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主题和任务的历史演进

2011-04-11 03:03王国敏梁晓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

王国敏,梁晓宇

(1.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65;2.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重庆 400040)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主题和任务的历史演进

王国敏1,梁晓宇2

(1.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65;2.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重庆 400040)

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历届的主要领导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成功地进行了伟大的制度创新和政治实践,并结合新的情况赋予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以新的历史任务,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在 1922年 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方针。1923年 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 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九·一八”事变以后,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侵略的加深,整个东北地区迅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1937年 7月 7日,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二次联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 8月 1日,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初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同年 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构成和方式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指出:“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1]60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学说,并提出了这个时期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1]645他指出:“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建立‘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战线。”[2]“为了使这样一个统一战线继续下去,而且在组织上形成起来,‘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3]毛泽东提出了“两个联盟”的重要思想,一个是工农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与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1953年 8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有两种统一战线、两种联盟,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这是基础;一种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他同时认为,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可以和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和平改造资产阶级。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关于赎买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开辟了经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奋斗。

1950年 3月 16日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要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4]9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彻底完成,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也妄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由此,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是当时我国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为此,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二次全国统战会议指出:“目前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与三大运动相结合,动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发动全体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防,巩固财经阵地,发展和巩固各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4]67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还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消灭留在中国内地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部队。同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还面临着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和全面萎缩的严峻形势,如农业减产、工厂倒闭、物价上涨、知识分子失业等。而 1949年夏季的特大洪水,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局面雪上加霜。早在中共中央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明确提出,在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并且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此,在后来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要讲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们人民中间就孤立了。”[5]毛泽东的讲话,实际上确定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进攻点在哪里,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方面,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也开始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而新的历史条件需要确立新的统战任务,需要统一战线任务随着形式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周恩来明确地概括出统一战线的新发展和新任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更重了,就要负起新的任务 (当然,同时还有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是说,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果的基础上,现在要团结一切力量,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6]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是否需要?统战工作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在这历史转折的关头,邓小平及时地指出,我们国家进入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目标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社会阶级状况作了全面、正确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其一,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来看,统一战线是为党的总任务而奋斗的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已经是被历史所完全证明了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战线就是要为实现现代化提供社会力量保证。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为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邓小平就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7]“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8]187把统战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是我国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邓小平统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二,从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来看,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的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新型农民,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本家阶级经过改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我国的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8]185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8]186。这是邓小平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阶级的变化,在 1979年 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做出的重要论断。统一战线内部的变化表明统一战线性质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指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善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9]邓小平在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发生的许多变化后,及时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应该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首次使用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两个概念,完整地表述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8]187。1980年 8月 28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的贡献。”[8]173邓小平在 1981年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之为“爱国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基本精神。

江泽民提出“高举两面旗帜”、“贯彻基本路线”和“实现四个服务”的新论断,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历史任务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其一,对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的解释。江泽民强调统一战线是“我们党一项事关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方针”[10],他明确指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和完成祖国统一的总目标上来。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11]在第 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一个很硬的道理,并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四个离不开”:“一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离不开统一战线;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统一战线;三是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统一战线;四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离不开统一战线。”[12]只有坚持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支持和做好党的统战工作”[12]143。江泽民对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深刻剖析,成为统一战线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中新的宝贵财富。

其二,江泽民提出“高举两面旗帜”、“贯彻基本路线”和“实现四个服务”的新论断,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历史任务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江泽民指出,统一战线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他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爱国的旗帜下,团结得愈广泛,愈有利于我们事业的胜利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实现广泛的团结”。这一认识打破了仅把统一战线任务理解为几项工作的狭隘看法,使统一战线的任务有了方向,有了形象。江泽民要求统战工作干部坚决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历史责任感,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江泽民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服务。”[10]这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具体任务表述的新概括,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其三,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统一战线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为根本任务。这为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团结、大联合”成为统一战线的主题,发展成为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

大团结和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一战线作为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桥梁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和鲜明的多样性。“用和谐文化的理念、统一战线的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更能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13]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大团结、大联合”成为统一战线的主题,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海内外儿女共同追求的理想,而统一战线“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与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特性具有一致性。“和谐理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更能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

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问题摆在统一战线工作的突出位置。在 2005年 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什么是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统一战线优势以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为统一战线的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指明了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

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并对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作了完整的概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14]。“三个服务”的基本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统一战线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完整丰富的内容。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领导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资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其给予政治教育[15]。在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的基本要求,是统一战线各个同盟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的需要。

党的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同时,应根据9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不断探索统战工作新的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稳步前进。

[1] 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369.

[3] 全国政协研究室.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2.

[4] 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G]//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98.

[5] 毛泽东文集:第 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6.

[6]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2.

[7] 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4.

[8] 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在五届政协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N].人民日报,1979-06-11.

[10] 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G]//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 (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1] 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2-13.

[12] 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王林森.“重要法宝”的丰富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01-05.

[14] 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6-07-13.

[15] 毛泽东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D2

A

1007-4937(2011)03-0001-05

2011-03-15

王国敏 (1953-),女,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研究;梁晓宇 (1984-),男,陕西蒲城人,硕士,从事统战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研究。

王雅莉〕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