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黑麦草在扬州地区的生产性能评价

2011-04-25 09:38武自念魏臻武辛宝宝韩朝霞刘高军李鸿祥
草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茎叶比黑麦草分蘖

武自念,魏臻武,辛宝宝,韩朝霞,甘 欣,刘高军,李鸿祥

(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9;3.丹农种子公司中国代表处,北京 100101)

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olorum)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和耐刈性,适宜在各类型土壤种植[1-5]。在南方地区同粮食、经济作物,以轮、间、套等多种形式种植[6-10],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南方地区饲草料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开展了一些多花黑麦草在南方地区引种和试种试验,筛选了部分适应性较强的品种(系)[1,6-12]。扬州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高温多湿的环境特别适合多花黑麦草的生长,区域的差异性对品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筛选适合该地区生长的黑麦草对于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和“冬闲田土轮作”种草技术的推广可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对种植于江苏扬州地区的10个多花黑麦草进行生产性能比较,综合评价其生产性能和生产状况,为扬州地区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的引进和产量的提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进行,扬州地处119°26′ E, 32°24′ N,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冷夏热。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7.5℃。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 030 mm。年日照时数2 140 h,全年无霜期222 d。试验地前作为水稻(粳稻)(Oryzasativa),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含量0.12%,碱解氮100.4 mg/kg,速效磷88.7 mg/kg,速效钾36.3 mg/kg。

1.2试验材料 参试材料见表1。

表1 供试多花黑麦草品种及其来源

1.3田间设计与管理 试验在水稻冬闲田内进行,旋耕后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 m×2.5 m。于水稻收割后1周左右即2008年11月1日播种,人工开沟条播,播种行距50 cm,播深2 cm,播量为3 g/m2。全年不施肥。适时排灌水,人工拔除杂草。

1.4测定指标与方法

生育期(定株法):在试验田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4个小区,每小区选取25株植株,挂牌。观察进入某一生育期的植株个数,计算百分率。

高度(绝对高度):植株高度从地面至叶尖(开花前)或花序顶部。株高的测定采用随机取样法,每小区取代表性植株20株,每隔7 d测定一次。

生长速率=△株高/天数。

茎叶比:每茬刈割时各小区随机选取1 kg左右,叶茎分离后分别测定鲜质量。

茎叶比=总茎质量/总叶质量。

分蘖数:每小区随机选取20 cm样段3个,数分蘖数后求平均值。

鲜草产量:孕穗期按小区刈割称量,全年总产量等于各茬次产量之和。2009年刈割3茬(4月9日、5月8日、6月2日)。

1.5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和制图;SPSS 14.0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应用Duncan法;用NTSYS-pc Version 2.10e进行形态学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参试品种于2008年11月1日播种,5~9 d后各品种相继出苗,2009年2月陆续进入生长期,3月10日左右进入分蘖期,4月8日左右第1次刈割。第2茬于4月15日左右进入分蘖期,5月8日左右进入孕穗期。第3茬6月1日左右进入孕穗期。多花黑麦草在扬州地区冬闲田种植可刈割3次,生长天数约230 d,各品种之间相差1~3 d(表2)。

表2 不同黑麦草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月-日

2.2生长速度 供试品种的第1茬、第2茬从分蘖到拔节再到孕穗均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第3茬分蘖到拔节期生长速度快,拔节到孕穗期生长速度较慢(图1);各品种之间的生长速度也有较大差异。第1茬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日生长速度为2.01 cm/d,以安哥斯1号和牧谣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佐罗和特高;第2茬品种的平均生长速度为1.48 cm/d,以安哥斯1号和赛特的生长速度最快;第3茬品种的平均生长速度为1.84 cm/d,以佐罗和牧谣的生长速度最快。在扬州地区多花黑麦草的平均生长速度为1.77 cm/d,第1茬的平均生长速度大于第3茬、第2茬(图1)。各品种平均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最快的为佐罗和牧谣;参试的二倍体品种萨瑞2号和萨瑞生长速度较慢(图 2)。

2.3分蘖能力 供试品种间的分蘖能力差异较大,茬次间的分蘖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图3)。第1茬的分蘖能力明显大于第2茬和第3茬,第3茬的分蘖能力最差(图3);其中安哥斯1号和特高的分蘖能力最强,且第1茬安格斯显著高于特高(P<0.05);其次是为双筒枪和邦德;最差的是珍妮,为每20 cm样段122.370个,但与赛特差异不显著(P>0.05)。

图1 不同黑麦草品种各茬次的生长曲线

图2 不同黑麦草品种的日平均生长速度比较

2.4茎叶比 茎叶比观测表明,赛特和安哥斯1号的茎叶比最高,为1.09∶1和1.08∶1;次之是特高、萨瑞、萨瑞2号、邦德,为1.04∶1~1.00∶1;珍妮最低,为0.95∶1。牧草叶量越丰富,其品质越好,茎叶比的高低直接决定牧草营养价值的高低与牧草品质的好坏。多花黑麦草茎叶比小,植株中叶量占的比重大,牧草的利用价值则相对较高。

2.5鲜草产量分析 供试品种全年总产草量及各茬次产量存在明显差异(表 3),全年鲜草产量最高的为安哥斯1号,达103 092.31 kg/hm2;其次为特高和双筒枪,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最低的为二倍体品种萨瑞和萨瑞2号,分别为84 843.60和82 621.39 kg/hm2(表3),与其他各品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全年平均鲜草产量第1茬占61.1%,为主要产量,第2、3茬分别占26.8%、12.1%。其中第1茬产量最高的为安哥斯1号和双筒枪,最低的为萨瑞2号;第2茬以邦德的产量最高,其次为特高和安格斯1号,最低为萨瑞;第3茬以邦德最高,萨瑞最低。由此看出,邦德的再生草产量较高,安哥斯1号和特高年总产量较高,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

图3 不同黑麦草品种的分蘖数比较

表3 不同黑麦草品种2009年各茬次鲜草产量分析 kg/hm2

2.6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利用UPGMA法对10个多花黑麦草全年的株高、叶茎比、年平均产量、分蘖数、生长速度等进行聚类分析,在1.364处划分可将10个品种聚为两大类(图4)。第1类为安哥斯1号、双筒枪、特高,生产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适宜在扬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他材料聚为第2类。在相似系数为1.040处可将第2大类划分为3个亚类,珍妮为第1亚类,生长缓慢,分蘖能力最弱;第2亚类为赛特,表现为茎叶比高,生产性能居中;其他5份材料聚为第3亚类,其中萨瑞和萨瑞2号聚在一起,产草量最低,同为二倍体材料,在扬州地区田间种植表现较差。

图4 10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聚类分析

3 结论

多花黑麦草在扬州地区冬闲田种植可刈割3次,供试品种的第1茬、第2茬从分蘖到拔节再到孕穗期均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机制。在扬州地区多花黑麦草的平均生长速度为1.77 cm/d,第1茬的平均生长速度大于第3茬、第2茬,分蘖能力第1茬明显大于第2茬和第3茬,第3茬的分蘖能力最差;茎叶比分析表明赛特和安哥斯1号的茎叶比最高,珍妮的最低。供试多花黑麦草品种全年总产草量及各茬次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全年鲜草产量最高的为安哥斯1号;其次为特高;二倍体品种萨瑞2号和萨瑞产量较低。聚类分析表明安哥斯1号、双筒枪、特高同属于综合性能较好的一类品种,田间表现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草量高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扬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致谢:杨云、屠德鹏、李伟民和宗星辰等同学参与部分田间测定工作,谨此致谢!

[1] 陈宝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Rincker C M,May R G,Rampton H H,etal.Genetic stability of three Italian ryegrass cultivars during seed multiplication in diverse environments[J].Crop Science,1982(22):377-380.

[3] Redfearn D D,Venuto B C,Pitman W D,etal.Cultivar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annual ryegrass forage yield,yield distribution and nutritive value[J].Crop Science,2002(42):2049-2054.

[4] Johnson R C.Genetic structure of regeneration populations of annual ryegrass[J].Crop Science,1998(38):851-857.

[5] Venuto B C,Redfearn D D.Variation within six annual ryegrass forage varieties[A].In:Abstracts of Technical Papers[C].Memphis T N:1999 Annual Meeting,Southern Branch ASA,1999:13.

[6] 杨中艺,余玉林,陈会智.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1.意大利黑麦草引进品种在南亚热带地区集约栽培条件下的生产能力[J].草业学报,1995,3(4):20-26.

[7] 辛国荣,岳朝阳,李雪梅,等.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根际效应(冬种黑麦草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5):78-82.

[8] 王宇涛,辛国荣,杨中艺,等.多花黑麦草的应用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27(3):118-123.

[9] 丁成龙,顾洪如,辛红霞,等.特高多花黑麦草的生长适应性及物质积累动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1,23(5):31-34.

[10] 张新跃,李元华,苟文龙,等.多花黑麦草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26(1):55-60.

[11] 余晓华,刘一,房丽宁,等.38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在广东地区的生产适应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5):12-18.

[12] 季杨,张新全,马啸,等.多花黑麦草品种(系)间杂交及其杂种后代SRAP遗传分析[J].草业学报,2009,18(4):260-265.

猜你喜欢
茎叶比黑麦草分蘖
认识草,也是一门学问
氮肥水平对紫花苜蓿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行内生草影响葡萄果实品质
水分养分胁迫对冬小麦器官生长相关性影响研究
黑麦草的种植、青贮及应用
种苗根荧光反应在多年生黑麦草与一年生黑麦草两个种测定中可靠性验证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