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脉的老城区复兴策略及规划方案
——以渭南市老城区为例

2011-04-23 12:11焦林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文庙渭南鼓楼

焦林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 0055)

汤少武 (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 0054)

芮 旸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 01 2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复兴,已经成为实现成熟土地利用集约化、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和手段[1]。但在这一过程中,国内诸多城市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文化遗存、城市风貌以及地方风情,全都一扫而光,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2]。下面,笔者以渭南市老城区改造复兴规划为例,阐述了如何在传承历史文脉、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物质环境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宜人的城市空间建设的具体做法。

1 渭南老城区现状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素有 “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渭南老城区是渭南市空间发展的基点,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20世纪50年代,老城区曾经是渭南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城市发展重点的西移,老城区的发展逐渐衰弱,已影响到渭南城市的整体风貌及社会和谐。恢复、激发老城活力,实现老城区的全面复兴,已成为当下渭南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笔者界定渭南老城区的范围为:东到新310国道,西以沋河为界,北到龙源新村,南到西潼公路北侧塬坎,东西长2.1km,南北宽200~1000m,总面积188.26公顷。

1)土地利用 渭南老城区以东风大街为界,北侧现有渭南军分区、市财政干校、区房地产管理处、医院、党校等单位及龙源村等城中村,南侧有印刷厂、针织厂、市防疫站、瑞泉中学、省军区渭南干休所等单位和部分村庄。土地利用格局为行政办公、工业、居住、商业服务、教育等。为使老城区得到复兴,应对部分单位如军分区、印刷厂、电线厂等用地进行土地置换,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对文庙鼓楼及周边地区进行保护性改造。

2)建筑质量 渭南老城区内的建筑多为2层及1层的低层建筑,占全部建筑的70%以上。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质量相对较差。沿街多数为2层的门面房,以商业为主。其余建筑为多层,建筑质量较好,多为2000年左右的建筑,应予以保留。

3)文物古迹 渭南老城区内现存3处文物遗迹,分别为鼓楼、文庙及残缺不齐的城墙遗址。①鼓楼。建于隋大业九年,是渭南老县城的中心建筑。明洪武年间,渭南县城扩建,鼓楼与渭南县衙成一体建筑。鼓楼系城墙重楼歇山式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渭南军分区招待所入口大门。②文庙大成殿。位于老城街,相传为唐尉迟敬德监修,明嘉靖大地震时倒塌,万历年间复修。此殿为文庙中心建筑,系单檐歇山顶建筑,属省级保护文物。现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目前正在修缮中。③城墙。为清代重修,大部为遗址,在老城区西门、北侧和南侧可见部分城墙塌体。

4)景观环境 目前,渭南老城区内部及周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公共绿地仅有西端的沋河公园一处,沋河滨河景观带的修建对老城区绿化景观有很大的提升,但与老城区没有渗透和互动。老城区内部的传统街区、文物古迹、遗址、自然地形等景观基质,也没有得到挖掘和利用。区内缺乏系统的绿化广场空间和满足老城居民交流活动的空间及景观节点。

2 渭南老城区复兴策略

1)重塑老城滨水空间 以打造生态水城为目标,重现历史上城水之间、人水之间的亲密关系。渭南古八景中有四景都与沋河相关,应把握沋河景观整治的契机,发掘沋河的美好传说,强化沋河与老城的关系。通过对老城区北部渭河沿岸的景观环境进行整治,沿西潼路的坎塬进行绿化,使老城区形成远眺渭河、近观沋河的城市空间格局。

2)延续老城历史文脉 改造复兴老城,不仅要满足当今城市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城市个性魅力,留给城市记忆的痕迹,使地方文脉在建筑形式、生活方式、人文形态、业态功能等方面得到延续和发展,使老城区成为融历史传统、文物保护、商业经营、传统民居、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展示体验区。

3)再现老城特色风貌 鼓楼至沋河桥处是老城区主要风貌特色地段,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条件,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规划保护滞后,周围环境空间和建筑风貌等均与此不协调,使老城区的特色风貌受到一定影响。通过老城复兴规划,营造文化景观,再现老城风貌,凸显地域特色,展示城市文化。

4)保留老城特有肌理 从空间格局可以解读出一个城市的状态,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出城市精神。老城区在岁月变迁中已形成了固有的城市格局和肌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肌理的表现,在于可目睹触摸的硬件方面,在于所展示的建筑色彩、高度、立面、体量、形状等,更在于蕴含在城市中无形的又可以感受到的方面。立足于尊重历史,尽量保持城市原有布局形式和肌理。

5)提升老城环境品味 多年来,渭南城市一直向西发展,老城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功能不完善,市民幸福指数很低。通过老城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可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完成历史文化、环境质量、特色个性的合理优化,从而实现老城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复兴。

3 渭南老城区规划布局

3.1 规划布局理念

深入解读城市历史文化,尊重历史与现实,围绕虚实2条主线,构建老城历史文化体验平台,打造有份量、有深度、广度的老城区。渭南老城区复兴规划总平面图如图1所示。①虚线。老城区作为渭南城市的历史地标、城市风景线、特色商业街市、城市生活休闲广场空间,应通过挖掘历史脉络,进行城市景态、业态、文态的综合体现。②实线。围绕老城核心景观文化要素 (古桥遗址、城墙遗址、仿古街区、鼓楼广场、文庙空间),进行整体空间布置,体现古朴、大气、浑重的老城区氛围。

3.2 功能空间结构

渭南老城区复兴规划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规划渭南老城区形成以鼓楼周边为核心的 “一横、三纵、一个传统街区、一圈、3个景观空间、6个功能区”的功能结构体系。①一横。老城街为东西向的横轴,两侧设置景观绿化街道配套设施,结合两侧建筑艺术景观,形成高低错落有致,明清建筑风格的商贸景观横轴线,展示一道完整的城市绿色传统街区风貌景象。②三纵。3条纵向的特色街区,即沿沋河绿水相融的休闲、娱乐、餐饮、酒吧一条街;鼓楼西侧龙泉东路的古玩、书画、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中学东侧夜月路的文化、书刊、传统手工艺品一条街。③一个传统街区。依托沋河到龙泉东路段的现有商业区,规划为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传统街区,点缀老桥景观、步行小巷等内容。④一圈。利用老城墙遗址,开辟一圈宽30~50m不等的绿化景观,点缀城墙遗迹等内容,形成一圈绿色景观带。⑤3个景观空间。一是老城区西入口景观空间,规划以绿化、传统街区景观为主题,形成绿化、水石、传统建筑相融的沿沋河的入口开敞空间;二是老城区核心景观空间,即鼓楼、文庙景观空间;三是老城区东入口景观空间,规划建设东入口塬上、塬下绿化空间,形成立体绿色广场入口景观空间。⑥6个功能区。一是沿沋河绿、水、城相融的入口景观休闲、娱乐、茶社、酒吧、餐饮区;二是以步行商贸服务、古玩、书画为主体的传统街区;三是以鼓楼、文庙为主体的核心旅游区;四是依托旧厂房改造形成的文化、书刊、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区;五是城中村改造安置和核心广场拆迁安置形成的居住区;六是东入口绿化区。

图1 渭南老城区复兴规划总平面图

图2 渭南老城区复兴规划功能结构图

3.3 文化场所营造

1)滨河休闲游憩带 实施 “绿水景观支撑,历史记忆促商、古城风貌促娱”的开发策略,沿沋河绿化布置一至三层的仿古建筑,经营茶舍、酒吧等休闲服务业,营造古风古韵的追思氛围,丰富滨河沿街景观。依托古桥遗址建设亲水平台,在原万里桥址处建设小型广场。围绕广场建设茶舍,为市民提供一处观景休闲的良好场所 (见图3)。

2)鼓楼广场 规划对鼓楼周边单位居民进行搬迁,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老城核心片区。其中渭南军分区建议搬离老城区,在渭南新开发区另觅新址;渭南博物馆可将文庙前面的建筑拆除,移至文庙院内。规划鼓楼广场南北长350m,东西宽148m,形成2条景观主轴 (指以鼓楼为核心的东西、南北2条主轴线。南北轴线以木质栈道、柱、树阵、鼓楼等景观为主,2侧各有1排仿古建筑围合;东西轴线以水景为主,在鼓楼前修建拱桥、牌坊等景观)、3个活动空间 (一是鼓楼以南的核心活动空间,是鼓楼广场形象展示区,2侧为商业区,中间为绿化、景观、铺装等;二是鼓楼周边的衬托空间,通过树阵、水景、下沉广场等要素,衬托鼓楼的建筑形象;三是北侧的商业广场空间,以2侧商业用地围合形成带状空间广场,构成整个鼓楼广场的南北轴线空间)的整体布局结构 (见图4)。

图3 渭南老城区滨河休闲游憩带效果图

图4 渭南老城区鼓楼广场效果图

3)文庙广场 修复文庙建筑群,强调中国传统轴线关系,并在主轴线上配以文庙主题性景观,如下马石、状元桥等,设置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内容。文庙院内2侧建立辅助性建筑,作为展示渭南历史文化的场所。在文庙和鼓楼间,沿道路开辟带状广场,在广场北侧布局展现渭南历史文化的历史隧道、文化长廊,作为居民观赏、回顾历史、学习典故的空间,并使之与鼓楼广场遥相呼应。

4)传统街区 ①核心组团。主要从事古玩、字画、钱币、邮票、古籍善本、珠宝玉器、金银铜器、瓷器、杂件、民间工艺品、艺术品、文房四宝、珐琅、木雕、牙角、藤竹器等文化艺术品的交易和展示。同时,分门别类地设置各类文化艺术品交易商铺,并设立展览大厅、拍卖大厅、小型博物馆、当代知名画家画廊画店,形成各具特色的铺、店、摊、柜、廊、馆于一体的核心区。②相关组团。主要包括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销售专点;文化艺术品和高档工艺美术品加工、复制作坊;文化艺术表演场所,传统文化演艺 (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数字娱乐场所。③特色饮食古街小巷组团。在原老城街西段古道上打造本地特色美食街,形成以渭南地区知名餐饮企业为主,同时引入各种地方名特小吃以及少数民族风味的各类餐食入市经营,以满足各种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④金融、商贸、百货商场组团。在老城街2侧布置大型购物百货商场及典当、金融、商务等建筑。

4 渭南老城区设计导引

1)建筑风格 老城区总体建筑风格由西向东逐步由传统仿古向现代过渡,各街坊建筑外部形体有序衔接、协调,并以具有一定特征的形体来塑造整体的、富有性格特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兼顾土地形状和城市空间的要求。在核心景观区以仿明清关中民居风格为主,外围则是关中民居建筑的符号与现代建筑表现方法相结合。利用现代建筑材料,适当采用地方传统的建筑符号,使商业建筑群既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又能体现现代建筑的精神。在屋顶及门窗的细部处理上,可采用传统的坡顶与硬朗的屋顶线条风格,同时加入简练化的斗拱元素,或在门窗上加入传统的雕花,或在承重的墙柱上加额方、垂柱等。

2)建筑色彩 老城区建筑主色调为青瓦、灰白墙、木质本色,以达到与鼓楼、文庙色调上的统一。一般建筑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独特的传统建筑可点缀朱红及绿蓝相配的色彩;广场或公共活动空间的标识牌或构筑物是青色或白色;主要的标识文字或商业图标选用朱红色、黃色等色调,但均应注意和整体色彩的协调。

3)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的变化有利于产生优美的街景轮廓线,增强城市街景高低错落的韵律感。规划以鼓楼为制高点,形成城市景观空间标志,鼓楼及文庙周边20m内的古街片区以2~3层建筑为主,不超过鼓楼的高度,形成较为集中的仿古建筑群;在核心区外围,适当设置高层建筑,使整个老城区形成起伏有致的天际线。

4)特色空间塑造 ①滨河景观。由滨河的线性商业绿化景观与老桥的点状广场相结合,创造出老城区特有的滨河特色开放空间系统。②鼓楼地标。结合鼓楼具有的城市广场功能,以及与文庙的文脉联系,形成老城区视觉走廊的交汇点,突显城市地标建筑形象。③文化走廊。基于保护历史格局,在鼓楼与文庙之间布设一条文化走廊,用文化走廊来强化文庙建筑群与鼓楼广场的联系。④商旅市集。依托古玩街、工艺坊、休闲街等特色文化街区,串联老城区各景观节点。通过建筑围合,形成商业广场空间,促进消费购物、旅游,带动街区发展。

5 结 语

文化遗产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承载和延续着城市文化,也赋予人们归属感与认同感。一座城市不在于其豪华,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在于其铺张与气派,而在于它与历史的和谐[3]。通过渭南市老城区复兴规划可以看到,老城改造规划应当在尊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留老城原有肌理、再现老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审慎进行,尽量使城市肌理和地方文脉得到延续和传承。

[1]张红,赵西君,赵茜.基于文化规划的旧城改造模式研究——以开封为例[J].生态经济,2010(8):176-179.

[2]阮仪三.当今旧城改建中的一些问题 [J].城市规划汇刊,1996(1):57-58.

[3]蒋芳,孙云娟.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保护的探讨[J].实践·探索,2010(6):88.

猜你喜欢
文庙渭南鼓楼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鼓楼颂
鼓楼颂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三国渭南之战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