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 坚冰待破

2011-05-10 04:05
民生周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携号联通号码

□ 本刊记者 陈 晓

携号转网 坚冰待破

□ 本刊记者 陈 晓

2011年伊始,天津联通的工作人员“有点烦”,一位负责媒体宣传的工作人员接到紧急电话,因携号转网业务不成功,一名客户带领几家媒体“声势浩大”地来到营业厅讨说法,他匆忙地部署应对策略,并要求“一定要安抚客户情绪,妥善解决”。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客服中心还有许多投诉需要处理。

自从携号转网试点启动以来,这种烦恼就不断地困扰着运营商。

试点启动

携号转网是通信网络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即指一家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改变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转而成为另一家运营商的用户,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开通了携号转网业务。

2008年4月,工信部牵头正式启动中国号码携带业务实施工作,决定在天津和海南两地开展现场试验,随后下发了《关于做好移动用户号码携带试验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天津、海南移动用户号码网间携带试验总体方案》。

经历了近3年的准备,根据工信部的统一规划,从2010年11月22日起,移动电话用户携号转网试点在天津、海南两省市正式启动。

携号转网的实现,使得用户对运营商的选择更加方便,也对各大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不断推出新业务,都将成为用户考量的标准。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冯橙认为,携号转网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电信市场开放的标志性政策之一,可以增加用户的消费选择权,有利于激励运营商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创新,节约国家的号码资源,使得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合理,从而使用户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携号转网也被认为是平衡市场各运营商势力的一把利器,被各方寄予了诸多希望,海南与天津两地“试商用”的启动更令人瞩目。其中,海南的用户只能从移动转网到电信和联通,是单向试点;天津的移动、联通和电信用户则可以互相转网,是双向试点,所以天津的携号转网工作更具有全国性推广意义。

然而,在被寄予期望的重要试点地区,用户却反应不一,在携号转网的过程中,种种风波不断。在这些风波的背后,似乎可以看到市场转型阶段,电信行业竞争的波诡云谲。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移动号码携带业务试验情况日报显示,2011年1月5日,成功携号转网的用户总数在2万左右,其中转入中国联通的用户占据很大的比例,在天津,完成携号转网的用户中有71.82%转入中国联通;在海南,完成携号转网的用户中,转入中国联通的用户占了75.71%。

据海南省和天津市通信管理局各自披露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22日至12月20日,海南共有4595人申请办理携号转网,其中只有1096人申请成功,而真正成功办理转网业务的用户仅903人。而截止到2011年1月3日,天津市有大约22000名用户提出携号转网申请,其中15000余名用户申请成功,13000余名用户成功转网,还有7000名用户申请失败。

在申请携号转网失败的用户中,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与运营商签有在网协议,有的是因为话费纠纷,还有的是因非实名制。

在这些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失败理由背后,是另一种解读,“无非均与运营商‘ 设置门槛’和‘绑定用户’的策略有关系”,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通信行业专家表示。

转网的诱惑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用户,对于携号转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是移动办公时代,非常需要稳定而快速的3G网络做支撑,而联通的WCDMA3G网络最符合我的要求。”

“作为手机用户,我们从此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是件很好的事,特别是对于因为不想换号而无奈使用

原本可以带来便利的携号转网业如今却成了运营商和用户共同的困扰。图 / CFP

“iPhone+GSM”的人,是一个给手机转向WCDMA快车道的机会。”

“看看移动的GSM,再看看日新月异的iPhone、HTC等等3G手机,没有WCDMA,这些手机如同鸡肋般无法随时飞速!号码壁垒不在了,大家还能坚守着移动吗?”

“如果没有联通、电信这样的竞争者,移动怎么会给用户这么多优惠,多家竞争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客户,大家就偷着乐去吧!”

而对于运营商而言,这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据悉,为了留住客户资源,天津移动推出各种活动,例如只要发一条短信承诺在2011年12月31号前不转网,就可获赠20元到100元不等的话费。“这样的活动造成移动的短信平台几乎瘫痪”,一位对该活动跟踪报道的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天津联通也推出特别服务,申请号码携带业务的用户,可亲自或由代办人到联通指定营业厅办理,也可拨打10010客服热线,由服务人员上门为用户办理。

试行之后

20岁的天津高校学生小王决定将自己的中国移动号码转入联通,经过几次申请均告失败,联通客服告诉小王,她的号码还有集团业务和捆绑业务,无法办理转入,小王咨询移动的结果却是她并没有这些业务。“两边推来推去,最后受伤害的还是用户”,小王生气地说,最后她的转网业务也没有成功。

另一位移动用户商女士于2月6日办理转网业务,可是办理不成功,于是她致电10086,被告知48小时内回复原因。48小时后,在尚女士的催促下,客服告诉她号码没有问题,可以办理,于是她再次提交申请,却再次被拒,又被告知48小时候后回复原因……直到2月11日,她的转网业务仍然没有成功。

“办理一个小小的业务,真的这么麻烦吗?除了10086让我不断的等待外,对于携号转网,我还能怎么办呢?”激动之余商女士已经有些无奈。

另一位用户林先生在从联通向移动的转网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碍。第一次被告知号码有集团业务,不可转网;第二次被告知号码有未到期业务,接下来的几次均被告知身份信息有误。“第五次我到联通营业厅亲自拿着身份证对着屏幕进行核对,确认身份信息无误,然后到移动营业厅去办理申请,再次确认提交身份信息无误,结果还是接到移动的通知电话说身份信息不符,联通不予转网。我再次联系联通客服,依然是老一套台词,身份信息无误,给不出解释。”林先生感到很受伤。

这些用户的遭遇不是个例,用户也在艰难的转网中感受到了携号转网的实际操作远不如宣传的那般“美好”。

记者日前与天津联通公司某主管人员就此进行沟通,他表示,携号转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业务,理应得到更好的推广,但目前看来并未形成气候,目前这种运行状况令他对携号转网的前景也不看好。

这位主管默认,联通的确对用户设置了壁垒,但是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自保”,因为来自竞争对手的障碍更为名目繁多,远远高于工信部的六条不能转网的规定,“哪家改正哪家就先吃亏”,他坦言,“我们也不想这样,但也实实在在没办法,其实只有大家都不设置障碍,才是真正还用户以自由。”

记者随即采访了天津联通总经理王金森,他肯定了携号转网的意义,他认为携号转网的实现有利于国家通信事业发展,同时也为用户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更对国内的通信运营商的网络水平、管理质量、业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要统一标准、平等竞争、形成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就能够将这一工作推开推广,落到实处”,他表示。

坚冰待破

事实上,携号转网试点数月以来的实践证明,从垄断市场走向竞争市场实非易事。公众更为关心的,显然是在公权力作用之下,如何触动垄断的根基。

有专家指出,从3G业务推出伊始,监管部门平衡市场竞争的行政意图就非常明显。这样的调控意图仿佛符合了扶弱抑强的民意,但实际上未必与市场逻辑相符合,至今中国联通也并未借此而能够与中国移动匹敌。

近年来移动运营商降低漫游费和通讯资费水平,均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而并非市场和用户的胜利。

“他们应该明白,手机号是用户的,而不是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只能限定在运营商之间,谁能赢利关键还是要看能否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而运营商们无论如何血拼,都不能把用户裹挟进来。”一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员如此评论。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携号联通号码
工信部:已有1700万用户携号转网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说号码 知颜色
工信部:1700万用户已完成携号转网
一个号码,一个故事
猜出新号码
微信搭台“联通” 代表履职“移动”
5G:电信联通的生死攸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