析纳入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将话语分析领域的话语社团概念引申为学术话语分析的学术社团概念,并系统论述了遵从社团规约与创新、社团与个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话语社团概念一经提出便不断遭受批评和异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界定的困难及其结构主义的、静态的、决定论的倾向。让人觉得话语社团概念过于强调稳定的共有价值体系,从而忽略了个体构建意义的实际情境。在本书中,Hyland将话语社团概念引深为学术社团(Academic Community),认为遵从学术社团规约与创新、社团与个体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他指出,尽管学术社团强调一致性和对模式的遵从,但参与者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学术社团的不同目标,以不同方式参与不同的活动,以不同程度的贡献认同学术社团的规约、历史和价值。因此,学术社团存在行为和信念的多样性,并具有容纳异议的能力,允许下属群体和个体在不弱化共同行为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从而回应了话语社团概念所面临的异议和质疑。相比之下,Hyland的论述显然更具说服力。

其次,参照话语分析领域的语境概念,从文本(上下文语境)、具体写作情景(情景语境)和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境)三个层面认识学术话语,显然有助于促进学界对学术话语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作者牢牢把握学生和学者的学术交际困难这一核心问题,结合话语分析和二语习得这两大研究领域,提出学术话语概念,并对学术话语分析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取向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界定。学术话语概念的提出改变了EAP研究的单一整体性(Hyland,2004),将EAP研究与现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结合,创新了EAP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这必将重塑我们理解学术读写能力的方式,并启发相关领域的学者们重新思考如何使学生和学者有效地应对学术交际需求,带动更多EAP与现代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的结合。

再者,Hyland有效地利用了MICASE语料库①的学术口语资料(包括40名以上学生参加的大型讲座31场,26万字;不足40人参加的小型讲座31场,32.09万字;8个小组讨论,15.1万字;4场学位论文答辩,5.7万字;11个学生课堂口头报告,14.3万字),改变了以往学术话语分析重书面语轻口语的倾向,将学者的学术会议话语、大学校园中的讲座、学术讨论等学术口头语纳入研究视角,使得学术话语分析更为系统和全面。

最后,作者集成了学科认识论、功能语言学、修辞学、ESP、跨文化交际和叙事学等领域的概念和理论,系统地探讨学术话语、知识创新、学者角色、学习者角色以及专家/新手关系的构建与协商,体现出学术话语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也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一种说服方式,深刻地揭示出学术话语与知识、学术社团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

尽管该书在很多地方都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集大成难免给人以体系不够完整完善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话语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这并不影响该书对于学术用途英语研究的重要贡献。

附注:

①密西根学术口语语料库(The 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MICASE)收集了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英语语言学院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近200小时的学术口语语料,转写后近180万字。语料来自不同的口语交际事件,包括在大学内不同地点进行的讲座、课堂讨论、实验课、小组讨论和指导课。(信息转译自http:∥micase.elicorpora.info/)

Hyland,K.2004.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wales,J.M.2001.EAP-related linguistic research:An intellectual history[A].In J.Flowerdew&M.Peacock(Eds.),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nen,D.2002.Agonism in Academic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34(11):1651-1669.

猜你喜欢
体裁学者社团
缤纷社团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学者介绍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