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2011-04-13 19:45
丝绸 2011年8期
关键词:服装上海发展

李 红 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209)

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李 红 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209)

分析了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人才、设施、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培育服装创意产业园区、推进服装创意产业集群化等发展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对策与建议,为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发展思路。

服装创意产业;现状;对策;上海

创意产业的概念始于1998年,由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小组”率先提出。该小组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按其定义,服装设计成为创意产业之一[1]。对服装创意产业的具体界定如下:以服装设计师的创新设计为核心,创意与经济相结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服装产品构成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产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时装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但离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是根本。目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行业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几乎所有领域都由创意的激发而决定着竞争力的强弱[2]。全国政协副主席历无畏则表示:综观全世界有影响的大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闻名世界,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

综合当前形势,上海只有通过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才有利于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据上海发改委透露,根据上海“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创意产业将成为上海市“十二五”中新的支柱产业,而先进制造业或淡出支柱产业范畴。上海将围绕建设全球“设计之都”的目标,推动以“大设计”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文化及创意产业,推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工业设计产业中的家纺和服装服饰设计产业将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4]。纺织服装业是中国最早发展创意产业的行业,创意的概念渗透在纺织服装业的各个环节,促进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一实践证明,中国服装产业是发展创意产业最适宜的空间之一。

1 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全市创意产业总支出3 900亿元,增加值从2004年的493亿元增至1 14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5.8 %提高到约7.7 %。目前,上海的创意产业已初步形成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五大门类,其中研发设计、建筑设计2009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3.6 %和18.9 %。同时,上海的集群化发展的格局日益凸显。截至2009年底,上海全市共有8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6 110家,比上年增长了54 %,其中莫干山路M50、八号桥、尚街LOFT、1933老场坊等均已成为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中的佼佼者[3]。而2010年,上海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的成功,更将成为上海凝聚国际创意资源、促进其创意设计产业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

1.1 多元文化氛围浓厚

一座城市的文化多元将会给城市文化带来无限的创造力,多元的思想文化是萌发创意的摇篮。历史上,上海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兼容、五方共处、多元接纳。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的研究表明,创意人才在对区域的选择上有一个“3T”标准。即有创造力的人更喜欢在那些对技术(Technology)、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重视程度很高的城市工作和生活[5]。而上海和谐、多元的人居环境无疑将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意精英。

近年来,国际音乐节、艺术节、国际服装周、服装展等创意活动频繁在上海兴办,多种思想文化的撞击、交会、融合、吸纳,更易焕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使上海的创意文化在不断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而创新发展着。自2000年以来,上海不断派出代表团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创意产业的同行进行广泛交流,介绍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和优势,吸引世界著名设计大师落户上海。泰康路田子坊的160多家创意企业分别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780余位从业者中外藉人士就超过了80名。这种开放的国际环境及对多种文化的包容性,培育了创意生长的良性土壤,为服装设计人员了解国际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流行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提供了重要基础。

2005年2月18日,上海首批11家“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涉及服装设计、视觉设计、玉雕、金属工艺品、绒绣等10个领域。这些“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的落户,更是为上海的高档服装业、工艺品设计业等注入了崭新的原创设计的元素。

1.2 人才资源优势

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类有才华的服装创意人才汇聚于此,成为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优势之一。上海市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所属研发部门拥有数量庞大的研发人员,构成了上海本土服装设计业的中坚力量。

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均是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东华大学更是中国最早培育服装专业人才的高校,也是国内主要的高素质服装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东华大学组成了50多人的职业服装设计项目团队,为世博会度身订制包括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参考者服务、礼宾接待、车队司机四大类职业服装设计方案,涉及基本款30多套,使用了至少8项专利技术,生动展现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地域文化特点。各类服装培训学校也为服装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设计学院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是全国服装行业为数不多的国有服装科研机构之一,历年来在服装及面料设计、国家标准制订、检测技术开发、相关课题研究、时装及职业装设计定制等方面卓有建树,获得过多项设计专利及发明专利,并曾为参加APEC会议的各国首脑设计唐装。研究所拥有以凌雅丽为首的一批极富创新精神的年轻设计师团队,其中凌雅丽领衔担纲的上海服装研究所原创设计工作室,是2005年上海市认定的11个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之一。

截止2010年,上海市的服装类企业超过3万家,数十万人从事服装行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储备,为上海市服装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而2010年全球最大的创意盛会“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更是为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服装创意人才、创意企业和创意组织。

1.3 独特的发展模式

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发展走着一条与历史建筑保护紧密结合之路。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摇篮地,随着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老厂房、老仓库,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上海通过对这些老建筑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老工业建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体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城市过去与未来发展的传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并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6-7]。创意园区中的1933老杨坊由号称远东第一屠宰场的建筑改造而成,声势最大的尚街LOFT为原三枪内衣的老厂房,田子坊选址于上海泰康路一个停工的厂房中,成为最生态、最有趣的创意园区。这一类创意产业园区的兴起,不仅利用了闲置的厂房,还刻意保留其原貌,以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创造出其特有的文化氛围,成为与城市历史岁月保护成功结合的经典案例,从而为有机地保护上海民族工业建筑提供了良好契机,成为上海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在尊重文化和历史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1.4 良性的运行机制

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良性运作机制。2005年以来,在服装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形成了市、区政府积极协调,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推进的局面。其中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负责园区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并培育园区内企业形成战略协同的软环境。

以上海市天山路时尚产业园为例,它是在上海市经委的支持下,由长宁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手共同建设、以服装产业为主题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原址为上海离合器总厂厂房。在兴建之初,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对原有厂房产权的优势,积极参与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再由长宁区政府引导投资商、开发商和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开发、管理和运营,使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飞速发展,仅于2004年当年就完成了建设、开园。在其走向市场后,又以中国设计师协会和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的人文资源为依托,进行服装的品牌发布、专业设计、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系列专业功能性活动,吸引了亚洲时尚联合会、毛戈平形象艺术设计学校等服装设计和时尚艺术方面的多家著名创意企业入驻。在推进服装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设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齐全的公共设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八五”(1991―1995)期间,建成了上海影城、东方明珠电视塔、解放日报新闻大楼、上海博物馆新馆、八万人体育场等十大文化设施。“九五”(1996―2000)期间,又建成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科技城、上海美术馆新馆等新的十大建筑;同时还新建改建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鲁迅纪念馆、上海历史博物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十五”(2001―2005)期间,上海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完成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十一五”(2006―2010)期间,上海进一步加快了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在街道乡镇层面完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等的建设,为上海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些设施的建成对于展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235万m2,图书馆255家,文化馆256家,居委(村)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高达94 %。自2002年起上海数字电视平台24小时提供影视、戏剧、音乐、动漫、教育等付费电视节目。这些都为推广、普及服装创意产品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当前,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已经意识到创意产业是推动上海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在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已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预留了一些城市空间,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如借治理苏州河的时机,加快沿线的文化发展空间的规划和布局,鼓励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等在此集中,吸引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漫制作等创意人员集聚于此。

2 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现实条件很好,拥有国内许多其他城市和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与德国柏林、英国爱丁堡、法国里昂、美国圣达菲等国际著名创意城市相比,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服装创意产业理论匮乏

服装创意产业理论是对以往的服装创意产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关系到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整个创意领域来看,对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别、两大模式,即从学科角度划分为文学艺术、新闻传媒和产业经济三大领域,从研究视角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模式[8]。

但仅就服装创意产业领域来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服装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不足,在服装创意产业基础理论、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培养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尚显肤浅;二是在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对大城市的关注多,对农村和地方的关注极少。而且大城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区性极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本来就少,当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发展的驱动力时,如果失去相关产业政策推动和理论指导,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融入到世界服装创意产业队伍中寻求发展的道路,解决发展的困境。

2.2 缺乏创新性

服装创意产业只有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进行服装产品的研发,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目前,上海服装产业链及衍生产业开发不够,服装创意产品创新性较为欠缺,大都分服装企业仍停留在加工制作阶段,出口服装全部是低端品牌或者是OEM,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端品牌几乎为空白,缺少原创性产品,创意不到位,文化内涵有所不足,品牌特征差。这与中国服装品牌轻设计、轻文化的传统有关,多数服装设计师来自学院,缺少实际体验,很难获得灵感。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赫认为:法国的时尚创意来源于高级时装产业的发展,以及时尚设计大师们的推动。这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从中对时尚创意的灵魂可见一斑。而上海乃至中国的服装产业大都处于服装产业链的外围,以加工制作为主。大部分服装公司、服装加工厂等从事的仍然是接订单式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因此不能真正促进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

2.3 缺乏龙头企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带动不足

在2000年以前,由于上海的产业规划定位不明确,始终在第二、三产业之间摇摆,以致上海的第二、三产业发展都较为缓慢,丧失了带领长三角地区走出低端制造业的历史机遇。而创意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渗透力、知识密集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可以成为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拉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上海真正发挥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9]。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中心城市,应努力在服装产业内部分工中的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上取得优势,形成长三角地区主要的服装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其他城市则将重点放在服装产业的生产环节,形成服装制造加工的分支基地。截止2009年,上海已建成的服装创意产业园区不超过10个,仅在天山路时尚产业园和泰康路田子坊进驻了一些著名本土设计师品牌。大部分服装设计公司关注的仍是增大服装销量,并不考虑其品牌形象能否保持。尚未出现极具影响力的服装企业,未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形成十分合理的经济分工,不利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实现错位竞争和共同发展。

2.4 服装创意产业体系不健全

服装创意产业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服装工业体系来支撑,健全的服装工业体系包括从棉花种植、纺织印染、服装设备制造、服装加工、服装配饰到辅料生产、服装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关产业。服装生产的各环节只有在紧密的沟通与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然而上海服装工业体系尚未成形,服装制作与服装生产的其他环节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够健全,影响了服装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上海服装工业环境和组织管理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服装创意实现的需求,使给服装创意转化为服装产品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创意产业的真正核心在于创新和创造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是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保护。因此,以新思想、新技巧和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要素为核心的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限于上海市,整个中国服装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服装设计虽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这种保护有其缺陷:一是中国著作权法采用自动保护原则而非注册登记,很难确定服装设计的创作日期,因而服装企业在侵权诉讼中常陷入司法举证困难的境地;二是著作权人享有相对排他权,是种弱保护,只能杜绝他人抄袭或模仿,不能排斥他人独立创作完成相同或类似设计。因此,服装创意产品更容易遭受侵权,仅用著作权法的条文保护远远不够。

3 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3.1 搭建服装创意产业的公共平台

从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道路来看,英国创意产业的结构是政府和文化艺术创作者通过各种层次(社团、创投、顾问公司等)的民间组织(如英国电影学会、英国文化资产协会等)联系起来,而各种民间组织之间又相互合作,推动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加快服装创意产业发展.上海可以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一方面搭建各类政府公共平台,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政府、学界的相互沟通、服装创意成果转换、服装企业品脾培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商会、协会、联谊会、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的建设,使这些组织、社团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协调政府与服装创意人员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成立服装创意产业协会,广泛吸收会员参与,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3.2 加强服装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转变培养模式

上海虽然集聚了一批服装创意产业人才,但这对于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仅是杯水车薪。服装产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服装创意人才。从服装创意的角度来看,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设计型人才,一种是管理型人才。这两种人才的缺乏将会直接构成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两种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仍然存在着差距,这是由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服装产业实践严重脱节造成的。

要突破瓶颈,必须做到三点: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服装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在海外从事服装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在承认高学历人才的同时,对缺乏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也应采取特殊的人才优惠政策予以宽容和鼓励。其次,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应力争摆脱传统的以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走一条新的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学校教育以服装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兼备创意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服装创意人才。并增设服装创意的课程,以及设立专业机构,培养更多专业的服装创意人才,形成上海本土服装创意人才体系。再次,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知名服装艺术院校和服装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为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补充足够的人才力量。

3.3 加强服装创意产业园区的构建,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服装创意产业园区是服装创意企业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众多创意者及企业相聚集,各种思维相互碰撞,能激发创意灵感,降低制作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规模与品牌效应,吸引政府的注意力,进而形成对服装创意产业有利的扶持环境,为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活力的创作基地。

发展服装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可以提高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由于园区内众多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分享资源,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形成了园区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天山路时尚园集聚了相当多的时尚企业,由于上下游产业链配合良好,市场需求增多,吸引了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入驻。这将有助于推动上海纺织服装业从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集聚型模式,升级为品牌设计集聚型模式,推动中国纺织业从OEM逐渐向DEM过渡。二是有利于将创意市场化。服装创意产业园区多选址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既是艺术家生产创意的工厂,又是创意产品交流、展示、推广的平台,如入驻上海天山路时尚园的上海张义超服饰有限公司,将公司2/3的面积用于服装设计师工作室,1/3的面积用于服装产品的展示和销售。三是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随着创意园区规模效应的形成,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以及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联动发展,使创意园区成为集创新、交流、合作、销售、休闲于一体的时尚新地标。

国际上多数大城市将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上海服装创意产业走集群化道路有利于增强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0-11]。一方面要创造密切配合的环境,兼具本地的独特特征及国际化的特点,以激发设计人员的创意;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园区的品牌,对内加强园区中各合作机制的关联度,对外对园区进行统一的包装,举办各类艺术及交易活动,从派对,到艺术节、时装周,加强与外部的了解、沟通,不断增强园区的影响力。

3.4 扩大投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对于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技术进步、人才培训及创新研发都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由于从事服装创意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不大,风险较高,在筹集资金方面面临困难。

就目前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发展来看,所需要的资金还有很大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多方面、多渠道筹措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资金。如鼓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由政府牵头设立多项资助计划协助服装创意产业获得资金;并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多国际上的资金支持。

此外,上海服装创意产业也可从国内其他服装企业的融资途径中吸取经验。如2007年11月江苏实业红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开创了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同年,由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解决了虎门服装企业的融资问题;2010年12月,由郑州7家服装企业联合投资组成了郑州弘业担保有限公司,专门解决郑州市中小服装企业的融资难题[12]。上海的服装创意产业可结合上海的商业环境等特点,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吸纳资金,推进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

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创意产业具有创意研发设计投入高而复制成本低的特点。并且由于服装产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在服装设计的每个环节需要不同的素材进行提炼,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素材进行作品创作,而不侵犯他人的设计作品版权,是服装创意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倘若知识产权保障不足,服装设计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大量投资便难以收回甚至白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妨碍服装创意产业和产品的持续发展。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服装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13-14]。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既要从理论层面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建立等制度建设,又要从实际着手完善服装创意企业和设计师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问题。

必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保护服装产品的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尊重创新及其成果的氛围,为创意成果的传播及推广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保护中国自主服装品牌,为中国服装走向世界铺平道路。国家立法、执法部门及服装行业协会应携手将服装产品知识产权特别是外观设计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制定有效的保护手段和解决争端的机制,真正具备对服装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4 结 语

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问题及对策上,要将理论层面的探讨转化为实践层面的产业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发展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必须突出服装和创意特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制定适合上海城市特点的发展战略,打造服装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上海的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 ALLen Lane, 2001.

[2]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16.

[3]张军,孙小林.创意产业进入“十二五”支柱产业行列上海:先进制造业淡出支柱产业[EB/OL].[2010-10-01].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001/1343873 4796.shtml.

[4]佚名.沪创意产业十二五做大设计[EB/OL].[2011-01-05].http://www.3158.cn/news/20110105/10/72-521044094_1.shtml.

[5]王缉慈.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思考[J/OL].(2007-07-06)[2011-01-05].http://www.ssfcn.com/wenzhang_detail.asp?id=83755.

[6]周福铭.上海都市型产业发展的新亮点[J].上海企业,2006(7):22-24.

[7]周福铭.突破制约瓶颈才能实现新跨越[J].上海企业,2006(8):36-38.

[8]王跃明.我国服装产业文化创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4-50.

[9]范霞.上海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3-15.

[10]厉无畏,王如忠,缪勇.积极培育和扶持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J].社会科学,2005(1):56-58.

[11]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16-19.

[12]李凌.郑州中小服装企业融资有了新渠道[EB/OL].[2011-01-05].http://finance.qq.com/a/20110105/000347.htm.

[13]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0-20.

[14]苏启林,李凡.创意产业政府支持政策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 (2):15-18.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y in Shanghai

LI Hong-yan

(Humanities College,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In this pape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culture, personnel, facilities,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erating syste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are analyzed.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ed: firstly, strengthe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econdly, speeding up the rate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rdly, training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fourthly, promoting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development. These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strategic development ideas for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ies of Shanghai.

Clothing creative industry;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Shanghai

F416.86

B

1001-7003(2011)08-0058-06

2011-04-13;

2011-05-20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金项目(QD209023)

李红燕(1975―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服装设计与工程的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服装上海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
让人心碎的服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