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2011-04-08 13:54张晓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小腿患肢下肢

马 湘 张晓盟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二科 宁夏银川 75002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人骨折后组织修复能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流瘀滞,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我科2007~2010年共收治高龄下肢骨折患者144例,通过精心护理仅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5例,男97例,女48例,年龄61~82岁,平均68.5岁。合并高血压46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9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肺气肿7例。其中,股骨颈、干、粗隆间骨折59例,胫腓骨骨折1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42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保守治疗5例。本组135例行下肢血管彩超及D二聚体检查证实无血栓形成,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经系统用药后治愈,无死亡病例。

2 护理对策

2.1 一般护理 护士耐心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安慰鼓励患者,主动讲解DVT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特别加强了心理护理,制定护理计划,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次数。同时开展病区内同类患者座谈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以及病情有所了解,调动主观能动性,取得患者充分信任,以平稳的心态配合手术的进行。鼓励患者多饮水,进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以降低血液粘滞度。嘱患者戒烟戒酒,以免乙醇、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2.2 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龄、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测定。术前合并有高危因素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接受详细的血液粘滞度的检查,必要时进行下肢超声检查,了解血液流变学和下肢血管的功能状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必要的药物或物理预防性治疗。

2.3 术后护理

2.3.1 患肢观察与护理。术后常规抬高下肢20°~30°,膝关节屈曲15°。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压迫小腿深静脉回流。每1~2h观察一次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注意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色泽、温度、是否有麻木感,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等。测量肿胀肢体的周径,在患肢髌骨上15 cm、下10 cm处做好标记。每日上、下午用皮尺各测量周径1次,同时测量健侧相同位置,做好记录,以监测患肢肿胀程度及变化,并与健侧比较。正常情况下,下肢皮肤颜色呈淡红色、有光泽、富有弹性,皮肤温度与通过皮肤的血液成正比,健肢与患肢皮温相差不超过3℃。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压痛明显者,应考虑DVT,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口唇发绀、心动过速、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2.3.2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对于存在较高风险的患者,除上述措施外加用药物治疗,即每天给予低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1~2次,一般用7~10天。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要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预防突发出血。

2.3.3 早期被动活动及功能锻炼。人体在平卧状态下,足踝运动使腓肠肌收缩所产生的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动力远远大于下肢抬高时重力所产生的作用,符合人体生理功能,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的正常生理机制,效果最好[2]。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5~6次/日,每次20~30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间断按摩患肢足部及小腿肌肉,由远端向近端按摩,每次10~15min,每天4~5次,保持患肢血液通畅。

2.3.4 主动活动及功能锻炼。骨折患者多由于局部疼痛担心主动活动会加重骨折而不敢活动。责任护士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并亲自示范功能锻炼的方法,做到患肢的锻炼静中有动,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训练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①锻炼股四头肌、腓肠肌、臀大肌等长收缩,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10s,5~6次/日,每次20~30下;②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主动活动,5~6次/日,每次20~30下,逐日增加,直到下床。行早期活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 ~77%[3]。

2.3.5 其他护理。静脉穿刺时尽量避开下肢(尤其是左下肢)的血管,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建议对术后患者使用硬膜外或静脉镇痛泵,防止因剧烈疼痛引起局部血管、肌肉挛缩。

3 护理体会

DVT是长期卧床患者及骨科手术患者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组中仅有5例既往史有静脉血栓病史者发生DVT,且经及时治疗已痊愈出院,其余139例均未发生DVT。早期如果无预防措施,发生小腿深静脉栓塞的概率为40%~80%,下肢近侧深静脉栓塞的概率为10%~20% ,致命性的肺栓塞为1% ~5%[4]。因此,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悉心护理、适时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吕厚山,徐 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刘玉芳,王淑慧,岳洪涛.5例普通外科手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24

[3]杨 济.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1,14(9):555

[4]刘金模.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预后[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59

猜你喜欢
小腿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