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野下农民的切实问题调查与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2011-04-17 06:52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孙翔云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农业

文|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孙翔云

当前,广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善,电信和广电网络及其服务在农村得到普及,教育科技网络和各地城市信息网络也向农村延伸,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如何以人为本,加快信息化社会建设,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2~3月,课题组成员和聘请的十个调查员,带着广东省软科学课题“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的影响研究”的任务,深入到广东农村十几个村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取得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对信息化下的广东农村社会有了较丰富的认识。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农村信息直通车中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调查显示,农民在信息直通车中获得农业信息的比重占其所有获得信息的比重很低。在观看电视节目上,农民主要是观看电视剧和新闻,两者相加所占比重高达85.8%,观看农业信息节目的只占11.1%;农民购买电脑也很少用于查看农资信息,查看农资信息只占其电脑用途的9.6%。如表1、表2。

调查同时显示:农民需要了解农业信息,现有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对农民需要哪些信息的调查中发现,农民需要更多的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和农业价格等信息,所占比重达24.2%,其次是社会新闻信息,占21.9%。可见,农业信息是农民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如表3:

这种现实与农民需求的矛盾给我们启发:当前,广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善,电信和广电网络及其服务在农村得到普及,教育科技网络和各地城市信息网络也向农村延伸,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如何以人为本,加快信息化社会建设,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否认,农村信息化给力新农村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生活、促使农业科技转化和完善农村行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对农民的切身问题,必须深入发现和解决,就象农业耕种一样,深耕才能有收获!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

信息化给力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息化,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活。农村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给力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进一步发展农村信息化事业,对于促进农民信息素质的提高,显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农村人口易于接受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生事物,摆脱观念上的落后局面。

——信息化给力新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农民可以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调查发现,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三网”,高达56.2%,传统信息渠道的作用在消减;农民的晚上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60%的农民晚上都看电视或上网,农民通过电视和上网,大量了解社会新闻。信息化已经深入农民生活,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使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转移。

——信息化给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信息网络深入到农村各个角落以及越来越多的有较高学历的农民掌握了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顺畅的信息流使农业科研成果迅速地被农民吸收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信息化给力农村基层组织廉洁高效行政。建立面向农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管理,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民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政治水平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

通过对各乡镇的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们看到互联网和信息系统在农村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对农村社会进步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

信息化建设中农民的切身问题

一是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民普遍对信息化抱欢迎的态度,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动性不够,属于被动接受,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或者不了解“农村信息直通车”。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了解,会影响农民主动融入信息化社会的积极性,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清,多数农民看不到互联网发挥的正面作用,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使得农民在参与信息化的过程中有所顾虑。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点,一些农民对网络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农民认为家庭上网,会导致孩子沉迷于网络,影响孩子的学习。一些农民信息观念比较淡薄,大部分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不捕捉市场信息,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农民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多数仍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

?

二是农民对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关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各级政府虽然有专门的农业行政单位,负责辖区内的农村、农业发展管理,但更多的只是解释和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信息,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与指导还是不够。一些乡镇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不是很通畅,没有专门人员去主动搜集和管理涉农信息,一些村里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的信息联络员。由于乡村不能把涉农信息尽快从网络上下载传达给农民,也不能满足农民发布信息的要求,农民获取的信息量明显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虽然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但现在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整合较差,重复信息多,最新的供求及针对性的技术等有价值的信息较少,网络带来的高效率没有得到充分表现和利用,最终农民得到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就不多。在入户访谈中,不少农民都谈到,希望村镇网站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如: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一个黄姓农民(男,32岁),当我们问到:你希望信息化建设给您提供什么信息?他积极地道出了对信息化的渴望,给我们说了一个由于亲人不懂医学知识,耽误医学治疗的故事,希望能够获得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

三是农民对村网站不认可。在信息直通车的带动下,各地大部分都建设了村网站。村网站作为最直接与农民交流的平台,与农民的生活也最为接近,通过村网站,可以发布村里的最新信息、财务状况、政务指导、办事流程、天气预警、农业信息咨询等;同时村网站也可作为一个广告平台,大力推广本村的工农业产品等。调查发现,在村一级的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并不是很满意。在“对本村网站提供的信息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满意的只占30.2%,认为信息价值大的占11.7%,认为信息更新快的占18.5%,不满意的占67.3%,认为信息更新慢的占28.8%,认为信息对自己没什么用处的占37.5%。可见,农民对村里的信息网站关注度不高,有的村网站建设也流于形式,所起作用不大。主要有几种情形:一是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较多,工业产值高,农业产值低,村里不是很重视农业生产,村网站建设往往也就是为应付上级检查。二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意识淡薄,还没有认识到利用信息工具可以为自己带来潜在的财富。三是有部分农村的村网站,信息滞后,信息量小,没有多大利用价值,导致农民不认同。四是农村信息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还不知道本村有网站。在农民对村网站的建设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农民经常浏览本村信息网站的只占5.7%,很少浏览本村信息网站的占24.1%,没有浏览本村信息网站的占70.2%。农村网站建设在信息直通车的带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农民对村网站的认可度不高。村网站建设不应只成为展示本村的名片和政绩的窗口,更应该落到实处。使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

四是农民的电脑应用能力较低。农村缺乏懂电脑、懂市场、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一些农民文化基础差影响了信息化的应用。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尤其是45岁以上的农民,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缺乏掌握计算机使用的文化基础,很难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多数农民的电脑应用问题。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大部分农民认为需要培训,除年龄偏大的人群不感兴趣外,多数农民渴望通过技术培训尤其是开办免费的电脑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价值。在对待电脑培训问题上,认为学电脑有用占调查总数的19.6%,而这部分人群又存在着教育程度越高,越认可的倾向,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43%,高中及中专学历占41%,初中学历占26.8%,小学学历占14.6%。农民对开办免费的电脑培训最为热衷,占52.4%;而不参加,因为不感兴趣的仅占7.7%。可见,总体表明广大农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农民对信息能力培训是有需求,但却没能通过信息培训提高能力。在对本村有无开设免费的电脑培训班中,经常有的占6.2%,有但比较少的占11.4%,没有的占82.4%。农民对村里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满意。

五是农民个人投入成本较高,也成为阻碍农民走向信息化生活的绊脚石。部分农民现实的经济条件还不够宽裕,制约了信息化的投入。目前,广东省各地农民收入差别较大,发达地区的农民对信息化投入较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生活仍很困难,以每台电脑价格2500元左右,每年需要上千元的网费,加上电脑的耗电费用、维修费用等,农民一次要拿出几千元,每年费用也要支出上千元,如果再需要交培训费的话负担更重,这种投入是当地很多农民家庭无法承受的。入户访谈中,许多村民都反映网费过高。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集益村一个宋姓村民(女,47岁)向调查员反映网费是130元/月。许多农民都希望提高网速、降低网费,获得政府的免费培训。

对农村信息化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规划。由于农村信息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规划。该规划应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任务目标,以达到规范农村信息化服务到位的目的。

二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意义,引导开发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现代信息意识,提高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识度,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组织宣传员到村到户讲解政策。

三是整合农村信息资源。首先,可以考虑降低电信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非通信部门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如电力、广电、水利等行业的企业,凡守法经营者,通常有能力和愿意去农村提供通信服务的,不论其性质是国有还是私有或合资,都应当允许,使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将他们多余的资源为农村提供电信服务。其次,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信息技术保障优势,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在涉农信息的管理和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优势,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地农村具体实际,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有针对性的涉农信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力开发各类适农信息产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改造与提升传统农业。广大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发挥为政府的“三农”问题提供信息咨询、决策支持和专家顾问的优势,为广大农民讲解方针、宣传政策、普及技术,为农业政务信息规划作贡献。再次,针对农民需要的信息,还要做好信息的整合与网站的维护,保证网上上传信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掌握农民需求,找准切入点,主动参与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来。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利用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拓宽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有效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能,实现城乡资金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建立农村信息专业队伍,加强村网站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搞技术的多,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懂市场的少。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吸引和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加强其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如进行农业远程教育试验示范,建立一支由农业信息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高水平服务队伍,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农村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网络,以服务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技能,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应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优秀信息人才,给力农村信息化服务。提高收集发布信息能力,对信息的采集、堆集进行体系化管理,以便于进行市场分析。

五是培训并提高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应用,促使农民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它山之石可攻玉,这方面美、日、韩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如日本政府为日本农户购买微机提供一定的补助,并开发由老年人使用的专用信息界面,还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韩国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不仅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等课程,政府还通过投资、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力争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为100%。即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资源共享使美国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和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凡是政府参与收集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农民可以以最方便的方式、不受任何歧视地得到各自所需的数据。

注重农民信息化的学习和应用,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免费培训应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个任务。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的大多数农民的愿望。调查中发现,在相对富裕的广东农村举办这类免费培训,总量并不是很多,广东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结合广东农村地区的实际,拿出一部分财政还富于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信息化应用培训,例如依托大学重点培训乡镇网站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县、乡两级政府有计划地培训好村级信息员和重点农民,在村里定期开办免费的培训班等,使信息化落到实处。

六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要为农民量身定制物美价廉、方便适用的计算机等必备的信息化设施设备,给农村“三网”消费提供价格优惠。政府在为家电下乡提供价格补贴的同时,应该为电网费提供价格补贴,切实在信息化农村建设中给农民实惠。

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农民的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只有当农民在信息化中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和参与,只有广大农民的参与,信息化建设才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个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才能够有足够的群众基础。

信息化已经深入农民生活,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使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转移。

(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2009B070300012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的影响度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