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性、彻底解释与整体论
—— 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三个维度

2011-04-12 06:09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整体论奎因戴维森

王 栋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外延性、彻底解释与整体论
—— 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三个维度

王 栋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戴维森强调意义的解释不能基于说话者的具体命题态度,这决定了其意义理论解释路径的外延性解释模式。彻底解释为意义理论的确证提供经验证据。令人满意的意义理论应该对被解释者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话语提出解释,这预设了意义理论的整体性。外延性解释模式提供了意义解释的客观基础;经验解释模式中彻底解释设定保证了主体间信念的一致性;整体论确保其意义理论的融惯性。这三个维度的阐释揭示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解释力和理论特色。

戴维森语言哲学;真值条件意义论;彻底解释;意义理论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Davidson)是继奎因之后最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100多篇论文中。他的思想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行动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语言哲学领域,为研究语言意义和解释语言行为,他提出了一种可经验化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即戴维森纲领。戴维森意义理论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探究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和世界的关系。戴维森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是当代语义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思想实验,通过对塔尔斯基“约定T”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了以外延性的真之定义来为自然语言建立意义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的理解和解释为何是可能的。下面将从其意义理论的外延性解释模式、经验解释模式中彻底解释设定和整体论三个维度揭示其意义理论的解释力和独特性。

一、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的外延性解释模式

语言的意义理论及其相关的解释理论一直是语言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意义概念的解释和分析,考察意义本身的性质问题,试图提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有效性解释。戴维森语言哲学的目标是为自然语言提供一种意义理论,从而为自然语言的解释提供一种哲学上的说明。意义理论是戴维森语言哲学的基本立足点。戴维森在语言哲学领域的最大贡献在于为自然语言提出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把真与意义联系起来。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的某些思想早在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文献中就有所表述。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所指》中把语句的真值视为语句的所指,语句的意义取决于语句的成真条件。维特根斯坦也明确表示“理解一个命题意味着懂得这命题句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①Ludwig 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Barners & Noble Publishing,Inc,2003,p.43.。戴维森对这种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主张给出语句的真值条件也是给出语句意义的一种方式,基于塔尔斯基的真理语义理论,戴维森在当代语义学领域为自然语言提出了全新的意义理论,即戴维森纲领。

戴维森意义理论与传统意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经由真解释意义的外延性解释模式。传统的指称论把意义等同于世界中的物质实体,而观念意义论把意义指向观念或意向中的精神实体。为了寻找意义理论的研究方向,应该区别意义与指称。指称是由语言之外的事实确定的。如果要给出每个语句的意义理论,就必须从语句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着手。可是这种追问意义的道路走进了死胡同。戴维森认为传统的意义理论一般通过实体或内涵概念对意义进行解释。意义理论一般处理“s意谓m”这种形式的句子,其中,s可被一个语句的结构描述所替换,m可被一个指称该语句的意义的单称词项所替换。在戴维森看来,寻找s对应的m是不足取的。因为若把单称词项m的意义当做指称实体,意义就会丧失它们有别于指称的实体的地位,最终还是陷于指称论的解释困境。即使存在m,还会出现对m的意义追问,因此形成了解释的无穷倒退。正如戴维森所说:“在设法处理关于显然是非外延的“意谓”的逻辑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与我们的理论所要设法解决的那些问题同样难的问题。”①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2.意谓等内涵性解释方法会导致意义解释的循环论证。在戴维森看来,内涵性解释方法的困境在于把词语“意谓”用作填充在对语句的描述与语句之间的连接词。戴维森的解决方法是抛开所用的连接词,把意义的解释诉诸所填充的东西。一种适当的意义理论应该对所研究的语言里每个语句“s”提供一个“给出s的意义”的匹配语句来替代“p”。意义的解释不依赖“s”与“p”之间的连接词,这样就可以避免有待考察的“意谓”,以外延的方式处理“p”所占据的位置:向替代“p”的语句提供一个恰当的语句关联词;向替代“s”的描述语提供它自己的谓词。最终转换成T图式:(T)s是T当且仅当p。

戴维森认为,对一种语言L的意义论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不求助于任何语义概念的情况下,此种意义理论对谓词“是T”赋予足够的限制,以便可以当“s”为L中的结构描述所替代,“p”为该语句所替代是能从T图式推衍出所有的语句。不论是对“是T”加以明确的定义还是对它以递归的方式加以表征,它所适用的语句显然恰恰是L中的真语句。于是,T图式可以替换为:s是真的,当且仅当p。

“s是真的”取代了任意谓词“是T”,而这正是塔尔斯基T等值式。戴维森把句子的解释限制在关于真句子的说明。基于塔尔斯基的T句式,戴维森找到了一种适当的外延性的意义解释模式。在戴维森看来,“我们对令人满意的意义理论所提出的条件,在本质上正是塔尔斯基那种检验一种形式的真之语义定义是否恰当的约定T”②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3.。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的外延性解释模式提供了意义理论的客观性基础。

尽管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借助了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模型,但是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与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的真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旨趣。塔尔斯基利用T约定来定义真理的形式,而戴维森把真视作初始的概念,并且不能还原为任何其他概念,利用T约定为自然语言提供意义理论。塔尔斯基的T约定为戴维森外延性的意义解释模式提供了直接理论模型,戴维森对意义追问的外延式模式更多受到了奎因的外延主义,特别是卡尔纳普的外延性论题的影响。依据外延主义的观点,自然语言中的语句和表述的逻辑形式都可以在外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必求助于意义概念。正如戴维森在《真理与意义》一文中声称他的意义理论既没使用词语意义也没有运用语句的意义。外延性论题的提出始于卡尔纳普,他指出如果揭示出自然语言的隐晦性,同时把所有不存在的东西排除,就可以把一种内涵语言的所有语句翻译到一种外延语言中去。他强调科学通用的语言将是外延的。“对于每一种给定的内涵语言S1,都可以构造出一种外延语言S2,使得S1能翻译到S2中去。”③Kegan Carnap,The 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Trench,Trubner& Co Ltd,p.245.外延性成为卡尔纳普确定语句有意义的标准。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的理论构建不是通过语言L自身来构建,而是通过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分层,意义的解释通过元语言的层面来实现。因此,“一个意义理论中的一套定理实际上是一本翻译或释义手册,根据这本手册,我们将知道对象语言中的一个特定语句和元语言中的哪个语句对应。不妨说,是元语言中的语句给出了对象语言的意义”④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解释在于找到对象语言与我们已经理解的元语言中语句的一一对应关系。

塔尔斯基的T约定给戴维森提供了一个外延性对被解释者的话语作出解释的形式框架。塔尔斯基的真概念针对形式语言,而自然语言具有索引和指示特征。戴维森对自然语言的语义学持乐观的态度。戴维森说:“我所设想的意义理论的任务,并非改变、改进或改造一种语言,而是描述和理解它。”⑤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9.在戴维森看来,要把塔尔斯基的真理论应用到自然语言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整个语言中化分出一小部分语言来表征真理,真理论在这个阶段所适用的语句视为给出一切语句的逻辑形式;第二个阶段把剩余的每个语句与已为之表征真理的语句相匹配。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使真值条件意义论解释自然语言成为可能。为了能在解释之前诉诸可利用的经验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戴维森提出“彻底解释”概念,从彻底解释者的经验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确证他的意义理论。

二、经验解释模式中彻底解释的设定

彻底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是戴维森意义理论构建中最具创造性的设想。这一设想的目的是满足自然语言意义理论的经验实证性要求。彻底解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真理与意义》一文中,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状态。彻底解释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知识使解释者能够理解完全陌生的语言中的话语。戴维森作出的回答是持一个语句为真的态度,解释的成功在于这种语言中的大多数话语表达着真的信念。戴维森的彻底解释和奎因的彻底解释具有一定的亲缘性。彻底翻译是奎因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时提出的。奎因在《词与物》中对彻底翻译这样表述:“与我们的目的相关的是彻底翻译,即翻译先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们使用的语言。”①Quine,Word and Object,MIT,1960,p.28.彻底翻译根据言语交流当下直接指向刺激条件的语句,而不借助于词典或参考对相关语言的研究。虽然彻底翻译和彻底解释都强调最终解释的经验证据,但是彻底翻译的目的在于建立翻译手册,而彻底解释通过寻求被解释语句的真值条件来建立一种意义的解释理论。

彻底解释的“试验”保证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哲学思辨性。在彻底解释中,戴维森把真概念视为原初概念,从真出发说明意义和解释。戴维森这样重新表述约定T:“对于对象语言中的各个语句,一种可接受的真理论必须推衍出一个下述形式的语句:s是真的当且仅当p,其中‘p’为任何一个这样的语句所替换,即这句话为真当且仅当s为真。”②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134.通过这种表述,戴维森用T语句确实为真的证据来检验约定T。通过形式限制和经验限制,单个的T语句就能够起到解释的作用。因此,解释者可获得的证据在于T语句是真的。证据不能是对说话者的信念意向的详细描述。“彻底解释应该依赖这么一种证据,这种证据既不采取关于意义的知识的形式也不采取关于信念的详细知识的形式。”③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135.信念和意义具有明显的相互依赖性,说话者认为语句为真,是因为语句的含义;在知道他认为此语句为真的情况下,我们就能推断出其意义。彻底解释所获得的证据可以打破意义和信念的相互依赖性。这种证据的起点是认为各种各样的语句在某时间和某特定场合为真。戴维森通过这种证据对T语句和T句式进行了间接证明。戴维森没有求助于意义、同义和翻译概念,而是诉诸语言共同体。在语言共同体中,大多数人的信念是一致的,认为真的态度作为对T语句和T句式为真的合理性证据要借助于宽容原则和整体论原则。

善意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是戴维森论证彻底解释之可能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戴维森对这一原则有过不同的表述,但善意原则的要旨是最大限度设定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总是以解释者具有真信念为前提进行解释。善意原则由两个基本原则构成,其中的融贯原则假定说话者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行动当事人自身的理性保证了他的思想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解释者可以在说话者那里找到其逻辑的一致性;其中的符合原则假定了解释者和说话者处于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说话者对于环境的大多数信念是真的。戴维森通过善意原则的设定来解决信念和意义相互依赖的问题。因此,善意原则也就成了彻底解释的方法论原则。善意不是一种选择,是具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理论的条件。如果我们要理解他人,我们就必须认为他们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是正确的。戴维森认为所有的解释在本质上都是彻底解释。在彻底解释中,证据的选择就在于从根本上把语言视为交流的媒介。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必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言的理解和解释也必定是公共的、可观察的。戴维森把真与时间和说话者相关联,对约定T进行了改造,在约定T中引入了语境因素。“我们可以把真视为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语句的特性,而是话语的特性,或言语行为的特性,或关于语句、时间和人的有序三元组的特性。”④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35.戴维森已经把意义的解释推进到语用学层面。彻底解释者是考察意义的最佳视角,彻底解释者根据可以获得的公共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来构建被解释者的思维和语言的知识图景。

三、意义整体论及其哲学意蕴

语义整体论思想最早体现在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一书中,弗雷格认为不能孤立地去寻找一个词的意义,要在命题的上下文中寻求词的意义,在这种上下文原则中表明了语义的整体论观点。弗雷格根据一个语句中的语词所发生的作用来表述该语句的真值条件。弗雷格仅是关注语句的语义结构和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而戴维森则为一种作为整体的语言设计出一种全面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戴维森把整体论由语句层面推广到整个语言语境。语言哲学中语义整体论源于“杜恒-奎因论题”,其主旨是意义和真不能一个一个地来评价,而必须作为理论整体或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信念的一部分来评价。奎因的整体论方法为戴维森提供了意义理论所需的那种经验基础。戴维森说:“如果要按照我所提议的那种方式从真理论中得出形而上学结论,那么研究语言的方法必定是整体论的。”①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03.然而奎因没有看到整体论所具有的形而上学的直接意义。弗雷格和奎因都把形式化了的语言看做对自然语言的改进,而不是一种关于自然语言理论的一部分。戴维森直接把整体论应用到自然语言意义研究,部分地实现了对弗雷格和奎因的超越。

戴维森采用了整体论的意义研究进路。在《无指称的实在》一文中,戴维森指出了两种研究意义理论的路径。第一种是堆积木式的方法,根据简单语词的语义特征,然后据以构造更高层次表达式的语义特征。另一种是整体论的方法,即首先处理至少从语句开始的表达式的特征,然后从中抽象出复杂表达式的组成部分的语义特征。第一种方法不能对指称作出非语言表征,所以戴维森放弃了关于语言的经验理论之基础的指称概念。指称必须从语言的整体来确定。指称和满足概念是建立真理论时所做的假定。

在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中,整体论主要体现其理论构造的整体性和经验解释限制的整体性。戴维森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具有结构的整体性。戴维森以语句作为研究起点,这样为语言从非语言的角度描述行为找到了结合点。戴维森把语句作为研究起点的整体论方法是其外延性意义解释理论的一个必然之路。语句的意义的解释不依赖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而依赖于理论整体的可靠性。T语句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是真的,而且在于它是整个理论构造中的一个定理。约定T从整体上可以表达所有的T语句,这样就可以用一种有限的形式表征无穷多的语句,而这也正是戴维森对意义理论的构成性特征的理论要求。从T句式中推出的定理与大多数人对意义的解释是一致的。意义解释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语句的逻辑真值。对解释施加整体的限制可以排除意义理论中不合理的T定理。对语句真实性的检验必须是整体的而不是单个地进行的。戴维森把特定环境下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作为其意义理论的经验基础,但是持一个语句为真的态度是和其他语句的真联系在一起,不能单独确证一个语句的真,经验的检验必须是整体的。

整体论贯穿在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各个环节中,整体论不仅成为戴维森意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且保证了其理论内在的融贯性。整体论的解释方法不仅表明了彻底解释是可能的,而且也表明了彻底解释是如何可能的。彻底解释的经验证据和整体论的限制使解释私人语言和信念解释成为可能,从而使戴维森的意义理论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解释理论。戴维森通过整体论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意义,借助逻辑手段来考察自然语言,通过显示语言的大部分特征来显示实在的大部分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关于世界的图景。

B565.5

A

1003-4145[2011]06-0140-04

2011-04-12

王 栋,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

本文系吉林大学社科横向项目“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

猜你喜欢
整体论奎因戴维森
老年危机
茶会疑案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埃勒里·奎因少年逻辑思维小说系列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跟推理作家学逻辑思维
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较研究
整体论概念的梳理与整合
从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看翻译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