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IT王国新国王

2011-04-03 14:49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3期
关键词:扎克哈佛伯格

毕 夫 本刊特约撰稿人

马克·扎克伯格:IT王国新国王

毕 夫 本刊特约撰稿人

马克·扎克伯格以自己一手打造的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颠覆着互联网的传统模式,推动着当代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与改造。而在将先锋式创新演变成横扫世界潮流的同时,扎克伯格也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加速升腾:入主福布斯400榜单,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荣登2010年《时代》封面,成为该杂志自1927年以来最年轻的年度人物之一。

电脑神童与哈佛辍学生

成长于纽约富裕郊区多布斯菲利的扎克伯格应该算是一个幸运儿。在家里四姊妹中,扎克伯格排行老二,而且因为是唯一的男孩而格外受到父母的宠爱。重要的是,作为牙医的父亲和作为心理医生的母亲还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可以使儿时的扎克伯格衣食无忧,因此,10岁时扎克伯格就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一台昆腾486DX电脑。当然,扎克伯格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在得到电脑的几个月后,他就为家里人搭建了一个家庭局域网,取名为Zuck Net。

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儿子在电脑方面的特殊天赋,于是专门为扎克伯格请来了计算机课家庭教师。在老师辅导下,扎克伯格开始学会编写各种小游戏。令辅导老师惊讶地是,并不像一般小孩只沉溺于娱乐游戏那样,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并且读过许多文学名著的扎克伯格非常擅长于以文学历史为题材开发各种故事游戏,如以古巴比伦王国的独裁者为蓝本的战争游戏,根据罗马帝国故事编写出的冒险家游戏等。触类旁通。令扎克伯格的父亲没有想到地是,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收到了12岁不到的儿子为自己的诊所单独开发和编写出的一个提醒病人来访的自动程序。

就读于美国最好的高中——菲利普埃克塞特学校不仅让扎克伯格接受到了更好的文学知识教育,而且也让他的电脑才能第一次被社会所认知。在校期间,扎克伯格设计出了一个名为Synapse的音乐播放器,它既能跟踪使用者的音乐爱好,还可以自动提供投其所好的音乐。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的赏识,微软甚至开出了95万美元的年薪筹码邀请扎克伯格加盟。不过,扎克伯格还是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去哈佛大学继续读书。

在哈佛,主修心理学的扎克伯格仍然痴迷电脑,并为自己设计了网站Facemash。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就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于是,还是哈佛大一新生的扎克伯格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并将这些照片放在Facemash上,以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校方对扎克伯格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Facemash随即也被校方强行关闭。

背着处分的扎克伯格很快引起了另外两位哈佛大三的学生——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当时这对孪生兄弟正在开发一个名为Connect U的哈佛内部交友网站,特别需要像扎克伯格这样具有电脑奇才的人帮忙。而在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反复邀请下,扎克伯格最终同意加入。然而,自信心和独立性极强的扎克伯格并不想依附于人。在与温克莱沃斯兄弟仅仅合作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扎克伯格就决定自己单干。也大概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扎克伯格建立起的名为Facebook的网站横空出世。意想不到的是,网站刚一开通就走红整个哈佛校园,24小时之内,已有一万五千位哈佛学生注册成为其用户,并以极快的速度传出哈佛校园。而为了全力和全职经营Facebook,扎克伯格决定从哈佛退学。

世界第三大“国家”

随着注册人数和访问量的增加,Facebook必须扩展应用平台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急需后续资金的注入。幸运地是,在扎克伯格走出哈佛校园前夕,出身富商并且已是哈佛大四学生的萨瓦林同意向 Facebook投资 1万美元。作为回报,扎克伯格向萨瓦林转让了Facebook30%的股份,同时任命萨瓦林为网站首席财务官。不过,由于忙于到华尔街实习,萨瓦林来不及参与Facebook的具体经营与管理,为此,扎克伯格决定将Facebook注册地从佛罗里达州转到硅谷,以方便找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应当说,搬到硅谷后的Facebook当时依然是局限于哈佛的一个校园交友网站,因此,资金瓶颈打破后,扎克伯格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Facebook从哈佛走向其他常春藤学校。对此,扎克伯格开创出的传播路径也非常特别——将自己从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影响力比较弱的区域。如Facebook在哈佛大学的绝对优势,对于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却是鞭长莫及,而扎克伯格则发现高中是连接这两所大学的纽带,于是Facebook通过有策略的开放高中,由哈佛的学生带动他们读高中时其他同学,而这些高中同学有些就在斯坦福读书,并且由此渗透进一个新的疆土。

开拓Facebook向校园外传播的路径也让人看到了扎克伯格思想的独特。以扎克伯格建立Facemash网站时积累下来且最为拿手的功夫——图片传播为例,以往在互联网上传图片都是用主题、时间、地点等方式来作为标签,然后供用户自己进行分类检索。但是Facebook决定以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关联人物作为标签,每个被标注到的人都会收到提示信息,进而看到这张照片。这种让图片基于人际关系的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Facebook的传播效率,进而让网站的活跃度获得了又一次跃升。

市场对扎克伯格的良苦用心和别出心裁给予了丰厚的额回报。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突破一百万;2005年9月,Face-Book在美国的注册用户达到5250万,有60%的学生和年轻人都会使用该网站;2005年底,Facebook扩展成从美国到欧洲和亚洲的全球性网站。2010年,地球上每12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在Facebook上拥有账号,这些用户来自世界各地,说75种不同的语言。如今,Facebook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而且用户数每天正以70万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美国《时代》杂志指出,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那它将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而“这个国家的国民”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掌握了最多的信息。

事实上,Facebook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除成为普通朋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之外,人们还能从中看到许许多多的明星“脸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专门在Facebook上推销自己的回忆录《抉择时刻》,巴基斯坦遇刺身亡的“铁蝴蝶”贝布托之子比拉瓦尔就曾在Facebook设有主页,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皆为Facebook的忠实用户。也许看到了Facebook的强大眼球效应,雅虎曾向扎克伯格开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收购加码,但被扎克伯格无情挡了回去,而扎克伯格的理由异常地简单:因为“它是我的孩子”。

Facebook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雅虎当时的收购价格。按照Facebook刚刚完成的15亿美元融资额而对公司约500亿美元的整体估值计算,Facebook市值已超过腾讯、eBay、雅虎等公司,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而在Face book不断变大的同时,扎克伯格的个人财富加速膨胀。根据《福布斯》2010年富豪榜排名,26岁的扎克伯格以高达245%的年财富增长率蹿升至第35位,个人财富达到69亿美元,成为全球财富增长速度最快的人。与此同时,扎克伯格被评为《时代》周刊2010年年度人物,成为历史上第二年轻的《时代》年度人物,仅次于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首次单人飞越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

改造互联网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既产生了如同Google的搜素引擎,也不乏如同MySpace的社交平台,更有如同雅虎那样的众多资讯网站。而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Facebook将一个又一个IT界元老远远甩在后面,必定有着他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成功密码。对此,《时代》主编理查德·斯滕格尔这样解释道:这位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创建了一种信息交换的新体系,它既让人觉得不可或缺,有时也有点让人害怕;他用新鲜甚至乐观的方式,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海尔领航人张瑞敏的评价是:Facebook是创造需求,而他的同行或者对手则是满足需求。当然,扎克伯格的自我解释也许更有说服力:“很多公司经营的网站都声称立足于社交网络,他们的网站大同小异,提供的都是约会地点、媒体信息集粹,或者交流社区类似的信息,但是Facebook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

互联网诞生之初的设计理念是当时盛行的反传统思维,整个网络中没有任何中枢,也没有任何人统一管理。这是平等和匿名的天堂,每一个人都能够隐去自己的身份在网络中遨游,可以任意选择你的年龄、性别、种族、婚姻、工作、住所等等信息,因此,人们不知道你在网上和谁在交谈,只是登录、聊天、然后下线。但随着网络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匿名互动的体验给网络空间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平等性和匿名性反而让互联网成为不受监管的世界,这里日益成为黄色信息和病毒制造者的乐园。“我们尝试着去复制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扎克伯格说:“在这个社会中,信任是最基础的。所以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这种信任关系在互联网中重现。在多数时候,这种信任关系就是友情。”为此,Facebook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引入实名制,使得原本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第一次出现了内容同现实世界高度接近的站点,特别是在一个都不知道聊天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的信息海洋里,Facebook开辟了崭新的世界。

然而,在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实名制的引入让人们为自己隐私是否得到保护而担忧。在社交网站MySpace中,几乎所用的注册用户都知道,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浏览所有其他用户的资料。但是,与MySpace不同,扎克伯格坦言,通常一个普通用户只能看到 Facebook群体中不到0.5%的其他用户信息,这是因为Facebook采取了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不让信息泛滥成灾,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权安然无恙。之所以如此,取决于Facebook有一套复杂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则。如果第三方想了解某个用户的信息,该用户很快就能洞察对方的举动,所以用户可以允许属于特定群组的朋友了解他本人,同时能阻止无关紧要的其他用户窥视自己,用户甚至可以决定他提交给Facebook的信息究竟有多少能被第三方搜索到。为此,Facebook要求用户提交的个人资料都是标准格式的,而不是像MySpace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扎克伯格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的模式,还改变了人类的互联网体验。如果说21世纪的前10年,谷歌以其强大的数理逻辑能力开发出搜索引擎,满足了海量信息条件下人类个体对于定位独特信息的需求,从而重塑整个互联网的话,那么Facebook的出现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裂变。谷歌拥有强大的数据库与计算能力,Facebook则拥有迁移自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节点与路径——“节点是个人,路径是朋友关系”;谷歌利用搜索引擎沟通个人与海量的信息,Facebook将个体重新编织进入曾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谷歌致力于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但却不知道这需求从何而生,Facebook致力于在互联网上还原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交生活,因为扎克伯格坚信社交才是人类需求的源泉。显然,在Facebook里,扎克伯格所贯彻与坚守的乃是一种人性化和社会学色彩极其浓厚的崭新世界观与方法论,而在公众对权威的信任感逐渐退化,对开放和透明的渴求空前狂热的认识生态中,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借助着互联网平台很容易演变成改造世界与社会的力量。

乳臭味干的“盖茨第二”

身穿风格奇特的T恤和破烂陈旧的牛仔裤,脚蹬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表面上马克·扎克伯格给人的感觉和任何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由于巨大的成功,扎克伯格已经被人描述得成熟了很多,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外界习惯称扎克伯格为“比尔·盖茨第二”。

对于外界的恭维,扎克伯格在Facebook网站上作出这样的回应:“对前辈比尔·盖茨,我个人相当尊敬,他也是IT业界的成功典范。如果外界非要给我加上‘盖茨第二’的帽子,这是你们的一厢情愿。我为什么要成为比尔·盖茨呢?微软靠的是Windows和Office发家,承载我梦想的是互联网,更具体说是Facebook。”显然,扎克伯格并不喜欢“盖茨第二”这个绰号。

不过,尽管扎克伯格对安在自己头上的“盖茨第二”不予认同,但仔细分析发现,其身上确实存在着与比尔·盖茨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他们都在19岁就开始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同样是出身中产家庭且教育良好,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世界首富。更重要的是,二人都活跃在IT世界,并凭借着虚拟工具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其实,除了成长过程和财富膨胀速度可以找到共同点之外,扎克伯格可爱随性的一面与比尔·盖茨如出一辙——接受采访时,他会露出虎牙,甚至还晃荡着一双光着脚丫子的拖鞋。

不可否认,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确实存在着某些缘分。据传,当年微软向扎克伯格抛出了95万美元的加盟“绣球”时,如果不是微软要求早上8时会面的话,不能按时起床的扎克伯格后来可能成为盖茨手下的一员爱将。及至后来,连扎克伯格自己也承认,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的是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就踏上了追随前辈的道路。特别让扎克伯格对比尔·盖茨心存感恩的是,微软投资2亿美元买下了Facebook的广告和赞助商链接的独家经营权。扎克伯格认为,这笔钱能让Facebook更集中精力考虑未来的发展思路,例如激励用户参与发展更多的原创运用,而不是致力于兜售广告。

当然,外界发现,扎克伯格已经找到了与比尔·盖茨完全重合的人生之路——社会慈善。半年之前,扎克伯格宣布捐赠1亿美元赞助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修缮学校,而且这次捐赠创下美国青年人慈善捐款纪录。另外,扎克伯格加入了由盖茨和巴菲特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列。而对于作出捐出自己一生绝大多数财富的决定,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里作了这样的表白:“一些人等到事业晚期才回馈社会,可现在就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为何要等待?我们中一些人很可能在人生早期回馈社会,见证我们慈善努力的影响。”难能可贵地是,在慈善事业上出手大方的扎克伯格却依然住着租来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地板上放一个床垫,两张椅子、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具;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每天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其实,扎克伯格不喜欢人们叫自己为“盖茨第二”,关键在于要突出自己与盖茨的不同。在扎克伯格看来,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技术远非工具,也不纯是个手段,而更确实是个具备实质性内容的实体。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他的Facebook让5亿多人成功连接在一起,并在他们之间绘制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套交换信息的崭新系统。同时,扎克伯格并不仅仅是将Facebook看作社交网站,就如他自己所言,Facebook不只是一个社交连接的网站,而是发挥社会效能的网络。因此,当全球十分之一的人集结在某个个体的门下,这其中的巨大的能量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也超出了某个巨人的范畴。

孤独的爬涉者?

也许扎克伯格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在去世之前就被拍成了电影”,而且这部以《社交网络》为名的电影声称完全以Facebook创始人的故事为蓝本。据称,自2010年10月至今,《社交网络》影片风靡美国大学校园和各大影院,创作人员甚至扬言可以拿到奥斯卡大奖。

在以“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为副标题的《社交网络》影片中,个性孤僻的马克被描述成在恋爱失败后一夜之间搭建起Facebook的雏形——一个对哈佛女生外表进行评分的校园网站,以图吸引心仪女孩的注意。然而事与愿违,这种伤人自尊的评比招致女生们的强烈谴责,并使马克的处境更加孤立,乃至哈佛的任何一个高级会社都将他拒之门外。影片向人们传送的是这样一幅扎克伯格形象:孤独、寂寞,难以被他人了解,一个动机不明,永远躲藏在密不透风言语背后的混蛋。

当然,由于向《社交网络》编制组提供基本素材——《偶然诞生的亿万富翁》一书的作者是与扎克伯格有着恩怨的萨瓦琳,扎克伯格就不缺乏为自己申辩的理由。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的采访时,扎克伯格表示:“那不过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都是虚构的”。不过,令扎克伯格没有想到的是,也许受到《社交网络》影片的影响,风行硅谷的《纽约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也对自己作出了十分不利的报道,该报道称:从哈佛到硅谷,曾与他患难与共的早期合作者们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引发了人们对这位年轻总裁人事处理能力的严重怀疑。而这篇文章随即也被《华尔街日报》等全球权威媒体广泛转载。

回顾Facebook的几次重大人事变动,并不难注意到其中扎克伯格与最初合作者的恩恩怨怨和情感纠结。第一个与扎克伯格决裂的重要人物是向Facebook首批注资的萨瓦林。作为首席财务官,萨瓦林后来坚持要求在网站上投放广告,以回收自己先前的投入并从中挣钱,而扎克伯格则坚决反对在Facebook中植入广告,并要求萨瓦林继续向公司注资。在遭到萨瓦林的拒绝之后,扎克伯格只得寻求硅谷风险资本的支持,而在风险资本家的建议下,扎克伯格通过多次增发股份的方式最终将萨瓦林在Facebook中的股权稀释至千分之一并直至将萨瓦林驱逐。不过,很难说萨瓦林就是最后的输家。通过法律诉讼,萨瓦林后来赢回了自己在Facebook中至少7%的股份,他最初的那1万多美元投资如今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而为了防止公司走向急功近利的误区,扎克伯格付出了友谊的代价。

与温克莱沃斯兄弟还没有画上句号的官司也成为了外界负面炒作马克伯格的重要题材。这对孪生兄弟在诉讼中谴责Facebook盗用了Connect U的数据与创意。这场纠纷曾在2008年达成协议,扎克伯格同意用部分Facebook股权和现金来解决争端,但随着Facebook的股价迅速攀升,温克莱沃斯兄弟又以当初的协议存在证券欺诈为名重新发起诉讼。

对于与自己当初创业存在极大关联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法律纠纷和最终判决,扎克伯格总是躲得远远的而尽量不给出任何评价,于是出现了电影《社交网络》中最打动人心的一段——

律师问马克:“你到底知道不知道,你侵犯了我委托人的利益?”

马克没理他,只是转过头,盯着窗外,一脸寂寞地说:“下雨了。”

满头银发的律师又问:“你是认为我刚才说的,不值得你关注吗?”

马克很实诚地回答:“是的。”然后又转过头,望着窗外的雨。

许多观众对于扎克伯格的态度迷惑不解,但只要看到Facebook上那句直抵心灵的说法——“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漠然”就不难找到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娃娃CEO”的扎克伯格的确有一个成熟和进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扎克伯格付出了必然性代价。实际上,现实中的扎克伯格并不是孤家寡人和与世隔绝。他可以与工程师打赌称一周可以完成5000个俯卧撑,并且每天定时休息去做10-15个俯卧撑,其中有一次还是在与来访者开会期间,最后他做到了;Facebook总部采用开放式布局,室内有一个名为CafeX的咖啡厅,雇员还可以在公司外面的草坪上举行烧烤聚会,而扎克伯格就坐在办公室大厅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跟普通员工之间并没有任何墙壁。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03

本文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本刊编委

猜你喜欢
扎克哈佛伯格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我的爸爸叫焦尼
冬天的画稿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小刺猬的水果梦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浅谈扎克里(Zachery)绿松石的鉴定特征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