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商人的“游子”情结

2011-05-14 16:52刘炎迅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2期
关键词:河湾敬老游子

刘炎迅

当董配永再次看到这些老人时,有些激动,不禁想起早已过世的父母,让他忍不住上前搀扶一把。

如今已是侨居澳大利亚多年的生意人——华夏董氏兄弟集团的执行董事,来到父母生活过的两个村庄:刘庄村和小河湾村。

刘庄村和小河湾村是河北省唐山市境内两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在11月7日这一天,它们显得特别。澳大利亚华侨富商董配永将在这天正式启动敬老金发放项目,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慈善公益项目。

一早,村里的腰鼓队、舞狮队早早操练起来;中年妇女都身穿戏服、头戴花翎,用浓重的油彩画出别致的脸谱;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分排坐在操场上,他们身边堆放着成堆的油、米等农副产品,这些都是董配永在澳大利亚的农场生产出来的,“绝对绿色,让老人们身体健康”。

“董娃是咱们自家人”

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主角出场了。

这个主角个头不高,微胖,眼睛小而有神,下巴留着半寸长的山羊胡子,很多年前,他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他叫董配永,目前是华夏董氏兄弟集团的执行董事。在村民们看来,这是个“有钱人”。

但和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有钱人不同,“董娃是咱们自家人,他心肠可好”。很快,这些村民口耳相传的话得到了印证。

董配永站在临时搭建起来的铺满红地毯的舞台上,对着麦克风宣布,他将捐资两亿元人民币设立敬老基金,用于唐山市刘庄村和小河湾村的敬老事业,两村60岁以上老人今后每月可获得300元至2000元的敬老补助。

一同来参加这场仪式的,有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等人。

仪式结束后,董配永走到老人们身边,拉住他们的手,用家乡话与他们聊天。老人们大多行动不便,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董配永则俯身蹲在他们身旁。

董配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五兄弟小的时候,父母经常教育他们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没有来得及实现。”

为了实现父母的遗愿,也为了报答家乡,董配永将以父母的名字冠名,在小河湾村和刘庄村分别设立“天华敬老基金会”和“淑珍敬老基金会”,并且从2011年9月开始,这两村的老人每月都可以拿到由这两个基金会发放的敬老金:60至69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300元;70至79周岁,每人每月400元;80至89周岁,每人每月600元;90至94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1000元;95至99周岁,每人每月1600元;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2000元。

操场上,工作人员在派发用红包封好的敬老金。一位老人说,感觉像是过年呢。董孩儿真有孝心。四周,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彩旗随风招展。

为了让敬老金有序发放,董配永提议在村子里成立领导小组,由镇长等乡村干部牵头,实行民主监督。按月打卡发放,资金封闭运行。村敬老金发放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底上报本月敬老金发放审批表,经集团公司审批后,下月初把款打到信用社个人账户。发放清单一式四份,报集团公司审批备案一份,区民政局一份、领导小组存档一份,用于公示一份。

低调富商

董配永一开口依旧浓重的唐山口音,嗓门很大,他习惯吃自己种植的农副产品,用自己生产的生态牙膏,“牙膏还可以吃,补钙”。他笑言,市面上卖的商品都不相信,出去吃饭,也自己带酒带菜。

他生性好客,来了客便嚷着要杀猪宰羊。自己饲养的一头猪,有四五百斤。每次见到朋友,都会拿出自家挤的牛奶待客。

这个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男人,年近知天命,越发意识到生命可贵,“活着为啥,对自己好些,对老人好些。这才是根本。”他说。

他在印名片时,习惯将自己名字的“配”写成“佩”。他努力做一个让人佩服的人。

董氏兄弟五人从1992年开始创业,几年下来,公司越做越大,成为一家以煤炭为主业,集矿山开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投资、生态农业开发、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集团,如今总部设在北京,集团下属控股、参股的公司及办事处五十多个,员工人数20000余人。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遇难。那一天,13岁的董配永的外祖父、外祖母、两位表妹和一位堂哥等五位亲人罹难。

就像导演冯小刚的电影里说的那样,“23秒留下32年的影响”,董配永常常会梦到那些惨状:到处是尸体。震后的惨状令人绝望,不过困境中人们相互扶助的情形也让他终生难忘。

“在那次地震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他人的帮助是多么可贵。当你挪开一块砖,递上一杯水时,都给受灾的人带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董配永说。

因为这些经历,一路将生意做到澳洲,他始终将“感恩”放在心里。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向地震灾区捐了1000万现金;西南五省干旱,他向旱区捐赠了价值218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今年7月上旬,看到杭州吴菊萍挺身而出勇救坠楼女婴,他又给这位“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坠楼女婴送去20万元人民币和补品。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经常对人说:“如果遇到大灾大难,我无动于衷,既是我个人灵魂的耻辱,更是对父母善良品行的亵渎。”

尽管“很有钱”,董配永一家过着一日三餐家常饭、一年四季普通衣衫的平淡生活。

他本人从不购置名牌服饰,几乎整个夏天都穿一套粗布半袖短裤、一双军胶鞋、一把蒲扇、手边一个用罐头瓶子做的茶杯。这次回到幼年生活过的村庄也是如此,他觉得“衣锦还乡太俗气,毫无意义”。

侨爱工程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说,董配永此举,是近年国务侨办推动的“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下简称“侨爱工程”)中的一例。

“侨爱工程”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于2007年启动,专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关注和支持国内各项公益事业提供服务和搭建桥梁。“侨爱工程”至今已实施助村项目3000多个,受惠农民群众达1500多万人。

11月7日这天,因为董配永,刘庄村和小河湾村也成为侨爱工程中的一员。

对于自己的善举,董配永很淡定,他说:“如果我们骨子里不流淌道德的血液,那么充其量就是低级的脊椎动物。”

猜你喜欢
河湾敬老游子
清明雨
河湾春夕
项链
潮细胞
敬老爱老防跌倒
我就是小小考古迷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游子的行囊
我的最佳选择①
河湾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