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环境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

2011-04-13 08:37金显春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污染资源环境

金显春

(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环境资源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 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特别是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给水、大气和土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加强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治理农村各种污染,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河南省农村环境资源状况分析

为了考察新形势下农村环境资源状况,河南省农村环境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11年7—8月对河南省农业大市南阳市13个县(区)中随机抽取了30个乡共60个自然村,商丘市8个县(区)中随机抽取了20个乡共40个自然村,新乡市6个县(区)中随机抽取了10个乡共20个自然村,收集农村环境资源利用状况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相关资料,共获得120个自然村的样本数据。数据表明,农村环境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1.1 农村生活及种植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牧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农村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坡地开垦等现象大量出现。这种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则直接导致旱涝盐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2]。本次被调查的120个自然村中,有27%的村庄由于造田、开荒,耕地面积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有1个村通过毁林造田、填河造田、河堤开荒等方法,耕地面积增加了3.21%。在调查的120个自然村不能进行耕种的土地中,21.6%是过度农垦造成的,32.1%是过度放牧造成的,33.6%是过度砍伐造成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交织在一起,不少地区由此陷入“越耕越穷、越穷越耕”的恶性循环之中。

1.2 农业面源污染现象突出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种植作物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其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非常突出[3]。调查表明,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超标状态,80%的村庄化肥使用量达到410 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农药的喷洒范围和喷洒强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85%的村庄农药使用量达到12 kg/hm2,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1 kg/hm2的平均水平。78%的村庄土地农膜年残留量高达51万t。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约占到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30万hm2;大量秸秆随意丢弃、堆放或焚烧,每年有2 100万t秸秆没有被充分利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非降解性农膜的大面积使用和秸秆燃烧等严重污染着我国的土壤,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地力损伤、环境污染,而且对生态环境和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1.3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剩菜饭、生活废弃物、蔬菜废物和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和下雨村庄地表排水等。在本次被调查的120个自然村中,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100亿t,生活垃圾约1.7亿t。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没有专门收运垃圾和污水的处置系统,很多村庄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为天然垃圾箱,污水随意排放,蚊蝇孳生,传染疾病,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4]。

1.4 畜禽养殖产生的垃圾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近几年来,由于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被随意排放,导致大量氮磷流失,造成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尤其是当人畜共患疫情发生时,将给人畜造成灾难性的危害。调查结果显示,畜禽粪便年排放COD量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年排放量已达20万t,远远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在调查的村庄中,几乎没有垃圾处理站,因畜禽粪便堆存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达4万多hm2。

1.5 乡镇企业排放物污染加剧

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时,由于规划不合理,企业位置设置不当,再加上缺乏除污设施,大多数乡镇企业的生产排放物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出去,致使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污染加剧。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式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在被调查的120个自然村中,有乡镇企业的村庄70个,占调查总数的59%,仅仅有污水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仅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0%。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乡镇企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和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

2 农村环境资源问题原因剖析

2.1 重经济、轻环保思想作祟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环保意识不强的现象。随着农村种植业效益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村资源环境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某些管理部门和领导对防治农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造成滥垦、滥伐、滥采、滥用现象严重,这无形中增长了农村环境资源的利用强度,扩大了资源的利用范围,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2 农业生产方式不精细

农业生产大多数还是传统的粗放式经营,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收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即造成农村土壤以及河道极大的污染。农民对形成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对公有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等都构成了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问题,其是农业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当人们可以通过滥用环境来逃避生活和生产成本的时候,追求效益最大化就会使这种滥用行为迅速扩散,造成农民环境生态行为的短期化和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2.3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河南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其主要是缺乏资金投入、融资渠道不畅、污染物处置技术有限,再加上人口分散和污染物难以集中等诸多原因,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仅占总基础建设的7.5%,且近年来该比值还略有下降趋势。农村较少的垃圾处理设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

2.4 乡镇企业管理及布局不合理

乡镇企业虽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管理不到位以及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带来了严重的“三废”污染物,对农村的水体、空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较落后、管理水平低、布局不合理,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大,“三废”污染严重。

3 解决农村环境资源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发展经济,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程度,关键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把群众发动起来,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环保工作中的执法力度。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氛围,让生态保护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传承,使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成为农村污染防治的有力工具。

3.2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上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倡导科技人员下乡,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指导,改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合理使用农膜,减少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施用化学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5],从而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如“桑基鱼塘”、“杂基鱼塘”、“畜—沼—果”等立体种植模式[6],利用生态位及种间互利共生原理,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高效益的良性生态系统。

3.3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增添农村基础设施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吸引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行规划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进农村排水、改厕工作,在合理规划的地区,建设垃圾清理站,集中进行垃圾和废弃物的清理,全面建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7]。以农民投资为主,政府配套资金为辅,建设沼气池,集中收集禽畜粪便和秸秆进行循环利用。当地政府在宏观决策时,应将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低到最小或变废为宝,以环保促发展。在农村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让农民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实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3.4 进行合理规划,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结合村镇规划体系,对乡镇企业进行合理布局,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生产企业要远离河流上游,远离生活区,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集中监管。对现有的乡村化工、印染、皮革、造纸、酿造等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达标排放,严格防控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拒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企业和项目,但是农村招商引资的门槛绝不能降低。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绝不能接受污染转移,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环境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接受,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8]。

3.5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益

加大对环保科技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运行机制,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应用研究型的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形成新的科技产业群;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鼓励高效、实用的垃圾、秸秆、粪便综合利用以及农用化学品减量化、农村污染综合防治等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大力推广应用经济、适用、安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使科研与农村实际需求挂钩,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9]。

4 结语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污染物排放量的60%以上,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的生活秩序。加强农村环境资源保护,多方面寻求综合对策,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

[1]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2):115-119.

[2]杨惠.我国农业环境资源问题及其诱因分析 [J].农业经济,2007(6):102-105.

[3]杨青林,桑利民,孙吉茹.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690-692.

[4]岁有生.高成本背景下河南农业投资问题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6):96-100.

[5]孙文仁,刘子雁,刘振学,等.对农药经营、使用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25-26.

[6]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4):100-102.

[7]常规.捉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中国环境管理,2009(5):27-29.

[8]冯涛.关于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的探讨和实践 [J].环境管理,2009(2):74-76.

[9]王佳慧,杨立男,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1):87-88.

猜你喜欢
污染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
资源回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