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稼夫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

2011-05-06 04:59庄垂加阮传亮指导苏稼夫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灵枢脏腑经络

庄垂加,阮传亮,指导 苏稼夫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泉州 362000)


·名医经验·

苏稼夫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

庄垂加1,2,阮传亮2,指导 苏稼夫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泉州 362000)

名医经验;针刺疗法;治神;刺血疗法;辨证论治

苏稼夫,男,福建泉州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泉州市针灸学会会长。曾参加“中国中医专家义诊团”赴老挝、菲律宾义诊,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和侨办的表扬。苏教授从事针灸工作40多年,师承福建省针灸专家留章杰,发表论文30多篇,从事多项科研项目,其中“以TCD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血流速度的影响”获泉州市2005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苏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苏教授早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后又师承福建省针灸专家留章杰(留章杰师承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博采众长,医术精湛,手法熟练,学验俱丰,治学态度严谨,医德高尚,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笔者作为苏教授学术经验的继承人,有幸侍诊师侧,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把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略择一二,以飨同道。

1 精于辨证

苏教授常说,临床上疾病的产生,一是病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二是脏腑发生病变,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反应,如局部疼痛、麻木、酸胀、对刺激敏感以及皮肤色泽的改变等。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所以苏教授强调要辨证论治,认为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只有通过脏腑辨证,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才能明辨正邪关系,同时还要结合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经络学说,运用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源于《黄帝内经》,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患者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灵枢·经脉》详细记载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以及“是动病”和“所生病”;并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关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经络是人体穴位经气运行的通道,主运行血气,《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络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因此应根据其气血的有余或不足,辨证归经。正如《素问·血气形志》记载:“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苏教授认为只有精通经络辨证,熟悉针法,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苏教授还强调要注意穴位的配伍与禁忌,要合理配穴,充分体现理法方穴的针灸特点,才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疾病。

2 强调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是古代针灸医生必须首先从事的一项基本训练。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根据中医学“形神全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苏教授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因此苏教授在临床将“神”贯穿于治疗之始终。

苏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治神,认为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苏教授通过多年的针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认为守神的守字意谓掌管、控制。因此守神的实质就是医生用自己的神与患者的神发生感应,并主动对这一过程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所以苏教授在每次的针刺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并用眼睛紧紧地盯住患者的眼睛,“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针解》),在针刺治病中还强调医生与患者神气合一,融为一体,倘能如此,针刺就会产生奇妙的疗效。苏教授认为针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感应的媒介,在心物一体的状态下,医生凭借着对针的操控,也就是对患者神的操控,“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灵枢·终始》),从而完成守神针疗。苏教授认为针刺的理想境界是,医生从有我入于无我,从有执达于无执,身心趋于合一;从知有针而不知有针,人针融为一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总之,苏教授重视治“神”与针刺守“神”,强调这是中医崇尚生命的体验,注重生命的交融与互动,并将其付诸于针疗实践的过程。《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对于一位优秀的针灸临床医生来说,治神很关键。察神与候气、行针、补泻要一气呵成。为达到这一境界,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论病因、勘病机、审病情、立治法以及下针后须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同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促其集中思想,密切配合,才能提高针灸临床效果。

3 针技精湛

苏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针灸手法,尤其是补泻手法,常常强调说,同样的针具,取同样的穴位,不同的人操作,针感及疗效的差异很大,差别就在针刺的手法补泻上,认为针刺补泻手法的好坏关系着疾病的疗效。

苏教授认为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认为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还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对于针灸补泻,苏教授对此更有独到见解,强调补泻手法要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虚实为对象,虚补实泻,补泻手法的反应标准是行补法后因血充盛而有针下热的反应,行泻法后,因邪气减退而有针下寒的反应。认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药、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金针赋》:“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苏教授还常说现代医学,从神经反射理论立论,把针刺手法简化为重刺激和轻刺激两类,认为轻刺激能引起机体兴奋起补的作用,而重刺激则抑制机体功能发挥泻的作用,苏教授认为这种认识简单,有悖于古人主旨,已不属于传统针灸学的范畴了。

4 以通为用

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凡各种疾病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经络不畅则为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畅。正如《医学入门》所云:“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说明了气血与经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上述观点,苏教授提出了“以血行气”、“以血带气”的刺络放血法,以强令血气经脉通行,提出了“以通为用”的治疗方法。

刺络疗法在我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针灸甲乙经》:“血脉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之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可见古人对刺血疗法极为重视,其应用范围广泛,是针灸临床中常用操作方法之一。

苏教授非常重视刺络放血疗法,临床上常常使用,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刺血疗法尤其对痛证疗效最佳。他同时强调要注意刺络疗法适应证的选择、穴位的选取、出血量控制及操作注意事项等。认为该疗法的适应证主要是疼痛证、热证、瘀血证、气滞证、神昏窍闭证、痰浊阻络证等。这些不同的证均体现在很多常见病和奇难杂病之中,如扁桃体炎、中暑、痤疮、带状疱疹、疖肿、麦粒肿、咽喉炎、牙痛等,这些疾病都可能与热邪有关,通过刺血产生祛除热证的效应而获效。选穴包括体穴和耳穴,体穴选取与普通针刺治疗选穴依据相同,即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和对症取穴。耳穴多选取耳尖与耳垂;辨证取穴即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而辨证取病之所属经穴,不仅可以治疗经脉病,也常用于脏腑病的治疗,还可据经脉脏腑辨证取其表里经的腧穴来刺络放血。局部取穴即在病痛局部和邻近部位选取放血点的一类处方,多用于局部症状比较明显的病证。如偏头痛取太阳局部刺血,腱鞘炎及外伤疾患在病变局部进行刺络放血,可快速改善局部状况。对症取穴是针对全身性的一些疾病而选取有特殊作用的放血部位的一类用法,如腰痛取腰阳关、委中;麦粒肿取耳尖、太阳;咽喉肿痛取少商、商阳等。此外还应根据患者年龄、精神状况、情志处境、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方面灵活掌握出血量,体质壮实者放血稍多,体质虚弱者放血宜少。《素问·刺腰痛》:“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意为在经络处放血量应稍多。而在肢端细络放血则出血量宜少。《灵枢·血络论》:“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医学源流》:“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会变色见赤为止,否则病必不除而反为害。”均明言血尽方可邪出。苏教授认为要以刺络放血量之多少,以泻血祛邪而不伤正为根本原则。

5 师古不泥

苏教授认为前人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对于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必须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并根据临床实践的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扬弃和发展。而那种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崇古训的做法与无视客观事实全面否定古人思想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在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上,苏教授非常重视对针灸传统理论历代先贤诊疗方法的学习和继承,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前人总结的治疗方法。苏教授遵古训而不泥陈规,主张对于传统针灸医学要继承性发展,致力于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从而又将科研成果不断运用于临床,丰富传统理论。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的工作,其中之一的“以TCD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血流速度的影响”荣获泉州市2005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总之,苏教授作为针灸医家,医术精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医德高尚,平时为我们讲解选穴配方时,常常引经据典,针灸歌赋更是信手拈来,临床辨证论治,灵活多变,疗效颇佳。然苏教授40余载所悟,决非笔者本文所括,医道无穷,非用心用身而难成建树,希望通过本文整理,会对读者的针灸临床有所裨益。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4.211

1005-0957(2011)04-0211-03

2010-10-12

庄垂加(1966 - ),男,副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职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生

猜你喜欢
灵枢脏腑经络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