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1-04-26 10:29江夏张毅赵永平朱隽顾仲阳
山东农机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农业

江夏 张毅 赵永平 朱隽 顾仲阳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认真思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特色何在?方向何在?路该怎么走?

(一)

什么是现代化?可能有多种解释,多个标准。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更美好的生活。而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农业产业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民以食为天。13亿人口要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而且,我们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从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消费量大幅度增长,这是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根据农业部的研究,与10年前相比,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粮食消费增加了1000多亿斤,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增长40%和60%左右。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耕地和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需求增加和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保障农产品的供求平衡。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2009年我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的32%。近两年,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不仅农民受益,企业也活了。去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1158.4亿元,同比增长2倍。全国31个省份销售量都增长1倍以上。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失去重要的拉动力。

(二)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特”在哪里?只有从比较中才能看得更真切。

黑龙江“北大仓”粮田万顷,喷洒农药的飞机从低空掠过;

江苏太湖之滨,现代化养殖基地,监控屏幕上,8个区域的水质情况同时呈现,水产医院及时诊治虾蟹病情;

四川凉山,坝子里老水牛踯躅前行,赶牛的小伙两腿淤泥……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

去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经营上百公顷土地的家庭农场,尚未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在法国、荷兰、以色列,农业的精细化,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人感叹。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大量可耕地,最缺劳动力。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他们首选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营。以美国为例,上世纪40年代初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70年代之后,现代管理、信息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第二类是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首选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以日本为代表,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后,把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类是资源禀赋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国家。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他们选择农业机械化和生物现代化并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各国农业现代化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农业的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以提高环境友好性和健全支持农业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情况是:两个阶段任务相互叠加,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

那么,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可以原样复制吗?恐怕不可以!

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

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

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九十九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这么大体量、这么多农业人口、这么少人均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先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搬。

(三)

家庭经营——效益从哪儿来?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实现,家庭经营已经落伍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土地规模无法扩大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外部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经营方式怎么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明确回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四)

小农户,大市场——产业竞争力怎样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一个现实途径。发达国家也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农户和企业之间或由固定合同联结,或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销售,并给农户返还利润。

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紧紧扣住市场脉搏。同样是种菜,山东安丘“田间变车间”,从引导农民种什么,到培训农民怎么种,制定了33个生产规程、200多个国际生产标准,发展5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产品源源不断走向世界。

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关键。对企业来说,与其直接进入生产环节,与农民争土地、争利益,不如提供充分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与农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说,在发达国家,从生产资料供应、大型农机的使用,到农民的贷款、农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带动力、竞争力仍然偏弱,应大力发展和培育。

中农办原主任段应碧说,来来回回试了很多年,农业的微观主体还必须是农民。从长远看,中国的粮食问题靠农民的小规模、兼业化解决不了。还是应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前提下,发展专业大户。

(五)

城镇化、新农村——农民往哪儿去?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关键是减下来的农民往哪儿去?

程国强说,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农民基数小,非农产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比较顺利。而一些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大国,由于简单地把土地析出的农民抛向市场、推向城市,造成了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农村贫民,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说明,对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

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镇化,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城镇化率可达到70%,这意味着在短短20年中,将有3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即使如此,仍然有四五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一方面大力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并行不悖。

只有非农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城市能接纳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农村能开辟更多的就业和增收门路,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得更快。

我们要解决的是 “三农”问题,不是“一农”问题,如果只是要提高农业效率,大机械在大地块集中作业就能解决,但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就必须统筹兼顾,通盘考虑。

(六)

基础弱、底子薄——支持保护谁承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后认为,要充分发挥现代投入要素的作用,必须有两个重要条件:相配套的农业制度、相配套的新型农民。

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是农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都离不开政府全方位、大力度的财政和信贷支持,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应当不断加大。这是时代潮流、国际潮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政府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才能吸引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河南省瞄准薄弱环节,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连续6年投入27个产粮大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吸引了群众自筹及社会资金43.74亿元,累计改造600多万亩中低产田,核心产区粮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时代课题,其艰巨性、挑战性可想而知。惟有直面矛盾,不避难题,在深化改革中求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突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眼下,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脚步一刻也不能迟疑,一刻也不能放慢。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