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油画本土化探索的青年艺术家——崔多

2011-05-10 03:19于显达
小说林 2011年3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肌理本土化

于显达

崔多是一位知识面宽广,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思维活跃,具有探索精神的青年油画家。近年来,他的油画作品《大山水系列》组画,《犹太人在哈尔滨》组画,以及近来所作阔笔油画写生作品,引起油画界广泛关注和赞誉,使其在油画界崭露头角。

中国油画作品为舶来品,自传入中国起,中国油画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这个过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更多地关注当下人文状态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趋势,崔多的《大山水系列》组画的创作是属于这个层面的艺术探索。无疑这是一个相当难的课题,因为中西文化、中西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与艺术体系,各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因此,他在这组作品中自觉地也是艰难地转换了文化观照的视角。追求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艺术境界,尝试用西方的油画材料表达东方的文化内涵,力图在东西方两种文化差异中,在油画语言与水墨语言的差别中,在宣纸与画布的性能不同中寻找着契合点。为此,他认真学习儒、道、释哲学、美学思想,领会东方文化精神,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典作品,诸如范宽、李成、董其昌、龚贸等大师的作品,也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德·库宁、德尔奥、波洛克、巴尔蒂斯的作品中吸取可资借鉴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他也研究同时代人在油画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因此,这不仅仅是艺术思想、文化精神的转变,也是作品形象、图式、语言等视觉形式的转变。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他的这组画首先是油画,不能转换成用油画材料画的山水画。在这个基础上他在这套组画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境界上追求浑茫、混沌、模糊、神秘的意境;在形象上有着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大象无形的意象;在画面图式上借鉴中国传统山水样式加以简化并融入自己的创造,在色彩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淡、素、朴的审美趣味,把颜色定在简单的几种色调上,抛开光线,强调色彩明度的强弱对比,但是还保持色彩的冷暖关系,特别是大的色块之间的关系。画面的颜色也偶而出现一些光斑,以打破色彩的单调,出现了一些灵动的效果,在工具材料上,除了使用各种材质的笔之外,刮刀、刷子、抹布也是他经常使用的工具,颜料适当用些丙烯、墨汁、水彩甚至鞋油;有时也做些肌理,肌理的制作有时借鉴山水皴法的走向;在技法上对古典油画的坦培技术和中国画的泼彩与平染进行了研究并加以运用;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干湿并用,采用揉、擦、泼、罩、染等手法,注重笔触肌理、色面的厚薄、含与露,以此来传达意境,把画面控制在混沌、浑茫、模糊、神秘的视觉效果里面。崔多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很少画小稿,而是摸着石头过河,随机生发,追求画面自然天成的灵动性。

我在这有限的文字里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个过程,强调的是他的艺术探索既注意东方文化精神、艺术境的追求,又注意形式语言,油画技术层面的转换,注重把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实到画面视觉因素当中,把“道”与“技”结合起来。这使他的探索避免了停留在形式层面的浮浅和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空泛,保证了他油画本土化探索的成功。

我们的油画创作需用一批像崔多这样有思想、有学养、有能力,富于探索与创新精神的青年艺术家,中国油画艺术的本土化寄希望于他们身上。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肌理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多样解构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