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房县山区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

2011-04-14 04:03董秀荣王荣堂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15期
关键词:气候资源房县海拔高度

董秀荣,王荣堂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湖北省房县地处大巴山,总面积5180km2,总耕地面积4508hm2,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90%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大部海拔400~1200m,最高2486m,最低180m,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8.2%。房县总的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既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深入,又可削弱冬季冷空气的侵袭。笔者所在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调查与考察,初步摸清了房县山区的气候规律,并为合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1 调研内容

1998~2006年,“湖北省山区气候资源与利用”课题组与房县农业局和房县科委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房县低、中、高山设点进行了调查和考察,取得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资料,所观测到的农业气候资料汇总如表1。

表1 房县不同气候资料 (1998~2006年平均值)

2 房县的气候规律分析与利用

2.1 房县的气候规律

2.1.1 海拔高度与平均气温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约下降0.65℃ (阴坡下降0.7℃,阳坡下降0.6℃);平均气温下降1℃时,作物生育期一般推迟5~6d。如城关 (海拔高度434.4m)和桥上乡 (海拔高度1229.0m)海拔高度相差794.6m,城关年平均气温14.2℃,而桥上乡年平均气温9.2C,相差5.0℃ (表1)。冬小麦在城关5月底成熟,而桥上乡要到6月底成熟,生育期延迟30d左右;郧单1号玉米单交种在城关4月15日播种,8月15日成熟,生育122d,而在桥上乡4月15日播种,9月20日成熟,生育期达159d。

2.1.2 同一海拔高度内阴阳坡的温度差异

阴坡即山的北坡,阳坡即山的南坡。北坡白天太阳照射不到或照的时间很短,接受的热量少,南坡白天太阳照射的时间长,接受的热量多,南北坡的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差异近2℃[1]。根据对房县山区阴阳坡的观察资料,日最高、最低气温相差2.2~2.6℃,日平均气温相差1.5~2.5℃,且晴天大、阴天小,夏季大、冬季小。作物生育期,阳坡比阴坡短7~15d,早阳坡 (泵坡)比晚阳坡 (西坡)的作物生育期要延迟5~7d。

2.1.3 气温变化对无霜期的影响

随海拔高度的上升,不仅气温呈有规律的下降,而且无霜期也随之缩短;年平均气温下降1℃时,无霜期要减少8~10d,如桥上乡比城关的年平均气温低5.0℃,无霜期则短51d(表1)。

2.1.4 海拔高度对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在房县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有相应增加的趋势,如海拔高度400m左右的低山的年降水量为820mm左右,海拔800~1200m的中山年降水量为885mm左右,而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年降水量为1100mm左右 (表1)。空气相对湿度也有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如在低山年平均为75%,而中山和高山则分别为77%和85%。

2.1.5 海拔高度对活动积温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活动积温相应地减少,如,房县低山≥10℃的活动积温为4453.5℃·a,≥10℃的时间有216d;中山3800℃·a,≥10℃的时间有192d;高山为3200℃·a,≥10C的时间有117d。

2.1.6 海拔高度对四季长短的影响

气候学上划分四季的方法是五日滑动平均法,即把一年中5d滑动平均气温<10℃的时期划为冬季,>22℃的时期划为夏季,10℃~22℃之间的时期划为春季,22℃~10℃之间的时期划为秋季[2]。在山区,海拔的高低不仅影响气温的变化,也明显影响四季的长短。根据房县气象站提供的资料,低山区春季75d,夏季90d,秋季70d,冬季130d;中山分别为94、37、71、163d;高山分别为96、20、72、177d;海拔1700m以上的大高山,则全年无夏。

2.2 房县山区气候资源的利用

认识山区气候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2.2.1 压缩广种薄收的挂坡地

房县因山区人少、面积大,传统的耕作制度是广种薄收。房县人均耕地达0.33hm2,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0.6~0.7hm2。天晴滚石头、下雨水冲泥,费工费时、投资大、收益小的挂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0%~50%,严重影响房县山区农业的发展。因此,压缩挂坡地面积,进行间套改制,即实行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是发展房县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如房县桥上乡1999年改466.7hm2的挂坡地,实行间作、套种和品种合理搭配,实现一年两熟和多种多收;在此基础上,2000年耕作改制面积达800hm2,粮食产量比1999年增加385t,人均粮食产量由1999年的250kg,上升到2000年的366.5kg。

2.2.2 利用气候资源改革种植制度

高山、中山热量资源偏少,无霜期较短,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但只要搞好间作套种和品种合理搭配,采用优化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两熟或多种多收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海拔1200m以上的桥上乡矿物大队为例,2000年有19.2hm2耕地采用马铃薯-玉米/大豆模式,马铃薯平均单产1650kg/hm2,玉米平均单产2865kg/hm2,大豆平均单产307.5kg/hm2,比过去一季净增产1.4倍。

2.2.3 合理布局作物

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夏粮比例,是山区发展农业的方向。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因气温偏低,无霜期短,积温偏少,降水量偏多,作物有十年九涝之灾,所以发展抗灾作物 (马铃薯和小黑麦),推广夏播小麦[3],推广优化种植模式,扩大油菜、芝麻和地膜玉米面积,实现夏粮比例占到粮食总产量30%以上的总目标。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几年的试验,海拔800~1200m的中山和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推广以下几种优化种植模式:马铃薯-玉米∥大豆,麦/春玉米∥甘薯,麦∥马铃薯-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芝麻 (或大豆),夏粮比例提高,粮食和油料产量明显增加。

海拔800~1200m的中山地区,气候条件优于高山,积温较多,雨量较高山略少,无霜期较长,种小黑麦和夏播小麦时,只要搞好深沟排涝,就能取得较好的收成,应大力发展小麦、玉米,其次是马铃薯、油菜、芝麻和大豆,并广泛推广上述优化种植模式。

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坪坝地区,热量资源丰富,≥10℃的活动积温4500℃·a左右,≥15℃的活动积温3500℃·a左右,无霜期达200d以上,且水利条件好 (年降水量达800mm以上,水库蓄水达4181×104m3,占全县水库总蓄水量的70%以上),旱涝保收耕地3300hm2,应大力发展和扩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该县1999年杂交稻面积只有135.3hm2,占可种植面积的4.1%,2001年扩大到155hm2,占可种植面积的4.7%,2003年扩大到600hm2,占可种植面积的18.2%,2005年扩大到1881hm2,占可种植面积的51%,平均单产达到6322.5kg/hm2,细粮比例占到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基本上解决了细粮由外调进的问题。

3 小结与建议

3.1 小结

湖北省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好,气候资源丰富,垂直气候特色明显,低、中、高山气候迥异,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根据房县最近几年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湖北省所有山区县 (市)都可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调查、考察、总结、分析,找出其规律性,对当地农作物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可望在若干年内使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建议

3.2.1 农业生产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科学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山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必须首先要根据低、中、高山的不同气候条件进行农业气候区划,采用较适宜的优化种植模式,引进不同的作物品种。笔者所在课题组近几年在房县进行了优化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房县主要配套作物品种

3.2.2 统一规划,综合发展

要想把山区农业搞上去,不能单一地发展粮食生产。由于山区自然条件特殊,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山区农业发展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发展的方针。根据房县的经验,在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由县农委牵头,组织农、林、牧、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对山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低、中、高山不同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800m以下的低山,因坪坝面积大,热量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充足,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其中杂交水稻的面积应占到耕地面积的50%,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芝麻等也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0%。800~1200m的中山和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整个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我国肉鸡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实行 “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可以带动农户实现经营一体化,带动规模化的发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据农业部调研组2008年对北京大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 “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养殖户承担的成本总成本的75%左右,但其所获得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5%左右,成本利润不成比例,养殖户缺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和积累能力。分散养殖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具体管理部门和验收标准,养殖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饲养设施、防疫条件、人才配备等方面没有行业规范,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养殖环节的弱势影响整个价值链形成真正的共荣关系,影响价值链整体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3.3 政府服务方面的借鉴:提高政府作为,发展不同层次的协会,协调提高价值链整体竞争力

美国肉鸡业的发展和价值链的完善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分不开。历史发展过程中肉鸡业生产力的提高、大型企业的发展均受益于美国大萧条时期联邦政府的活动;现阶段美国政府为发展肉鸡产业,对农作物进行大量补贴,使肉鸡产业获得廉价的饲料,使其肉鸡产品极具价格竞争优势[7]。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其他专项补贴政策,如出口信贷担保等补贴项目,鼓励发展海外市场。并在政府层次上不断为美国禽肉出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开辟良好的国际环境。除政府之外,美国还发展有各级协会、团体如美国的 “禽肉与禽蛋业出口理事会”,在促进出口上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此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提高政府作为,发展不同层次的协会,提高价值链整体竞争力。

[1]顾丽琴 .农业产业价值链带给我们的思考 [J].农业考古,2007,(6):283-285.

[2]戴化勇,冷建飞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价值链管理 [J].农场经济管理,2004,(3):20-22.

[3]朱旭东,黄 挺 .江苏现代农产品价值链发展初探 [J].江苏农村经济,2009,(8):63-64.

[4]何坪华,凌远云,周德翼 .食品价值链及其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行为的影响 [J].农业经济问题,2009,(1):48-52.

[5]Michael J:Are hogs like chicken?Enclosure and mechanization in two“white meat”filière[A] .Alex Hughes,Suzaane Reimer.Geographies of commodity chains [C].La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39-62.

[6]夏训峰,吴文良,朱珍华 .美国肉鸡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J].世界农业,2004,(8):36-37.

[7]刘丹鹤 .世界肉鸡产业发展模式及比较研究 [J].世界农业,2008,(4):9-13.

猜你喜欢
气候资源房县海拔高度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Eddie the Eagle
为气候资源立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奇台县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
安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