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进展

2011-04-13 08:55周桂兰梁惠球何媛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肛管溃疡性药液

周桂兰,梁惠球,何媛明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南宁530031)

保留灌肠是从肛门注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的方法。保留灌肠是临床护理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术,如果操作方法不当可影响疗效。传统使用的肛管粗、硬、短,插管时对肛门及直肠刺激大,且管腔大,推注药液的速度难以控制[1]。而改良后的肛管则克服了这些缺点,使用更方便,效果更好。现就近年来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灌肠用具

灌肠筒改良:①透明密封软袋。陈瑞芳[2]认为传统的灌肠筒为广口铁筒,连接管和肛管为橡胶管,不便于灌肠液加温及控制灌肠速度,肛管硬、刺激性大,而改良式的灌肠筒为密封软袋,便于药液加温且保温效果好,连接管为一次性输液器,便于调节灌肠液的滴速。②无菌输液瓶代替灌肠筒。刘梅芳[3]将中药煎剂100~200mL,将药液纱布过滤倒入250mL无菌输液瓶内,将一次性输液器去掉过滤器及针头,连接好一次性导尿管,导液针插入药瓶内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灌肠,能一次性排尽空气,避免空气进入肠道,又能严格控制灌肠速度,使滴入药液在肠道内保留较长时间,以充分发挥药效。③一次性肠道冲洗袋。黄燕林等[4]将中药倒入一次性灌肠袋,按输液法排气,将一次性肠道冲洗袋的管道前端缓慢插入肛门20~25cmg,固定,打开调节器,以45滴/min的滴注速度灌肠。此法简单且易观察灌肠流速。

肛管改良:①一次性导尿管。12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表面光滑、细而柔软,操作时对肛周及尿管进行充分润滑,可降低对直肠、结肠黏膜的刺激,避免对肛门和直肠的损伤。尿管内径小,头端圆滑,两侧开孔,粪便不易阻塞尿管。导尿管插入20~30cm时,药液直接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可避免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有利于药液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疗效[5]。②一次性吸痰管。细而软,对直肠局部刺激较轻,因插入位置深,离直肠压力感受器远,对肛门和直肠壁的机械刺激小[6],有利于药物的保留,避免药物外溢。③一次性输液器[7]。用一次性输液器去掉过滤器及针头,直接将细管插入肛门,效果满意。

2 保留灌肠

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存在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8]。操作方法有传统保留灌肠法[9],点滴式保留灌肠法[10],缓慢推注保留灌肠法[11]。传统的左侧屈膝卧位保留灌肠仅仅作用于直肠,无法达到乙状结肠以上肠腔。而结肠吸收主要部位在横结肠和升结肠,药物达到此部位才能发挥最佳的生物利用度。廖忠梅等[11]采用保留灌肠配合体位调整,可使药物到达整个结肠,扩大了药物的弥散面积和接触时间。即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灌肠术毕采用左侧卧位-仰卧位(抬高臀部)-右侧卧位改变体位,每变动一种卧位维持5~10min,使药液顺势逆流,以利于药液通过乙状结肠直接接触肠黏膜。马艳玲等[12]开始采用左侧卧位,将中药缓慢注入后取胸膝卧位30min,然后采取右侧卧位,让药液能沿肠腔方向逆向流动,延长其肠内保留时间,最大可能将药液送到深部肠腔,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肛管插入的深度为7~10cm,只到达直肠,沒有到达结肠。插管不深易引起灌肠液外溢和腹胀,尤其是肛门括约肌相对松弛者更难以保留灌肠液。同时,插入过浅,灌肠液在直肠腔内积聚,当压力达到7.3kPa时直肠感觉器兴奋,通过神经反射会产生便意,从而在短时间内排便而致灌肠失败。吴萍[13]、徐燕玲等[14]认为肛管应插入10~15cm,田晓朴[15]认为肛管应插入 15 ~20cm,许连桂[16]、吕英[17]、谭爱平等[18]认为应插入 20~25cm,何进观[19]认为肛管应插入25 ~35cm,廖忠梅[11]、刘虹等[20]认为插入深度视病变部位而定,直肠病变插管深度为15~20cm、结肠病变20~35cm(倾向深插)。12号一次性硅导尿管当插入20~30cm时,药液可直接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有利于药液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疗效。

3 注意问题

健康宣教。灌肠前应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遇患者紧张肛门括约肌收缩、肛管难以插入时,可嘱患者深呼吸或在肛门口处按摩片刻,等肛门放松后再插入,切勿粗暴操作,以免损伤肠黏膜[21]。

饮食护理。灌肠治疗期间禁食油腻、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饮食应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22]。

起居护理。要注意保暖,特别在天气变化、季节交替之时注意添衣加被。冬季不宜过早起床,夏秋季不可贪凉或户外露宿。

注意观察。灌肠温度宜在37~40℃,灌肠的速度不宜过快、以60滴/min为宜,灌肠时间选择在晚上临睡前。灌肠前排便,插管时动作要轻柔。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等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灌肠后如有腹痛、腹胀等不适应及时处理,以保证灌肠效果。

[1]刘正芳.改良保留灌肠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69 -70.

[2]陈瑞芳.改良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1-42.

[3]刘梅芳.中药点滴式保留灌肠的疗效评价[J].广西医学,2009,31(2):235.

[4]黄燕林,藤艳娟,林带舅,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0 例疗效观察[J].内科,2009,4(2):225.

[5]刘方.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5.

[6]陈英.吸痰管保留灌肠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46-2047.

[7]李翠萍,白春播,李静,等.一次性输液管在幼儿清洁灌肠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0(8):17.

[8]孙英,崔凤香.改良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66.

[9]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49.

[10]刘兴颖.慢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与护理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93.

[11]廖忠梅,刘绍菊.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35 -36.

[12]马艳玲,刘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56 -57.

[13]吴萍.慢性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586.

[14]徐燕玲.中药灌肠病人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2):202.

[15]田晓朴.浅谈中药保留灌肠法的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6):78.

[16]许连桂.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5):5465.

[17]吕英,钱娅萍,徐洪燕.盆腔炎病人中药保留灌肠保留时间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2):323.

[18]谭爱平,陈秋辉,皮茂.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6.

[19]何进观,秦方明.中药口服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7):420.

[20]刘虹,承红.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3):71 -72.

[21]吴萍.慢性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586 -5587.

[22]王新德,张俐,兰英.保留灌肠应注意五度[J].护理研究,2002,16(10):618.

猜你喜欢
肛管溃疡性药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治斑秃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改进型纯相位相关亚像素级安瓿药液图像配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