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年间开封的异常天气述略

2011-04-13 05:54程民生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靖康大雪大风

程民生

(河南大学 宋代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靖康年间开封的异常天气述略

程民生

(河南大学 宋代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靖康年间,开封在面临宋代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的同时,也经历着宋代以来最复杂恶劣的气象变异。多大风、大雾以及罕见的冬季冰雹,尤其是冰雪严寒,为金兵攻城提供了帮助,但后来极端的寒冷连生长于东北的金兵也难以忍受。“靖康之难”不仅是政治灾难,也是气象灾难。

靖康;开封;气候;雪灾;冷冬

由于北方女真政权的崛起和宋政府的腐败无能,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侵略,很快包围了开封。开封面临着宋代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同时也经历着宋代以来最复杂恶劣的气象变异,极端的天灾人祸交加,人民灾难沉重,最终国破家亡。这一事件作为历史气象社会学问题,就其间的气象状况及影响而言,学界尚无专论①。本文试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靖康元年(1126年)

靖康元年春季的特别之处是多沙尘暴和大风天气。正月辛巳(十五日),是扬沙天气,“大风吹沙”[1]。又:十五日,“靖康元年正月望夜,大风起西北有声,吹沙走石,尽明日乃止”[2]。这场西北风大约属于八级狂风。有的史书记作壬午(十六日),“壬午,大风走石,竟日乃止”[3]。十八日,继续刮大风,更添降雪。“大风雪。时围闭旬日,城中食物贵倍平昔,穷民无所得,饿冻死者枕藉”[4]。癸巳(二十七日)又降大雾,“大雾四塞”[5]。二、三月份多沙尘暴和大风天气。二月戊申(十二日)从东北刮来沙尘暴,“大风起东北,扬尘翳空”。三月己巳(三日)“夜五更,大风乍慢乍急,声如叫怒”[2],至少属于六级强风。

本年夏季的特别之处是气温较低,多大到暴雨,麦子受到损伤。陈公辅上书说:“四月,纯阳用事,阴气退听之时……自数日来,天气清寒,日色微薄,浓云不开,淫雨继作。”[6]又:“四月,京师大雨,天气清寒。又自五月甲申(十九日)至六月,暴雨伤麦,夏行秋令。”[7]六月十三日右司谏除秉哲言:“臣又见自五月甲申至今几月,天变昭著,连阴不解,宜热反凉,夏行秋令,暴雨倾注,大伤面麦。”[8]所谓的“夏行秋令”,一层意思是与四月的“天气清寒”一致,本应炎热的夏季却像是凉爽的秋季,二层意思是开封通常秋季多雨,今年转移到了夏季。频繁降雨,影响着朝廷的一些庆典活动。如五月十三日:“上御紫宸殿,以太上皇帝回銮,受百官贺。是日,雨大作,改用六月一日,又雨,竟于雨中行礼。”[9]宋钦宗本来因宋徽宗被接回开封举行祝贺庆典,改变日期后仍未能躲过大雨。

秋季气象一切正常。这段非常时期史料很多,更是宋朝内外交困、朝野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如果稍有异常的气象,断然会被大肆利用作为攻击武器,但是并无任何气象记载。

冬季再现异常。主要特点是在强寒潮笼罩下气温低下,暴雪不止。

十月下旬下起了冻雨。乙卯(二十三日),“雨木冰”[10]。又:二十三日,“是日,雨冰伤稼”[11]。又:十月“雨木冰”[12]。又:乙卯,“雨木冰”[13]。

十一月多大风、大雪天气。“时天大雪,十一月初十日,风暴甚,守城官不能彀弓,凡二十余日不霁,雪深丈余”[14]。大雪连下二十余天,积雪厚者达到一丈多。丁亥(二十六日),“大风发屋折木”[2]。又:丁亥,“大风发屋折木”[10],至少属于九级烈风。二十九日宋钦宗前往城墙东壁视察慰问守城将士,以后三天分别视察了南、西、北壁,“自初巡壁,雨雪交作,四日未尝止”[14]。也即十一月底到闰十一月初是雨雪交加天气。

闰十一月,在寒潮的侵袭下气温继续下降,降雪不止,十分寒冷。

一日,“大雪”[15]。

二日,气温低下:“初金人未渡河,京城苦寒。日者王俊民上言,可借春以召和气,诏从之。是日,迎土牛于开封府前,且令新城益张青旗,以应木德。”[16]又:癸巳(二日),“京师苦寒。用日者言,借土牛迎春”[10]。朝廷企图用迎春仪式带来温暖。

三日,雨雪交加:“甲午(三日),时雨雪交作,帝被甲登城,以御膳赐士卒,易火饭以进,人皆感激流涕。”[10]气象条件是雨夹雪。

十一至十三日,连降大雪:闰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大雪,意未解”[14]。

十三日,“雪晴”[16]。但更多的史料显示这天仍在下雪:“十三日甲辰,诏再幸四壁。连日大雪未已,有诏曰:‘雪意未解,士卒暴露,朕不敢自安,再幸四壁,劳犒将士。’銮舆出于大雪苦寒中,戎服乘马,露手揎腕,其赐赍进膳之类悉如初。”[15]又:“甲辰(十三日),大雨雪。金人陷亳州。遣间使召诸道兵勤王。”[10]所言的“雪晴”,当是晚间的变化。

十四日,“天稍晴”[16]。又:十四日,“雪晴”[15]。但气温更低。乙巳(十四日),“大寒,士卒噤战,不能执兵,有僵仆者。帝在禁中徒跣祈晴”[10]。严寒致使一些守城的士兵冻僵。

十五日,“大雪”[16]。又:十五日,“大雪”[17]。当天还有冻雨:丙午(十五日),“雨木冰”[10]。

二十一日,“雪大作,盈三尺不止,天地晦暝。或雪未下时,于阴(雪)[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坠地”[18]。

二十三日,又是大风大雪天气:“大雪。”[16]甲寅(二十三日),“大风自北起,俄雪下铺地数尺,连日夜不暂止。金人于通津门及宣化门东立天桥数座,下瞰城中,炮伤王躞,足流血。范琼发兵千人,自宣化门出战,气甚锐,迫逐敌众,敌弃而北;士卒贪功渡河,未及北岸十余步间,冰陷裂,卒惊乱,金人临岸,效死迎敌,没者五百余人,自是士气益挫折”[19]。又:甲寅,“大风自北起,俄大雨雪,连日夜不止”[10]。又:甲寅,“大风起北方,雪继作,积数尺,连夜不停”[2]。

二十四日,“大雪”[16]。又:“二十四日,刘晏再入城。是夜,大雪深数尺。”[20]

二十五日,“大风雪……是夜,大雪深数尺”。下午,“雪大作”。开封城于当天被金兵攻陷[16]。又:“二十五日丙辰,郭京以兵出宣化门,败绩。金人登城,京师失守。是日,大雪。尼堪谓其下曰: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新兵。金人乘大雪攻城益急……时大雪二十余日,未刻,风势回旋,飘雪响昼夜,如雷霆声……天寒大雪,平地深数尺,冻栗堕指。”[20]在东北冰雪天地中生活的金兵,借助这场大雪如同增添了20万兵力,一举攻克开封城。丙辰(二十五日),“大风雪,金人由宣化门拥兵登城,守御人弃甲争走,通津门之南亦破。金人下城纵火,杀旁居人殆尽。其酋帅传令杀人者族,遂止。京城自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围,是日午时陷”[19]。又:“二十五日,大雪。未明,南壁有气若横青山,城上有赤气,横亘十里,其气如血,黎明不消。”[14]

二十六日,“大雪”[21]。又:“二十六日丁巳,大雪。”[22]

二十七日夜间大风雪,清晨放晴。“黎明,雪止。……(是夜)天大风雪,尸横道路争食之。入更雪霁,长星见,焱出丈余,四更没。”[21]又:“自乙卯雪不止,是日霁。”[10]

二十八日晴天:“雪止,日色甚明赤,人皆言不祥。”[21]

二十九日,多云间晴:“天阴,稍晴。”[21]又:“二十九日,黎明,日出如火赤,人皆惊视。”[14]

以上整个闰十一月,仅有数日是晴天,其他时间都在下雪,而且气温很低,经常有大风,气象条件非常恶劣。

十二月严寒如故,中下旬多有大雪。

一日,零星小雪:“是日微雪。”[21]

二日,晴间小雪,局部可能有大雪。宋朝皇帝宋钦宗在郊外原来祭天的青城向金国递表投降。“日出无光,有飞雪数片。……是日午时,稍晴,顷之微雪,乃受降时也。”[21]还有怪异的记载作:十二月二日“雪大作。时城中无雪,独青城有之,甚可怪也”[14]。

十六日,由于天气太冷,燃料缺乏,朝廷“许民于艮岳采花亭榭为薪”[21]。由于取暖的燃料缺乏,朝廷开放皇家园林以应急。这天应该属于晴天。

十八日,下起了罕见的冬季冰雹:“京师雨雹。”[13]冬季下冰雹,是对流强盛所致。

十九日,居然再降冰雹:“雨雹。”[10]又:庚辰(十九日),“京师雨雹”[13]。

二十日下雪:“雪。”[21]

二十一日继续下雪:“雪。毁拆艮岳亭榭,争夺死者千余人。百物踊贵,死者甚众。”[21]“二十一日壬午,毁官屋卖薪以济。民乏柴薪,上悯念之,乃令四壁毁官屋,置场委官卖柴以济阙。”[23]

二十二日,“大雪,诏军民樵采万岁山竹木。是日,大雪盈尺,上念细民之失所,降诏曰:‘风雪大寒,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皆朕不德所致。万岁山许军民任使斫伐。’由是百姓争往焉,以千万计,多为军兵擅之”[23]。又:癸未(二十二日),“大雪寒,纵民伐紫筠馆花木为薪”[10]。

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连降大雪,“大雪及尺余,至夜方霁。街巷死者如积”[21]。

二十五日,“大雪”[14]。

二十九日,“纵民樵采万岁山,竹木殆尽,又诏毁拆屋宇以充薪”[14]。意味着温度继续下降,寒冷加剧。

二、靖康二年(1127年)

靖康二年正月,天气延续1126年的天气,始终是冰雪低温,间有大风大雾。天气地狱般的恶劣。

正月七日,“先雨后雪,天气甚寒,地冰如镜,行者不能立足。……是晚,大雪”[24]。又:丁酉(七日),“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18]。又:七日,“雨雪,天寒,地冻如镜,行者不能立足,人马皆不可行”[25]。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13]。同时还有冻雨的记载。丁酉,“雨木冰”[10]。又:丁酉,“雨木冰”[13]。前引资料说的“先雨后雪”中的雨,就是这场冻雨。

十五日,“雪复作”[24]。又:乙巳(十五日)“,雪”[26]。

十七日,大雾。“雾气四塞,不分人面。”[24]又:丁未(十七日),“大雾四塞”[10]。又:丁未,“雾气四塞,人对面不相视。敌下含辉门剽掠,焚五岳观”[26]。大雾天气给金兵进城抢掠创造了隐蔽的有利条件。

十八日,昨天的大雾,持续到今天:“雾气未散,阴霭异常。至三更,大风雨,水几二尺。”[24]风雨交加,更显凄凉。由此可知的是气温有所上升。

十九日,“一日阴雨不止”[14]。记载情况有异的是:“是日,开寺观,放人祈晴。早晴,夜复微雨。”[24]

二十日,风雨交加。“雨,至暮方止。”[24]又:二十日,“风雨益急”[14]。又:庚戌(二十日),“大风雨”[2]。还有扬沙之说:庚戌,“大风霾”[27]。

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阴雨。被逼迫到金兵营区的皇帝不被放回,理由是:“皆以阴雨,打球未得回。”[24]

二十四日,阴云有雾,夜晚降雪。“阴雾蔽日。申时,人皆云驾回,至无耗。入夜雪作”[24]。又:“二十四日,又榜云:‘为阴雨,击球未得,车驾未回。’”[14]

二十五日,暴雪积达数尺,气温骤降,冻死许多人。“雪数尺,死者甚众。”[24]又:“二十五日乙卯,驾在青城,大雪极寒。城中多寒,识者以为阴杀之气而然。”[28]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死。”[18]即如同去年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恶劣气象条件一样。

二十六日,大雪严寒。自身不保的皇帝在极度恶劣的低温天气中,听到“城中百姓冻馁”消息,“闻之,出涕不止”。尽管被羁押在金营,仍传旨:“细民雪寒不易,仰孙傅多方措置存恤。”这天,连生长于白山黑水那样寒冷之地的金人,也无法忍受如此严寒,到相国寺举行祈晴活动:“是日,敌使祈晴于相国寺。”是日,“大雪终日,泥淖没膝,人不聊生。于是就相国寺、定力院、保胜院、兴国寺置四场,柴米人三升,钱六十二文。都人又各率钱起祝圣回銮祈晴道场,昼夜不绝。”[24]民间也自发地组织祈晴活动。

二十七日,降雪不停,难以忍受的金人再次求神保佑:“金人降香,赴大相国寺祈晴。”[24]

二十八日,雪止天晴。“雪始开霁。”[14]

二月的气象明显好转,气候变暖,也不再有降水,居民逐渐度过苦寒。但到下旬仍有九级左右的狂风扬沙天气袭击。二月二十五日,“大风埃,不可行”[29]。又:二十五日,“大风埃,不可行”[30]。又:乙酉(二十五日),“大风折木,尤甚”[2]。二十八日晚又遇大风,气温骤降:“是夜,白气贯斗,大风寒。”[29]

三月上旬,多大风大雨天气。

一日,大风“:初一日,邦昌初入门时,亦大风。”[29]又:“初一日,邦昌初入门之时,大风一日,内前四壁似有鼓声,已而乃厉,俗以为风磨。”[31]

二日,下了一夜大雨。“是夜,大雨,至晓方止。”[28]

七日,金人扶持的伪楚皇帝张邦昌即位。天气是大风扬沙:“是日,风霾,日色薄而有晕。”[29]又:“是日,风霾,日色薄而有晕。邦昌之受册也,百官皆惨沮,邦昌亦变色。”[26]又:“邦昌即位之日,风霾,日色薄而有晕,百官皆惨怛,邦昌亦变色。”[32]

九日,“大风”[31]。又:己亥(九日),“大风”[2]。

十日,风雨交加。“是日风雨,至夜大作”[2]。

四月一日,是金兵押解宋钦宗撤离开封北归的日子,也就是北宋正式灭亡的日子。“四月一日,阴晦,靖康皇帝及从臣随粘罕军由郑州路去。……是日,金人去绝。”[29]但也有的史书记作:“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10]又:“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2]上列史书记载的天气状况差别很大:一是阴天而已,一是狂风大作。笔者认为,后者极可能是故意宣扬天人感应的结果,夸大或者编造气象来制造亡国气氛。前者的真实性很大,作者当时就在开封,是亲身经历,如果真发生狂风的话,敏感的古人绝不会忽略,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金人也不会全部顺利撤退完毕。另一位亲身经历者丁特起,在《靖康纪闻》中记录这一天时,只字没有提到天气,说明他没有见到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

二日,刮起了强烈的北风,气温骤降。辛酉(二日),“北风大起,苦寒”[10]。又:辛酉,“北风益甚,苦寒”[2]。这些记载,其实象征着北方金兵的侵略以及带来的灾难。与其说是自然气象,不如说是城市、记录者虚脱、心寒的感觉和心态气象。

此后,如同北宋灭亡一样,再也没有关于开封气象的资料,尽管离南宋成立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尽管宋朝实际控制开封还有更长的时间。

三、结语

靖康年间的社会历史巨变,伴随着气象的极端和异常。开封的陷落与北宋的灭亡,当然是政治、军事腐败的结果,但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起到了助纣为虐的加剧作用,不但如金军主帅所说大雪“如添二十万新兵”,也摧残了宋朝军民的战斗力和抵抗意志。“靖康之难”作为一个著名的、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名词,不仅是政治之难,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气象灾难。

注释:

①满志敏教授《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曾用四五条资料概括靖康年间的寒冷,得出靖康二年“这是北宋期间开封一带见于记载的最寒冷的一个冬季”的结论。张全明教授《论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一文所载的《北宋时期开封地区的暖冷气候变迁状况表》,简单用几个字罗列了29条靖康年间的气候,是此前最直接的研究。

[1]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马端临.物异考(一二)[A].文献通考(卷三○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钦宗纪[A].宋史(卷二三)[C].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清)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马端临.物异考(九)[A].文献通考(卷三○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八)[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9]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七)[M].

[10]钦宗纪[A].宋史(卷二三)[C].

[11]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一二)[M].

[12]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马端临.物异考(卷一一)[A].文献通考(卷三○五)[C].

[14]丁特起.靖康纪闻拾遗[M].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本.

[1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M].

[16]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一三)[M].

[1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七)[M].

[1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

[19](清)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八)[M].[20]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九)[M].

[21]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一四)[M].

[2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M].

[2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二)[M].

[24]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一五)[M].

[2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四)[M].

[2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宋史全文(卷一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M].

[29]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一六)[M].

[30]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三)[M].

[3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M].

[32]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K244

A

1007-905X(2011)01-0147-04

2010-11-10

程民生(1956—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猜你喜欢
靖康大雪大风
大风之夜(组诗)
大雪宜进补 冬至大如年
满江红·感岳飞
大雪
下大雪了
梁靖康 “会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戏”
大风吹(二)
大风吹(一)
江西窖藏现北宋珍品“靖康通宝”真书小平钱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