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

2011-04-03 12:55王胜军邓洪波
大学教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山长岳麓书院墓志铭

王胜军,邓洪波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

王胜军,邓洪波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在岳麓书院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元代山长研究一直几近空白。我们仅知道有朱某、张厚两人曾任山长,但是不仅事迹无考,连姓名亦复残缺。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位新山长——张图南的若干文献史料。本文通过这些史料,考述了张图南与岳麓书院的关系及生平交游与理念,力图为岳麓书院教育史研究呈现出一位真正意义的元代山长。

张图南;岳麓书院;山长;元代

作为一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中国与世界上均有极高的声名。但是,岳麓书院的元代山长却长期几近阕如。除了朱某、张厚一个半字名之外,其它相关信息我们现在一无所知,这对于一所享有盛誉的书院实是一件至为遗憾之事。最近,我们在钩沉索隐中,发现了元代岳麓书院一位新山长——张图南的若干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尤其是元人刘岳申《元故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张君墓志铭》一文,比较清晰地展现了张图南这位元代山长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它对于解决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几近阕如的现状堪称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文献史料的钩沉,为岳麓书院教育史研究呈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元代山长。

一、张图南与岳麓书院

张图南任岳麓书院山长,来自于刘岳申所撰墓志铭:“至元辛卯,徐公琰起公为岳麓书院,自是为濂溪、为紫阳”[1](P597)。这篇墓志铭的内容是由张图南门徒赵岩提供,托刘传之求铭于刘岳申,最终由刘岳申记录而成的①原文为“宋名臣赵忠肃公有玄孙曰岩能状其师张奉常行谊以求铭蜀刘传之名御史以授其友刘岳申”,李修生主编《全文元》断句为:“宋名臣赵忠肃公有玄孙曰岩能,状其师张奉常行谊以求铭蜀刘传之名御史,以授其友刘岳申”,误。据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岩以祖荫当补官”、《至正直记》卷一《赵岩乐府》条“冀公南仲丞相(赵葵,赵方仲子)之裔也”,可知忠肃公赵方玄孙应为“赵岩”,而非“赵岩能”。。刘岳申虽生卒年月不详,但其活动时间与张图南大致相同,传见《元史》。赵岩为图南弟子,所述其师行状的可信度是无庸置疑的。因此,张图南至元辛卯(二十八年,1291年)做过岳麓书院山长,可以作为定论。

刘岳申墓志铭中虽未指明岳麓书院所在地,但我们可以推定它确为长沙岳麓书院。第一,张图南本身是长沙人,刘岳申在其墓志铭中指出:“自其父徙长沙,遂为长沙人。”[1](P597)万历《湖广总志》中也作“张图南,长沙人,以文章取重当世”[2]。赵孟頫兰蕙图题画诗其中一首落款为“长沙张图南拜手”[3](P586),可见张图南自己也是以长沙人自居的。第二,徐琰,字子方,号容斋、养斋、汶叟,东平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岭北湖南道提刑按察使,二十五年(1288年)任南台御史中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除江浙参政。南台御史中丞与中台、西台御史中丞并立,监察江南诸道,长沙属之,起任张图南为山长,当是在此期间。因此,我们认为张图南作为长沙岳麓书院山长,是没有多少疑义的。

吴澄《重建岳麓书院记》中:“大元至元二十三年,学正郡人刘必大重建……逮延祐甲寅垂三十年矣……善化主簿潘必大董其役……朱某、张厚相继为长”[4]。那么,这个张图南会不会就是张厚呢?

*我们认为不是。从吴澄记中不难看出,张厚任书院山长至少应在延祐甲寅(元年,1314年)之后,而据墓志铭,张图南早在至大元年(1308年)就已任辰州路儒学教授[1](P597),时间绝不吻合。同时,光绪《湖南通志》(另见于隆庆《岳州志》)中有一个张厚,此张厚为四川眉县人,大德四年(1300年)曾为石门县教谕(今属湖南常德)[5](P5552)。据徐梓《元代书院研究》一书,山长可以由教谕升迁而来[6](P70),那么这个张厚很可能在延祐元年升任为岳麓书院山长,亦即吴澄记中的张厚。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张图南的确是元代岳麓书院一位有别于张厚的新山长。

最后,我们考察一下张图南在岳麓书院大致的任职时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张图南被起任为岳麓书院山长,这一时间确定无疑。又据墓志铭,至大元年(1308年)张图南出任辰州路学教授,可知其任职岳麓书院当在至元二十八年到至大元年间。当然,绝不会有十七年之久。因为在此期间,张图南任岳麓书院山长之后又曾先后任濂溪、紫阳两院山长,又曾在前湖南宣慰使赵淇家中为教师①现有传世版本皆“宣慰赵公淮”,我们认为有误,“淮”当为“淇”。赵淮为宋丞相赵葵长子(一说从子),在宋亡之前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事见《昭忠录》,降元并任湖南宣慰使者乃是赵葵之次子赵淇(可参见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宋元学案补遗》等多种文献)。从卒年上看,赵淮根本未入元,何以能聘张图南教其子孙呢?“淮”、“淇”两字字形接近,当为原始版本笔误。是故,我们认为聘张图南为教师者乃是湖南宣慰使赵淇。,这么多活动要在数年内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又据徐梓《元代书院研究》,元代书院官学化明显,山长一般是三年一任,到任之后就要升转,“转”就是到其它书院作山长[6](P73-74)。就“起为岳麓书院,自是为濂溪、紫阳”的经历来看,张图南应当属于“转”的情况。是故,张图南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时间始于至元二十八年,任期多不过一两任,大约数年而已。

二、张图南生平及交游

关于张图南的生平,除刘岳申为其所撰的墓志铭这一重要史料外,万历《湖广总志》、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光绪《湖南通志》等多少也有所涉及。根据这些文献材料,主要以《元故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张君墓志铭》为线索,我们将张图南的生平简单考述如下:

张图南,字则复,号息堂。先世家庐陵安成(今属江西安福)。曾祖名元章,为宋仕郎。祖父名光祖,宋漕司。父名羽,妻郑氏,继娶刘氏、江氏。江氏生张图南②以下有关生平考述,凡有引用而无注释者皆出于刘岳申《元故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张君墓志铭》,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76-578页。。自其父徙长沙,遂为长沙人。

张图南生年无考,幼时丧父,对母亲极为孝顺,事叔如父,并将家资让于其弟,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品行。

咸淳九年(1273年),时江万里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次年,元兵渡江,万里死难。江万里为南宋名臣,亦即墓志铭中“故相江文忠公”③《墓志铭》原文作“:(张图南)自宋季已知名,见知故相江文忠公”。,张图南得到江万里赏识,大约当在咸淳九年到十年之间。

至元十五年到二十二年(1278~1285)七年间,赵淇任湖南宣慰使,张图南在这一时期某段时间内曾任赵淇的馆士文学掾曹,见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④关于张图南任赵淇馆士文学掾曹事见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卢疏斋集辑存》及商务印书馆1936年《元文类》等皆作“文学掾吉”,但“文学掾吉”非官名,有误。古人分曹治事,故依文渊阁四库全书作“文学掾曹”。。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张图南被起为岳麓书院山长。离任之后,又相继任濂溪、紫阳书院山长。据元代山长升转制度及张图南后来升为辰州路教授的情况来看,两所书院应均在湖南境内。

结束书院生涯之后,张图南又被致仕于长沙的前湖南宣慰使赵淇聘为家庭教师,以教“其子若孙”。大德十一年(1307年),赵淇去世。次年,张图南向卢挚为赵淇求墓志铭,见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7](P31)。

至大元年(1308年),张图南被起为辰州路儒学教授。由于元代学官晋升极难,张图南任辰州路儒学教授的时间下限至少要到至治元年(1321年)九月⑤湘乡褚公祠有石碑,第三面刻有辰州路教授长沙张图南修祠记,时为“元至治初元年九月”,见《光绪湖南通志》,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5537页。,前后不下十三年之久。

张图南来辰之后,励精图治,使作为蛮荒之地的辰州渐渐开化。此外,张图南还曾经“策群蛮反复条上,便宜于郡”,对维持当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贡献。

在任辰州路儒学教授的十余年中,张图南曾三任乡试主考官。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第二次恢复科举制度之际,张图南就被起为湖广主考官。延祐四年(1317年),再任湖广主考官。延祐七年(1320年),又任江西主考官。当时“江南三省独称湖广得人”,“江西一二名士实出公门生”,于是海北、湖南两宪竟相向朝廷推荐张图南。

张图南现存几篇作品也作于任职辰州路儒学教授这一时期。其中,《卢溪县学记》作于至大四年(1311年)[5](P5549),《新宁县学记》作于延祐五年(1318年)[8],《重修湘乡褚公祠记》作于至治元年(1321年),《题赵孟頫兰蕙图》诗大致作于大德八年(见下文)。

至治二年(1322年),张图南以将仕郎、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是年冬,以疾卒于家。张图南原配严氏,继娶欧阳氏。有四子(崇、屿、嵒、豳)、二女、二孙。

由上可以看出,张图南活动时间是宋末元初。而其所结交者亦多是当时的学者或名宦。以下我们对其主要交游情况略加考述:

赵淇(1239~1307),字元德,号平远,又号太初,祖籍衡山。赵淇之父名葵,为宋朝著名宰相。祖父赵方,师从张栻,为湖湘学派的巨子。赵淇曾任湖南宣慰使七年(1278~1285),张图南既曾为其僚属,又被聘为其家庭教师,而且张图南“实公(赵淇)行治甚悉”,见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7](P31)。赵淇孙赵岩,师从张图南,张去世之后为之求铭于刘岳申。以上,足可见张图南与赵淇有特殊的交谊。

卢挚(1242~1314),字处有,又字莘老,号疏斋,涿州人,以诗赋散曲等闻名于时。卢挚于大德三年(1299年)任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1304年)回京[7](P9-10),大约在此期间两次曾向朝廷推荐张图南,极赞其才之美。赵淇去世次年,张图南又向卢挚求墓志铭。不难看出,张、卢二人应有较多交往。

孙周卿,生卒不详,元代散曲家,曾任湖南宪司掾史。延祐五年(1318年),新宁县学重修,孙周卿请张图南为之作记,在记中张图南称赞孙氏“声振湖之南北,励行不苟,不妄许可……为义士君子”[8]。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等,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据《石渠宝笈》收录赵氏兰蕙图一卷,时为大德八年(1304年),上有赵孟籲、赵孟琪等人包括张图南的题诗,张图南所题为一首五言古风[3](P585-586)。

三、张图南的教育理念

张图南在岳麓书院的具体教育活动虽然不可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新宁县学记》、《重修湘乡褚公祠记》、《卢溪县学记》等仅有的几篇传世文章以及《题手卷》与《题赵孟頫兰蕙图》两首诗,去管窥其分辨义利、主张通才教育以及自然主义教育的倾向。

以“义”为先的人本教育理念。张图南最为重视“义利之辨”。“义利之辨”是宋代岳麓书院山长、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理学的重要部分之一[10],其门徒吴猎就以“见义必为,勇不可夺”知名于世[11]。南宋以来岳麓书院一直是湖湘学派的大本营,张图南自幼生活于此,受到这种精神的濡染是不言而喻的。在《新宁县学记》中张图南赞孙周卿时指出:“夫子以见义不为无勇,南轩先生以无所为而为者为义”[8],南轩先生即张栻,张图南用“义”将张栻与孔子的精神贯通起来,可见其对于“义”的重视程度。张图南以“勇”释“义”,评价捐建者李璋是“非假是以阶荣,非设是以要誉,非凭是以徼福,祗遵圣宪,助翊文明,禅县官之所未及,先众人之所未施,其勇于为义欤?”[8]在张图南看来,“勇于为义”的前提就是不图名利福禄,甚至在“生死”面前都应该坚守“道义”。在《重修湘乡褚公祠记》中,张图南高度评价褚遂良,指出“王右军为临川内史,地有故宅,有墨池,墨为龙形,必有文瑞,视褚公笔池同是迹。右军止以善书名,褚公兼以忠节著今古,右军祠之有无未可知,而褚公祠□兴独以其隶楷传”是由于其“捐身犯怒,守正弗污,不以生死易其心”的忠义之节[9]。

德、业、艺并举的“通才教育”理念。张图南不仅重视学术、品行、功业,也重视诗文、书画等艺术熏陶。在《新宁县学记》中,张图南从几个方面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生徒们的期望:“诸生藏修新宫,亦必濯去旧习,益阐骏猷,以释回增美为心,以明德止善为学,以广大精微为则。”[8]在张图南看来,诸生不仅要立志于“骏猷”(指功业),也要兼修身心,培养儒家道德并将其扩充到现实之中;同时,张图南还希望诸生能够致“广大精微”,更加深、广地去研究儒家的一切学问。张图南对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如其题赵孟頫兰惠图诗:“仙人埃壒风,翰墨世所夸。悠悠离骚意,奕奕相浦华。贤哉德有邻,观者思无邪。芳菲岂能殊?谁与定等差。九畹无艾萧,百亩无尘沙。佩纕既云结,千古同贞嘉。”[3](P585-586)在这首诗中,张图南通过对《离骚》审美意象的化用赞美了屈原的忠贞精神。又如其《题手卷》诗:“阳冰谦卦妙入神,当时镌刻知何人。至今宝玩逾琬琰,字体精劲无失真。谦谦子谦能辨此,手挥铁毫出文字。功成何止地中山,凿破乾坤六十四。”[12](P1650)这首诗则是张图南巧妙用《周易》中的一些卦名,奇特而幽默地描绘了一位镌刻家的才华。此外,现在可考的是张图南在诗文上对门徒赵岩的影响。赵岩才思敏捷,醉后可顷刻赋诗百首,文名为时人推慕,有词《普天乐》传世,事见《至正直记》。

“藏修息游”、“超于世俗”的自然主义教育倾向。张图南主张传统的“藏修息游”式教育。这一思想出自《礼记·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遵循教育对象的特点,循循善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天性的自由发展,这一理念与元代沉迷俗学、诱于科举的教育之风是相对的[4]。张图南在阐释张栻理学思想时,就肯定“无所为而为者为义”,传统儒学是“为己之学”,故应抱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藏修息游”正是“无所为而为”,与“无所为而为者为义”的道德人格培养是相辅以成的。这种教育看似缓慢,但是效果显著。在《卢溪县学记》中,张图南特别关注了卢溪县的社会教化——一种从广义上对民众的教育。张图南认为,只要“渐深积久,时改月化,不惟内民感于道德,外民亦将兴于仁让者,昔子游为武城宰,以学道爱人为政,遂有弦歌之化,厥后文翁用之,其效随著”[13]。因此,张图南主张生徒们要“藏修新宫”,只有“藏”、“修”,才能“超于世俗”、自然而然地达成儒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的最终目的。

[1]刘岳申.元故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张君墓志铭[A].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1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徐学谟.湖广总志·卷五十一·献征五[O].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3]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1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4]吴澄.重建岳麓书院记[A].长沙府志·艺文志·卷四十[O].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5]光绪湖南通志(第8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徐梓.元代书院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李修生辑.卢疏斋辑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张图南.新宁县学记[A].新宁县志·卷十二·艺文志[O].光绪九年金城书院刻本.

[9]张图南.重修湘乡褚公祠记[A].湖南通志·一百七十四卷首一卷[O].湖南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10]苏铉盛.理学家的义利观——以张栻为中心[A].李诚主编.巴蜀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185.

[11]黄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9.

[12]顾嗣立.元诗选(下)·癸集·癸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05.

[13]张图南.卢溪县儒学记[A].中国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乾隆辰州府志(二)[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

Research on Principal ZHANG Tu-nan of Yuelu Academy in the Yuan Dynasty

WANG Sheng-jun,DENG Hong-bo
(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Texts of the principals in Yuan Dynasty has been almost empty for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for Yuelu Academy.We only know Mr.Zhu and Zhang Hou who had held the post of principal,neither their deeds nor their names have been described completely.Recently,we found some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principal ZHANG Tu-nan.According to those historical materials,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Tu-nan and Yuelu Academy,his life,his friends and his idea.It aims to give a full description of a principal in the Yuan Dynasty for Historical study of Yuelu Academy Education.

Zhang Tu-nan;Yuelu Academy;principal;Yuan Dynasty

G649.299

A

1672-0717(2011)01-0084-04

(责任编辑 李震声)

2010-09-17

王胜军(1979-),男,河北高邑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清代理学与书院研究。

猜你喜欢
山长岳麓书院墓志铭
岳麓书院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无题
枣庄市台儿庄区创新推行“山长制”保护山体见成效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