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内外景拍摄看课堂教学的空间切换效应

2011-04-04 02:51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内景外景课堂教学

● 王 坚

从电影的内外景拍摄看课堂教学的空间切换效应

● 王 坚

目前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和“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使课堂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内质不断弱化,由此导致课堂蕴涵的缺失。局限于80平方米传统教室空间的教学,是对课堂教学与课堂之间关系的长期误读,并在事实上造成了课内与课外两种课堂空间的断层。本文通过电影制作中的内外景拍摄的场景转换效应在课堂建设上的迁移性启示,探讨“内景课堂”与“外景课堂”的空间切换理念对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操作途径,从而实现立足本真的课堂教学的回归和课堂内涵的拓展与升华。

课堂;内景课堂;外景课堂;嵌入式课堂教学;覆盖式课堂教学

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影音艺术,电影具有娱乐身心的功效,并因其社会写实手法而兼具人文教化功能。一个制作团队的电影艺术理念及其引领下的拍摄行为,往往决定着一部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在电影制作中,场景设置是架构一部电影的脉络源泉,其内外景拍摄的巧妙衔接及镜头语言的起承转合,常常赋予一部优秀影片深入人心的张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例如,电影史上最成功的魔幻史诗系列《指环王》,以旖旎迷人的新西兰风光和热血沸腾的战争场面构筑起气势磅礴的外景拍摄,同时以精致逼真的摄影棚布景和细腻洒脱的演员表演构建起动人心魄的内景拍摄,天衣无缝的内外景切换所呈现的电影画面,使这个以中土世界为背景的魔幻史诗故事在荡气回肠中尽显其无穷魅力。《辛德勒的名单》在厚重凝练的内景拍摄和肃杀悲凉的外景拍摄之间朴实的转切,打造出一部浸润历史沧桑感的银幕精品,并以蕴含其中的伟大人性力量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赤壁》通过雄浑壮观的外景拍摄与张弛有度的内景拍摄之间的节奏转换,生动再现了一幅质感强烈的汉末中国图景,流畅自如的镜头语言在行云流水间无不潜藏着电影人对中华文化的景仰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之情……

如果将课堂比作电影,把课堂教学比作电影拍摄,那么基于内外景交融切换效应上的电影制作理念带给课堂与课堂教学的借鉴、启示有:1.课堂以教室为基本载体,但课堂并不等同于80平方米的教室空间,80平方米教室内的教学空间与80平方米外的辐射型学习空间共同构成拓展延伸式大课堂空间;2.立足于精细化、静态性基础上的内层课堂空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思维对话夯实理性学习的平台,立足于宽泛化、动态性基础上的外层课堂空间则通过社会交往与体验感悟建构实践学习的平台,两者应该、能够而且必须进行互渗联动;3.课堂的精彩源于生活的实践,理性的光辉来自感悟的积淀,内外课堂空间的渗透与交融共同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课堂的真谛;4.没有广阔社会现实的“外景”支撑的课堂是浅薄枯燥的,而缺乏深厚人文理念的“内景”引领的课堂则是苍白无序的,课堂“内景”与“外景”的转承切换,铸就课堂教学在底蕴增强与扩展轨道上的健康持续发展。

基于电影内外景转切的拍摄理念对课堂建设的有益启示,我们设想在整体化课堂的宏观视界上,把握微观课堂的交叉性、联动性、发展性、时效性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空间切换效应,通过大课堂观的树立,实现人本课堂的有效构建。

一、“内景拍摄”——充实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泰坦尼克》中精美考究的船体设计与舱内摆设,《乱世佳人》中真实可信的厅房布局与家具服饰,还是《哈姆雷特》中精彩纷呈的人物演绎与戏剧冲突,抑或是《女王》中细腻传神的神态举止与性格刻画,无不向观众传递着影片的人文性与文化性,这说明动中取静的内景拍摄对于一部优秀影片的内在支撑作用,我们可以视其为决定电影层次与品位的核心要素。

站在观念迁移的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80平方米的教室就如同电影摄影棚,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和学习活动就相当于摄影棚内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等进行的拍摄行为,即“内景拍摄”,它旨在打磨“内景课堂”的过程中奠定和充实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核,使之获取内涵发展的基石。

课堂作为承载教育理想、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时空平台,思想性无可置疑地成为其重要特质。思维含量在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和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从根本上主导着课堂的容量与质量。

就目前情况而言,80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内存在着两种倾向,即表演型教学和应试型教学。泛滥的掌声、虚假的配合、无趣的展示、粗浅的提问,或者轮番的讲题、雷同的试卷、密集的练习、无边的题海,都令课堂的思维含量不断缩水。就像高科技电脑摄制技术使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电影显得幼稚可笑一样,无节制、惯性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亦使课堂人文素养日益下降,主要表现为教材文本解读与知识结构梳理技能的弱化,空间想像与自主表达能力的缺乏,互动思辨与观点分享层次的降低,甚至汉语书写水准与书面表述水平的下滑……同样,就像好莱坞熟练流水线炮制的诸如《美国派》等系列影片或印度宝莱坞作坊式批量制作的歌舞片令人生厌一样,以训练应考型学生、博取考试成功率和升学率为目标的日常课教学的千篇一律亦让人昏昏欲睡。显然,这些不容乐观的“教室景象”使课堂教学在“重形式、轻内容”和“重结果、轻过程”的低效层面上徘徊。

借鉴内景拍摄在电影制作中支柱效应的启示,我们认为以80平方米教室为载体的“内景课堂”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源,摒弃所有不必要的教学 “附着物”,类似于跟风式的虚假的课内合作学习、习惯性但非必需的干扰学生思绪的多媒体课件等应该坚决退出,毫不犹豫地重塑本真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基于“内景课堂”的相对静态性和深层思想性特征,教师的透彻性讲解和全方位反馈以及学生的吸纳式学习和钻研性反思,就应该是必要的课堂教学实施行为。所谓备课组发挥“团队精神”陪伴赛课者反复“磨课”,预先试讲过不知多少遍再把“一堂课”毫不脸红地拿出来公开“展示”,坐在后面的旁听者心照不宣地在评课记录上公式化地予以“美言”,学生们像橱窗展品似的被置于听课大厅的前方舞台上供台下听课专家、学者、教师品头评足并“验证”课程改革的“成果”,等等这些功利性的、肤浅荒谬的做法早该叫停了。我们应该坚定地守护课堂的内里本真和持久绵力,始终认识到“内景课堂”注重的是师生内在知识层次和人文修养的提升,这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自身内涵素养的奠基平台。

如同内景拍摄是电影制作的灵魂,以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为表征的“内景课堂”,通过执教者稳重而厚实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真实而内化的学习行为,在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中充实着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核。

二、“外景拍摄”——铺展课堂教学的物质外延

《拯救大兵瑞恩》中盟军登陆奥马哈海滩的血腥惨烈,《勇敢的心》中苏格兰平原的抗英大战,或者《无间道》中不断变换的香港街景,甚至是《碟中谍3》中汤姆·克鲁斯在中国上海的连场动作大戏,都让观众在犹如身临其境的状态中感受到真实外景拍摄令电影产生的震撼力和亲和力。这表明静中有动的外景拍摄对于一部电影的外在推力作用,我们可以视其为决定电影的史诗气质和规模效应的基本要素。

如果把这一观点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以80平方米教室为载体的“内景课堂”为基点向外部时空辐射后而呈现的广阔学习平台,如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世界等,视作外层课堂空间,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延伸式课堂时空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就如同“外景拍摄”,它旨在打造“外景课堂”的过程中铺展课堂教学的物质外延,使之成为课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课堂是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师生思想交流成果的社会舞台,因而社会性就成为课堂的又一重要特质。社会性特质是课堂思想性特质在实践体验和运用层面上的体现。学生在“内景课堂”中汲取的课程知识和人文理念源于客观存在,它是自然与社会时空进程中人们认知和感悟的积淀与提炼。站在课堂教学的立场上,“外景课堂”中真实而立体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范畴的动态发展,为“内景课堂”的深度拓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化资源和多元化支持。

当前普遍存在的行政指令性社会实践活动和宣传展示性课外活动实际上并非“外景课堂”的建构与运作,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德育活动形式背后的学校形象工程建设,其中的学科化特色与氛围缺失,真正的课程本位上的实践活动极少。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使得鲜活的动态性现实素材仅仅浓缩成视频音频之类的影音再现,学生还是足不出户地被束缚在教室里观看“外景”,依然是“纸上谈兵”。这两种状况表明,“外景课堂”仍然被人为地割裂于整体课堂教学之外。

借鉴外景拍摄在电影制作中铺垫效应的启示,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外景课堂”的亲身经历中去展开生活实践式学习。通过在观察现象中思索问题、在体验实例中感受知识、在融入情境中运用技能、在践行交往中磨砺品质等有益的途径,学生在“内景课堂”收获的理性认知才能在感性学习时空的环绕与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而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就如同语文教学必须亲近社会才能感知人文的精神,化学和物理教学必须进入现实才能发现科学的作用,地理和生物教学必须踏进大自然才能感悟世界的奥秘,音乐和美术教学必须深入生活才能知晓艺术的魅力,政治和历史教学必须走进人群才能体会人性的力量……这一切说明,通过“外景课堂”的多维互动性和学习延展性效应,课程自身的发展进步才能获取持久的外源动力。

如果说外景拍摄是电影制作的宏观衬托,那么以关注社会性和实践性为表征的“外景课堂”,则在广阔的时空平台上铺展着课堂教学的物质外延,使课堂散发出动感的活力。

三、“场景切换”——架构灵动教学的全景课堂

在生动流畅的场景切换中,故事情节、演员表演、摄影技巧、导演功力、布景构图等环节凝聚成隽永醇厚的镜头语言,缓缓流淌进观众的心田,一部优秀电影的光彩和魔力由此而铸就。同样,在“内景课堂”和“外景课堂”的交互切换中,架构于灵动教学基础上的全景课堂就此而闪耀课堂教学的风采和魅力。

(一)“外景中的内景”:“外景课堂”通过“嵌入式课堂教学”在“内景项目”的实施中内化

当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内景课堂”里进行的时候,“外景课堂”在其广阔空间里以其动感内容演绎着自己的精彩。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场景切换”,实现相对静态的“内景课堂”向动态运行的“外景课堂”的空间转换。“嵌入式课堂教学”则是完成“内→外”课堂空间转切的有效模式。

“嵌入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内所学重点或难点内容,根据本小组的具体情况,设计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使其向“外景课堂”迁移,在置身直观形象的真实氛围中,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实践学习解决该研究项目,从而在项目实验中完成前期课内学习和后续课外感悟的衔接,由此深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比如,在初中数学“三角形、四边形、轴对称、圆”等章节的学习中,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状况进行分工,在城市建筑、博物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户外平面广告展板等现实存在所形成的“外景课堂”中,从不同角度展开关于“几何图形的应用”系列学习项目的研究。同时,在这些同样的“外景课堂”中,美术教师亦可引领学生分组开展有关“市镇规划建设中的美术设计与构图”等学习项目的研究,帮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深层理解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教材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辨和操作能力。又如,英语教师组织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留意市民在不同场合与外国人对话交往的细节、香港影视剧里中文频繁夹杂英语词汇的表达方式、街头商业广告里的中英文表述及其构思、日益增多的汉语中的英语词汇及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的使用等妙趣横生的“外景课堂”探讨活动,分组开展诸如“现代英语在日常交际中的非规范化表达”、“应试化口语训练对日常口语交流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英语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规范化问题”、“中外语言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等学习项目的研究,其学习效果显然要比在课内循环往复的读写背诵和语法练习生动实在得多。

事实上,“嵌入式课堂教学”通过学习项目这个枢纽,把课内所学巧妙地向课外迁移,引领学生在鲜活的动态性社会与生活时空中去观察、感受、体验、思索和归纳,由此在“内景课堂”对“外景课堂”的嵌入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切换。“嵌入式课堂教学”实质上体现为“外景中的内景”,因而是“外景课堂”在“内景项目”实施中的内化。

(二)“内景中的外景”:“内景课堂”通过“覆盖式课堂教学”在“外景资源”的整合中升华

以80平方米教室为载体的“内景课堂”,实际上并非如同其空间容量那样狭小而枯燥。以80平方米教室外无限延展的生活与社会时空为依托的“内景课堂”,应该全方位尽显其蕴涵的深厚。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场景切换”,实现动态演进的“外景课堂”向静态稳定的“内景课堂”的空间转换。“覆盖式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完成“外→内”课堂空间转切的有效模式。

“覆盖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以知识学习和观念传递为主旨的“内景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采用多渠道将身处“外景课堂”时所获取的相关课程资源,真实而清晰地予以呈现或展示,通过对“外景资源”的多重解读实现对教学主题的开放性学习,从而在资源互动中完成前期课外体验和后续课内学习的衔接,由此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本中的文学名作赏析、民俗风情或人物风采主题,还是自然环境、人伦亲情或民族精神与文化等主题,教师都不能一味地和学生“就事论事”般地局限在每一篇教材文本中去毫无创意地进行“句段分析、字词解读、诵读欣赏”等“温吞水”似的教学行为,这样掌握的只是应试化语文常识而绝非人文化语文理念;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并和学生共同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将自己在广阔生活与社会时空里的语文资源如家乡风貌与民情、旅游观光见闻、媒体网络信息、人生历程与成长故事等呈示于课堂学习中,通过“外景资源”在“内景课堂”日积月累的注入与覆盖,立足于文化气质基础上的大语文观由此而潜滋暗长。又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以及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的物理现象用描述或演示的方法予以课堂呈现,或者组织学生运用自带的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材料进行小实验,显然这种对“外景课堂”中物理资源的课内撷取与整合应用,要比形式化地看着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去理解和答题有效得多。再如,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格尊严权”主题教学中,学生们拿着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用过的有明星做产品代言图像的商品包装袋(盒),或者用自己收集到的一些诸如“罗彩霞姓名权案”、“刘翔肖像权案”、“谢晋名誉权案”等媒体报道的案例素材,或者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等,直接在课上进行现场呈示,并展开互动探讨分析,由此获得的法律知识和行为感悟当然要比顺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材料去被动学习生动形象得多。

可见,“覆盖式课堂教学”以作为“社会人”的师生的外在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多重视角和多种途径,将来自生活与社会时空的行为实例向课内迁移,引领学生在严谨的理性学习中去汲取丰富的感性知识,由此在“外景课堂”对“内景课堂”的覆盖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切换。“覆盖式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体现为“内景中的外景”,是“内景课堂”在“外景资源”整合中的升华。

四、结语

“电影与课堂、电影拍摄与课堂教学”,看上去不相干的两对概念却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如同观众在欣赏一部优秀电影过程中体会到电影拍摄的精妙一样,当我们身处课堂并享受知识的熏陶和学习的快乐时,同样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精致。就像电影的成功度和感染力来自内景拍摄和外景拍摄的互动转切所铸就的流畅自如的镜头语言一样,课堂的精彩度和生命力则源自“内景课堂”与“外景课堂”之间自然生动的空间转换所架构的无缝对接的全景式课堂教学。

我们的确应该立足于整体课堂观的视界去审视现今的课堂及课堂教学状况,着力摒弃课堂断层与教学脱节的弊病,通过课堂内在严谨性与外在灵动性的融合,在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时空在课堂平衡点上的切换,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在内涵提升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尽显课堂作为知识殿堂的永恒魅力。

王 坚/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

(责任编辑:刘君玲)

猜你喜欢
内景外景课堂教学
一种校园外景设备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枫常公路隧道内壁装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
文 章 插 图
探析外景节目中的主持人应变能力
节目外景主持人镜头语言把握技巧分析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