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图书馆建构的低碳道路

2011-04-12 01:01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重庆市沙坪坝区401331李荣菊黄礼雄
河北科技图苑 2011年3期
关键词:建构理念图书馆

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重庆市沙坪坝区 401331〕 李荣菊 黄礼雄

生态图书馆学是当前方兴未艾的一门交叉学科,生态图书馆的建构是当前图书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一些生态规律,如整体性、和谐性、共生性、互动性等,已经被应用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并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理论研究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焕发出价值的光辉。本文拟探究生态图书馆建构中的低碳道路问题。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局部和整体等诸方面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生态图书馆建构中,资源与能源的流动和协调问题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图书馆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和调配。如果将当前世界绿色革命的“低碳”理念引入生态图书馆的建构之中,就会为生态学与图书馆管理找到一个现实的契合点。

一、生态图书馆的理念

生态图书馆是基于生态学基本理念而建构的现代图书馆模式。从生态学和图书馆学理论的视角观照,生态图书馆在建筑、藏书、管理和制度等方面,均要合乎生态系统循环的规律要求,尤其是在人与环境、物质与精神、制度与文化等几个范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提出“新型的图书馆文化”(TheCultureofNewSpeciesofLibrary)一说。他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是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这是图书馆学领域比较早期的生态学理念。中国人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诸如“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理念,都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东西方古往今来的生态理念,对于当代生态图书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当代生态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旦和图书馆学结合起来,就赋予图书馆管理以极大的生命力。当代图书馆作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应该高度重视主

二、图书馆生态文化与低碳发展的意义

(一)生态文化是图书馆低碳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不同人类生存的方式。所以,地球上一旦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人们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和生态文化四个阶段。其中,生态文化是人类正在实践着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理念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使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是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其理论核心是和谐理念和环境意识。和谐理念是生态文化的首要理念。故此,建构生态图书馆必须选择低碳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实行低碳、减排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出现生态危机,重新反思高碳经济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图书馆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一个比生态图书馆建构还要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而且还要求图书馆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与循环上,尽量降低消耗,节能减排,从而达到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就是说,图书馆的低碳化发展道路,既包括了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与和谐发展,也包括了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低碳发展是生态图书馆建构的必然选择

“低碳”(low-carbon),就是指人类活动要尽量减少资源和能量消耗,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在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人类几乎所有的产业和领域。著名学者林辉,将“低碳”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这一提案的题目是“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低碳”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和技术问题,而且是一种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低成本的人类生存方式。倡导低碳发展,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因素决定了我国生态图书馆的建构必须走低碳化发展道路:第一,能源供应和需求。我国人均能源与资源拥有量不高,现已探明其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第二,管理成本和效率。从管理学角度考虑,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要求迫使图书馆必须优化管理体系,提高图书馆管理功能。第三,资源利用和循环。加快图书情报资源循环,提高其利用率,正是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环境保护和优化。节能和环保是图书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保证。基于此,生态图书馆的建构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低碳发展道路。所谓图书馆的低碳发展道路,就是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系统的规律,以维持图书馆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实现图书馆效益最大化为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图书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图书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策略、途径和方法。

三、生态图书馆建构的低碳策略和发展道路

目前,源于生态保护的“绿色旋风”正在席卷全球。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纷纷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绿色经济政策;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紧跟其后,其政策核心是绿色与环保。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都在践行低碳生活,如上海世博会就以世博园为载体实践“低碳世博”的理念,成为低碳理念践行的良好典范。

(一)生态图书馆建构的低碳策略

生态图书馆建构的低碳策略主要包括:(1)倡导绿色图书馆建筑。目前,低碳绿色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46.7%,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冬季,要最大限度地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使房屋保温。在夏天,则要有利于散热。建筑物的换气系统在保证空气流通时要保持合适的空气湿度。应安装太阳能电池以供照明等需要。(3)节约用水,充分利用中水。 (4)垃圾分类,废物利用。(5)碳中和。整个图书馆应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来弥补消耗的能量,尽量减少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争取实现零排放。

(二)生态图书馆的低碳发展道路

图书馆的低碳发展涉及到多个层面和领域。基于低碳理念,现代图书馆可以在物质、制度、精神几个层面选择低碳化发展道路。

1.在物质文化层面。(1)馆舍建筑要低碳。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作都要体现低碳的理念。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典型例子是2008年落成、2009年投入使用的北京电视台大楼。它采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100条策略”的全部技术,达到了目前我国建筑界对环保建筑要求的最佳状态。(2)环境生态要和谐。图书馆内可以种植一些既可吸收甲醛与书籍散发的油墨等气味,又可以美化环境、缓解情绪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灯光、音响要体现和谐理念,营造安静、优雅的气氛,给读者以愉悦的享受。(3)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如果将全国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中的 5%用电子书刊代替,每年即可减少耗纸约26万吨,节能 33.1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5.2万吨。电子期刊和书籍还会缓解图书馆的馆舍紧张问题。(4)馆藏方式要创新。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从图书的检索、借阅到归还、上架的一条龙自动服务。馆藏方式的多元化、开放化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高科技可使网络学习、电子图书、数字会展、数字博物馆、移动阅读器、数字期刊、手机娱乐、数字视听、数字地图、数字动漫等高度集中,极大地方便读者。

2.在制度文化层面。(1)制定低碳节能制度。例如,空调要尽量少用,夏季要将空调的温度设置在26℃~28℃;员工办公室如果位于五层或五层以下,可选择爬楼梯而不使用电梯,这样做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可节约能源;办公室白天应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根据需要取用饮用水,杜绝浪费。(2)倡导低碳办公理念。广义的低碳办公内容相当广泛,如办公环境的清洁、办公产品的安全、员工的身体健康等;狭义的低碳办公是指在办公活动中尽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使用可回收利用的产品等。(3)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从低碳理念出发,读者至上、以人为本。例如,通过开架让读者和图书零距离接近;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提高图书利用效率;实现馆际借阅,加快图书周转和资源共享;提供特色、自助服务,节约读者时间;要致力于构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机制。信息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问题,因为它们是要受到人、机、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的。找准人、机、环境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创建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机制,使他们能同步建设与发展,达到最佳结合是大势所趋。

3.在精神文化层面。有的研究者认为,低碳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解除“碳锁定”,就意味着要推动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系统变革。低碳图书馆的构建,是离不开低碳精神文化的。这首先需要从低碳理念和习惯的形成着手。图书馆低碳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对员工和读者进行积极的教育、示范与引导,力争早日促成低碳习惯和风尚。图书馆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要使全体员工和读者都接受并且内化为低碳理念。通过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形成低碳生活共识,从而促进整个图书馆低碳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1]李仲良.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3):3~7.

[2]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6.

[3]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98~102.

猜你喜欢
建构理念图书馆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图书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去图书馆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