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2011-04-04 04:31王洁莉
对外经贸 2011年6期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

王洁莉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河南郑州450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论述表明我国在未来五年间经济发展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目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综合起来就是如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将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最低值,以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经济模式,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激励节能技术创新和鼓励低排放技术的应用,它将对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以更低的能源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需要发挥后发优势,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而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尽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容犹豫。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这既是保护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有效的手段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研究证实,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长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地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气候异常变化。极端天气的变化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途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减少因化石能源燃烧所造成的碳排放是重中之重。但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等资源性能源的燃烧,由此环境污染程度也由低到高,环境恶化程度也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加剧。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加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促使经济发展模式进入深层次结构调整,应让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角。因此,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亟需在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路径,即探索一条既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又可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的一次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低碳经济模式是当前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各国探索新经济模式的最明智选择,可以说,未来全球将逐渐进入“低碳时代”。从长远看,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将逐渐过渡到可持续能源体系,低碳经济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社会生活方式看,低碳城市理念将更受关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未来低碳城市的象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制度创新和全人类福利提高的一次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投资较多的高能耗的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例过低。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一个百分点。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加拿大《格瑞贝斯环球财经》推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制造》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发展模式的转变已刻不容缓,产业升级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替代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由于各国自然禀赋、经济基础、文化习俗等不同,经济模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前,国际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存在两大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从而导致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不可持续性。

首先,2007—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度消费。即采取了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社会成员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其理论渊源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该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惟一归宿和目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在理论上促进了生产。最终过度消费或借贷消费的促增长模式导致这场波及整个世界的大危机。

其次,对物质资本的过度投资——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也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能源研究会最近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去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我国出口在2010年超过德国,而德国2010年消费4.4亿吨标准煤。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据报导,2010年,中国石油产量为20301万吨,占全年石油消耗量的45%,当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即2010年中国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不足当年消耗量的50%,超过一半以上不能自给,需要从世界其它国家进口。而出口国的社会治安是否稳定使进口的数量和价格充满了不确定性。最近利比亚局势动乱,已引起油市的恐慌,对我国以及世界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国际油价继续推高,加大了石油进口成本和其它社会成本。

因此,为节约能耗,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过度消费模式和过度物质投资的发展模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目标一致性。

二、完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路

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宏观政策支持和碳交易市场、碳金融市场的完善。

(一)财政、税收宏观政策支持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技术上,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替代落后的技术设备,需要较高的技术手段进行碳污染强度的测评,这些手段离不开大规模的新设备和新技术投资,且投资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国家在财政资金及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财政制度上,首先要打通融资渠道,为环保节能设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其次,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政策,构建环保税收体系,加大财政支出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资源的开发环节,通过资源税调整,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或复合计征,将环境损害成本和资源价格反映到能源价格中,促进后续企业节约利用资源;在能源的消费环节,通过征收能源税,从而增加能源消耗成本来引导能源的消费行为和使用方式,或者在消费税中,对有关能耗的物品改进其税率,如对成品油消费税,改为以消费数量为级距的超额累进的消费税率,不仅可以减少对成品油的过度使用,还可以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筹集财政资金。

(二)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产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产权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买方)为了获得碳排放权,通过向另一方(卖方)付费获得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要在本国减排花费的成本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设备,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减排,产生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资金、技术及设备的提供者,当然,这些额度还可以在市场上进一步交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由于技术的先进程度不同会给企业造成治理成本的差异;既然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排放权交换”便成为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方式。这样,碳交易市场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

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渐趋成熟,参与国的数量、地理范围和市场结构等也在不断扩展。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但是我国碳交易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仅有部分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没有真正的国内碳交易市场,更没有形成对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力。我国是碳交易大国,在目前的碳交易国际市场上,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特别是我国制定的到2020年把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的目标,意味着有很大的碳交易量和市场发展空间。为完成此目标,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进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一方面可提高国内企业的减排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加大了超量减排企业的成本,可促使其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通过市场激励和政府约束机制,以最少的减排成本来完成减排目标。同时,应该充分借鉴欧盟的经验,大力发展碳交易的配额市场。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低碳经济提供发展平台。

(三)构建碳金融市场机制

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通过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碳减排技术创新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不仅有利于吸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其活动,有利于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使得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转型和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建立一个碳交易系统已刻不容缓。要充分利用目前的CDM机制,并逐步完善碳金融制度。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最根本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政府应介入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为碳配额交易规则制定、减排量核定标准制定、减排设备支持、减排配额基础上衍生工具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应推动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另外,还应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或为环保企业提供优惠借款,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因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而承担的信贷风险。

三、结论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一种替代,是更环保、更节能、更有效的一种发展模式。当世界面临环境灾难时,人类必须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保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在这一方面承担起相应责任。尽管资金、技术、设备可能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只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政策上给予支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市场,就一定可以缩短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正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必然选择,构建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已刻不容缓。

[1]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3]张愉,陈徐梅,张跃军.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J].中国能源,2008(7).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猜你喜欢
能源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