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的教师角色

2011-04-03 07:13金连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登山研究教育

● 金连平

试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的教师角色

● 金连平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认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引起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张扬。[1]

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对学习、学生、教学和师生关系的看法,而且要求教师对自身角色和作用有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到底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我们先看看在传统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前,教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许多人做过概括和描述。在众多的概括和描述中,我认为唐代教育家韩愈的概括最为经典,至今无出其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首先,教师是“传道者”,是道德化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也称“先生”。由于出生在先,所以“闻道在先”,受教育在先,较早地了解、掌握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天然地成了道德化身。社会赋予他的重要职责,首先就是向“后生”、“学生”传播道德规范。“后生”、“学生”的言行是否正确,也大都由“先生”按照自己的掌握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和裁定。因此,教师作为道德化身既是道德传播者,也是道德裁判者。

其次,教师是“授业者”,是知识宝库。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在通常情况下,他的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在总量上要比学生为多,这就使教师天然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知识宝库。社会赋予他的重要职责就是“授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其实主要是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自己的“一桶水”里舀出一部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拥有“一杯水”——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教师是解惑者,是万能钥匙。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疑难和问题,碰到疑难和问题找谁?找老师。所以老师是社会公认的“解惑者”。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有问题吗?有。问了没有?问了。问谁了?问老师。老师怎么说?老师也不会。老师都不会,还算什么老师?”这段估计延续了几千年的极具象征意义的对话实际上流露、传递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和信息:老师是万能钥匙,他应该能够替学生解决求知和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疑难和问题。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天经地义地扮演这样的角色达数千年,并涌现了一大批“模范角色”。社会也一直按照这样的要求在选择、培养、规范着广大教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支撑教师顺顺当当扮演传统角色的前提和条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和社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们逐步获得了多样化的的道德选择,教师作为道德化身的地位正在瓦解,这时候,教师作为“传道者”的角色还能扮演下去吗?又比如,一方面知识总量在呈指数级剧增,知识折旧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通道、方式日趋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知识宝库、知识权威的地位发生了动摇,那么,教师作为“授业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再比如,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涌现新问题的社会,学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依靠教师来解决吗,教师能够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吗?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的教师角色

这一连串的疑问启示我们:也许应该给教师这个角色重新定位了。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角色问题已经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是“导演(引)”、是“顾问”、是“朋友”、是“伙伴”、是“共同遭遇者”等等,这些观点和提法对我们探索、思考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教师角色问题具有不同程度的启迪意义。

比喻都是跛足的,但是比喻有时候很能说明问题。为了描述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我们不妨打个比喻,把学生的学习比喻成是攀登山峰。那么就有两种最基本的攀登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教师确定好目标 (攀登哪座山峰)、路线(从哪条路攀登上去)和方式(借助于什么工具和方法攀登上去),然后让学生手拉着手(更安全的方式是用绳子牵着每个学生的手),教师在最前面拉着学生的手,按照统一的进程和速度一起攀登,最后一起到达山顶。在攀登过程中,教师认为哪儿该休息了,所有学生就在教师的指令下停下来休息;教师认为哪儿风景比较优美,应该慢慢欣赏,所有学生就在教师的指令下放慢速度多看几眼;教师认为哪儿风景平平,没有什么看头,所有学生就在教师的指令下快步行走。

很显然,这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乍一看安全、高效,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令人怵目惊心的丧失。表面上看,这种登山方式很少有风险、意外和事故,因为从目标、路线到途径、方法、工具、进程、速率等,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从教师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的角度说,这种方式似乎效率也比较高,因为教师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登上某个预定的山峰,达成某个单一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学生一直是在教师的牵引、捆绑、包办下登山,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走,缺乏自主性,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可能,因而也就缺乏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望和能力,他们并没有真正学会登山,下次即使重登同一座山,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束手无策,有的甚至终其一生都无法离开教师和他人的牵引独立自主地去登山;更为严重的是,整个登山过程对学生来说缺乏好奇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始终被牵着走,没有获得登山应有的丰富体验,没有品赏到登山应有的种种乐趣,如同受刑,了无趣味,疲累不堪,可能从此对登山再也不感兴趣!实际的教育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不少学校根据“安全第一”原则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而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收获和乐趣,从此对春游秋游之类的活动一眼看穿,提不起精神,原因正在于此。

这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充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很显然,是一个谨小慎微、极端负责、包办代替、生怕出什么乱子的“牵引者”角色。

第二种方式是:教师先行探路,摸清情况,研究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登哪些山(达成哪些目标)、不同年段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够登哪些山,然后提供给学生选择,和学生商量,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所要登的山峰 (学习目标),然后和学生一起设计登山计划(包括登山的途径、方法、工具、节奏、速率等等),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验适当提醒学生哪些地方哪些时候可能有危险、如果碰到困难和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等,然后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路线和方式自主登山,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合作进行。在学生自主登山的整个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形成一个育人整体,统揽全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给有困难、有问题、有危险的学生提出建议,施以适当的帮助,给没有困难的学生鼓鼓劲、加加油。学生全部到达自己的目标后,再做些总结、评价、表彰,该表扬的地方表扬,该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对共性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对特殊问题仔细解剖,寻求其中的规律。

很显然,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表面看起来有风险,可能有学生磕了绊了跌了摔了,可能有学生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作为教师来说,可能感觉费时耗力,事倍功半,没有第一种方式简单省事。但是,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从教育的长期效果看,这种方式却是最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学生从中得到的锻炼和教益,远比第一种方式要多得多。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到底充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教师是先行者。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科学的建议和有效的帮助,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实际体验和丰富经验的先行登山者和学习者。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会登山不会学习,就难以给学生的登山和学习做出榜样,提供信息,给予帮助。

第二,教师是研究者。教师要研究前人的登山和学习经验,研究登山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方面的研究,就难以根据登山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及不同登山者和学生的特点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指导。

第三,教师是帮助者。整个登山和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给学生以及时而适度的帮助。

第四,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不光是要和登山者和学生细细商量,多多沟通,与学生密切合作,而且要与其他教师、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紧密联系,加强配合,结成育人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

三、教师角色转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以上四点,我认为正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当然,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只是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言的。实际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时空领域中,其角色是不同的。探索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的教师角色,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其他社会活动、其他社会关系、其他时空领域的角色分担。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导致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而新的教师角色又给我们的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教师更需要拥有“实践经验”。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这样的艺术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教师自身拥有精深而广博、科学而合理的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有这些知识还是很不够的。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教师:从接受专业教育的经历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上来说,有些教师是完全达到甚至超出合格乃至优秀标准的,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他们仍然不能被学生、家长和同行认可为是好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非常类似于医生。一个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医生,一定是既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很强或者高超的实践能力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因此,我们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都必须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师范教育要更加重视实习环节,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改革实习方式,提高实习成效;教师培训,要更加注重校本培训、案例培训等实践中的培训,更加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分享。

第二,教师更需要研究“他的学生”。有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是研究者。但是,如果不对教师的研究进行引导和约束,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张很可能导致很严重的负面效果。我认为,教师作为研究者首先要研究他的教育对象——学生。因材施教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已经被郑重地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要做到因材施教,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这种了解和研究,不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了解和研究,而是要了解、研究每一个学生,并且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2]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透彻的研究。一个教师如果不研究他的每一个学生,不把他的每一个学生研究透彻,他的教育教学一定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所能事半功倍,甚至取得教育教学的奇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了解和把握。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有人做过统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学生,在他的日记中有名有姓的学生就达四千多个。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严重忽视的。我考察过某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共437项,其中真正研究学生的不到5%。[3]这是很不正常的。有些特级教师到处借班上课,多研究教材和教法,很少研究学生,却能把课上得非常“精彩”。这也是很不正常的,而且给许多教师产生了误导,以为只要研究教材教法,不研究学生,照样能把课上好。因此,我认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培训要努力引导教师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学生。

第三,教师更需要加强“深度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现代教育教学更应该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所谓深度合作,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没有与学生的合作,教育教学难有实效。上文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研究学生,也是为了让这种师生合作更有深度和效果,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其次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现实的教育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有几个教师同教一班学生,却缺少真正的、有效的合作,没有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有些年段,由于升学竞争的残酷及评价标准、机制的不完善,教师之间甚至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再其次是教师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家校合作在我国已经提了好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人们常说,5+2≤7甚至5+2=0,反映的就是家校合作中的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在教师与社会、家庭的合作中,我认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应起主导作用。总之,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同伴、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广泛而有效的深度合作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现代教师教育和教育培训,应着重研究如何增强教师的合作(不仅仅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

[2]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0.

[3]关于公布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的通知(内部资料)

金连平/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课程教学、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刘君玲)

猜你喜欢
登山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登山
登山有几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用登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