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2011-04-06 10:04
老年世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君王三省勇气

第二讲 伦 理(二)

主讲:李 霞(副教授)

什么是“智”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

什么是“信”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信”还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信”被列入“五常”。“诚实”、“不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从此便被普遍认同了。

什么是“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其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门下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此后,历朝历代都制订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

“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什么是“忠”

“忠”是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在先秦时期,“忠”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如孔门弟子曾参每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忠”,就是“尽己之心”。到了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臣民对君王的绝对关系,就是臣民要对君王尊敬、崇拜、服从、献身、忠贞不二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忠”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对君王诚惶诚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儒家倡导的“勇”

我们通常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为三点来讨论,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先说勇力。古代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说“小学”学习内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驾车技能。射与御都是武略,用于战场。可见,早期的儒者本身并不是只知读书而文弱无力的书生。

勇也绝不是单单凭借勇力,还要具有勇气。先秦诸子中墨家很是特别,“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这只是勇的表现——有足够的勇力、勇气而已。这还不是最高境界的“勇”。

那么,最主要的勇德是指什么?勇德应该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孔子不提倡匹夫之勇,相反,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勇应该“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而无礼则乱。”子路曾问:“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又告诉他应该用义来约束勇,并谈到勇如果没有义来约束,则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有害无益。

猜你喜欢
君王三省勇气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寻找勇气
“笑”谏君王
勇气何来?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
“勇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