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往事

2011-05-14 13:10唐丹妮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立方体方块复原

唐丹妮

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着一则关于魔方的传言。著名数学家约翰·康威的一个研究生在玩魔方时,不小心把胡子卷了进去,结果慢慢地整个人都被拽进了魔方。如果能把魔方还原到他被困住之前的状态,他就可以回来。于是康威让剑桥的所有电脑都开始运算,希望能找到匹配的状态。最终,仍无法算出,那个可怜的人被永远地困在了魔方里。

这个故事毋庸置疑是虚构的,却呈现出魔方的两个鲜明特点:变化多端、魔力非凡。当时德国的一则魔方广告语为:“别碰它,它不会放开你。”这个警告式的宣传语极具预言意味:任何人接触到魔方,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迷恋上它。的确,魔方自发明至今仅30年,却已成为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玩具。自魔方发明以来,至少有3.5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同时还有无数仿制品在世界各个角落迅速流传。如果把这些魔方一个挨一个地排在一起,足以从南极排到北极。

数学家的玩具

魔力起源于1974年的春天。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应用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厄尔诺·鲁比克正在给室内设计系上三维设计课。这堂课,学生需要了解大立方体可分成8个小立方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硬纸做出模型是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把大立方体的6个面刷上不同的颜色,以便观察8个小立方体和大立方体的关系。学生们鼓捣着各自手中的立方体,随机转动,让大立方体产生变化,这使得鲁比克突发奇想:这该是个多么有趣的玩具!

用了6周时间,鲁比克就设计出了玩具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如何让所有小立方体回到初始位置,即让大立方体每个面的颜色复原,成了鲁比克的唯一任务。一个月后,鲁比克全凭大脑的运转,找到了还原的方法(魔方公式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情了)。鲁比克把这个新玩具叫做“魔法方块”(MagicCube)。1977年12月31日,魔法方块拿到了匈牙利专利。1978年,在赫尔辛基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一种立方体玩具受到了数学家们的关注。世界顶级群论专家约翰·康威和几个有门路的知名数学家都带了一些魔方参会。这个充分体现了“空间转换”的神奇玩具,瞬间抓住了数学家们的好奇心。康威当时就可以在4分钟内还原魔法方块。数学家们的好奇心与热情被激发出来,几十个魔法方块很快被抢空,没有拿到的人们都在打听可以去哪里搞到。就连数学杂志都登载文章介绍过与魔方相关的数学概念。

数学家们的共鸣,为魔方的流行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至少人们发现,魔方还是可解的。

引发世界狂热

由于发现任何刚接触到魔方的人都会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地琢磨,人们担心魔方对人施了某种魔法——魔法会引发关于恶灵的不好联想。为了避免此类谣言的影响,在推广魔方之前,人们决定重新为魔方命名。

最终推出时,魔方被命名为“鲁比克方块”。此前,还没有任何玩具是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的。1981年,“鲁比克方块”被收录到《大英百科全书》,1982年被认可为官方叫法。

1980年5月,鲁比克方块开始在全球发售,零售价格为6-7英镑。没人能想到这个价格不菲的小玩具,在刚上市的短短几周内就风靡世界,在当年秋天就售出了超过2000万个。在1981年,出现了魔方“饥荒”,魔方在二手市场被卖到15英镑。尽管盗版魔方当时就开始大量涌现,但魔方仍然供不应求。到1981年底,共有1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据传,当年鲁比克就成为匈牙利首富。

在当时,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的人,一接触到魔方,就立刻痴迷,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开始时,故事还以无害的痴迷为主,例如闷在家中玩魔方,忘记上课、上班时间;在参观地、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跟着玩魔方者一起走动,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地;橄榄球赛场上缺席的球员被发现在更衣室里玩魔方;有人半夜偷偷溜进仇人的家里,把对方的魔方贴纸撕下来再乱贴一气,让他复原魔方的可能性为零。

魔方解法的相关期刊与书籍也在这时大热。20世纪80年代初,《魔方研究》《嗜魔瘾君子》等魔方专业刊物创刊,而以魔方为主题的书籍的数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13岁的英国男孩帕特里克·博塞特根据自己玩魔方的经验,写出了畅销书《你也能复原魔方》。该书被称为史上卖得最快的书,至少卖出了150万本。在这类书籍的影响和鼓励下,人们有了复原魔方的信心:邻居家的小男孩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逐渐,魔方瘾君子们的故事开始升级:高中学生因为在路上玩魔方时常撞到一起;丈夫痴迷魔方而冷落妻子,导致家庭不和甚至破裂;人们长时间转动魔方,致使拇指肌腱和手腕产生损伤,导致“魔方指”和“鲁比克腕”等病症,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

魔方如瘟疫般的流行方式,加上意志薄弱玩家的精神崩溃,都让魔方看起来像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一些地方开始视魔方为毒品,有的学校规定禁止学生玩魔方。人们开始恐惧于魔方对生活的影响。

1982年底,在“魔方瘟疫”统治世界两年后,“抵制魔方”的情绪滋生并蔓延,其速度绝不亚于魔方的流行。愤怒的妻子、气恼的老板、怨声载道的同事和发现自己永远不可能解开魔方的失败者们终于统一了战线,把魔方视为危险品。人们把从魔方中解脱出的行为称为“改邪归正”。

市场上开始出售不同颜色的贴纸,不会复原魔方的人们在魔方上贴上同一颜色的贴纸,假装魔方被复原了。失败者们的绝望和愤怒甚至引发了单色魔方——6个面都是同种颜色的魔方——的出现。更有甚者还发明了一种叫魔方击破器的木槌,用它可以把魔方敲碎。

嘲弄魔方的书籍开始取代歌颂魔方的书籍而迅速占领市场。魔方俱乐部也纷纷关闭,仅剩一个留存。到了1983年底,整个世界为魔方而癫狂的状态基本结束。尽管之后魔方又再度风行,但再也没有回到鲁比克方块推出的最初两年整个世界的那种痴迷状态。此后魔方不再是社会危险品,而被定位为一个永不过时的经典玩具。

新变体魔而不方

这样一种把数学的美丽带入现实生活的玩具,永远都不会因为乏味而丧失魅力。抛开任何公式,很少有人能靠自己单独解开魔方。大部分人拿到魔方后都会鼓捣好一阵子,然后开始求助于魔方公式。照着公式解开后,人们对魔方的热情才刚刚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解魔方上: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魔方的寓意很直接:它很小,却很棘手;你不知道方法就永远解不开。魔方的魅力,不在于它的方,而在于它的运转方式和它对于人类的影响。

在鲁比克方块被推出之后,更多的变体魔方和改装版本开始推出。世界各地的魔方爱好者都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千上万种不同材料、不同造型、不同结构的改装魔方在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来——球形、减棱、削角、正四面体、八边形、斜方十二面体、正十二面体(五魔)、十四面体、空心……它们不能被称为“方”,只剩“魔”。此外还有粽子魔方、奶酪块魔方、镜面魔方、超级X……其中许多初始状态就极为不寻常,打乱之后,就连制作者本人也得思考半天“到底该从哪里开始”。

1982年6月,在布达佩斯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魔方锦标赛。来自19个国家的选手参加了比赛,使用的是标准配色、被数学家们设计打乱的魔方,获胜者是美国人,解开三阶魔方用时22.95秒。直到20年后的2003年,多伦多才举办了第二届世界魔方锦标赛。目前的官方纪录中,年龄最小的纪录保持者为3岁4个月零2天大的中国小女孩谢恩希,最年长的纪录保持者也是中国人——88岁的李新贤。而还原魔方用时最长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美国人格雷厄姆·帕克,他从第一次接触魔方直到解开魔方,共花费了26年。

究竟为什么魔方具有如此魅力?也许,答案正如魔方发明者鲁比克所言:生活本身就是解谜。

(肖进摘自《报林》2011年第2期,刘 宏图)

猜你喜欢
立方体方块复原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谜题方块
纸板俄罗斯方块拼图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图形前线
折纸
有序数方块
k元n立方并行容错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