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新航线

2011-05-16 05:30
太空探索 2011年8期
关键词:航宇通信卫星载人

美考虑在空间站上模拟载人火星飞行

近日,美航宇局空间站计划经理萨弗雷蒂尼表示,航宇局正考虑利用国际空间站来演练载人飞往火星。空间站可作为研究人体对长期微重力反应的试验场,而这将是需耗时数月的载人火星飞行的特征之一。他说,该局正在探讨在国际空间站上模拟飞往火星的可能性,为此航天员们在站上停留的时间将超过通常的6个月,并将经受飞往火星时将遇到的其它条件。例如,随着飞船离火星越来越近,船上机组与地面之间收发信息所需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地球和火星间的通信时延在3分钟~22分钟之间。为研究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美航宇局计划对效果可能好于通话的其它通信技术进行试验,包括即时消息技术。虽正着手准备在站上模拟载人飞往火星,但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很可能在两三年以后。(阳光)

空间碎片迫使航天员藏身俄飞船

3月24日,俄罗斯一颗报废卫星的一块残片迫使国际空间站上的6名航天员躲避到充当站上救生艇用的两艘俄联盟号载人飞船内,以便能在必要时迅速脱身。碎片最终从距站11千米处安全飞过。虽然撞到空间站的机率很小,但因发现较晚,已来不及规划实施大型机动,而一旦相撞后果严重,所以地面控制部门下令站上6人藏身到对接在站上的两艘联盟号飞船内。这是站上航天员12年来第三次因有空间碎片飞近而躲到飞船内。这块碎片是俄“宇宙”2251军事通信卫星的一块残片,据称尺寸较小。该卫星2009年同美国“铱”33卫星相撞,形成约2000块新碎片。(阳光)

“质子”号发射“国际通信卫星”22

3月26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M/和“风”M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国际通信卫星”22通信卫星。卫星被送入远地点约6.5万千米的超同步转移轨道,据称由此可节省燃料。“国际通信卫星”22由波音空间与情报系统公司建造,采用波音702MP中等功率新型卫星平台,是首颗被发射入轨的采用该平台的卫星,发射重量6199千克。它将接替东经72度轨位上的“国际通信卫星”709,利用其48路C波段和24路Ku波段36兆赫等效转发器向非洲、亚洲、欧洲和中东的媒体、政府和网络服务用户提供服务,预计将能工作18年。(江山)

“龙”飞船将发往国际空间站

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首艘商业飞船推迟到5月发射。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这种“龙”无人货运飞船此次将执行的是一项验证任务。发射原定在2月初进行,但因需用对飞船及其软件进行测试而推迟。飞船将由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火箭发射,如获成功,将成为首艘同国际空间站交会对接的私营飞船。此次试飞是美商业航天飞行业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将试验飞船为空间站运送货物的能力。飞船靠近空间站后,站上航天员将利用站上机械臂将其捕获,然后装到“和谐”节点舱面向地球的一侧。“龙”飞船首次试飞是2010年12月进行的。它当时绕地球飞行了两圈,然后溅落到太平洋上。太空探索公司若成功满足了相关要求,将可从美航宇局拿到总共3.96亿美元的经费支持。(江山)

俄发射预警卫星

3月30日,俄罗斯“质子”K/D M组级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宇宙”2479军事卫星,据信这是一颗用于探测导弹发射的“眼睛”型红外预警卫星。这是质子K型火箭最后一次发射,也是该型火箭1967年投入使用以来的第310次发射。质子号系列中的现代化升级型号质子M已承担起商业卫星和俄政府有效载荷发射工作。质子号系列自1965年以来已发射375次。(阳光)

俄公司从阿斯特里姆订购两颗卫星

近日,俄卫星运营商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RSCC)和欧洲阿斯特里姆公司宣布,作为涉及9颗卫星的扩展计划的一部分,俄卫通信公司已从阿斯特里姆卫星公司订购了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将用于替换2011年年中因发射失败而报废的“快讯”AM4。阿斯特里姆已同意在26个月内交付这颗卫星。俄卫通信公司称,因同报废的“快讯”AM4完全相同,该公司希望阿斯特里姆能加快进度,争取在2013年发射。“快讯”AM4于2011年8月因质子号火箭上面级故障而被送入一条无用轨道。3月25日,该卫星在太平洋上空有控再入大气层,以免对其它卫星构成威胁。

新订购的另一颗卫星为“快讯”AM7,将在2014年发射。同“快讯”AM4R一样,它将采用“欧星”3000平台,15年设计寿命末期有效载荷功率为16千瓦。(阳光)

“德尔它”4发射美侦察卫星

4月3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4M+(5,2)型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的一颗秘密军事卫星,代号NRO L-25。这是国家侦察办年内拟进行的4次发射中的首次,也是德尔它4M+(5,2)型火箭的首次发射。“德尔它”4M+(5,2)型火箭采用通用芯级,捆绑两枚固体助推器,有效载荷整流罩直径5米。尽管任务保密,但NRO L-25据信是国家侦察办在“未来成像体系”(F I A)计划下研制的新雷达成像卫星系列中的第二颗卫星,即“FIA-雷达”2。首颗这种卫星代号NRO L-4 1(U S A-215),是2010年9月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的,据信已投入使用。这些卫星用于接替1988年~2005年间发射的“长曲棍球”/“缟玛瑙”雷达侦察卫星。(阳光)

印将发射欧洲“斯波特”6遥感卫星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拿到了欧洲阿斯特里姆服务公司“斯波特”6商业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射合同。发射将在年底采用“极轨卫星运载器”进行。“斯波特”6重800千克,将工作在高694千米的近极地轨道上。此次发射还将携带其它几个有效载荷,但印空间研究组织未公布这些有效载荷的身份。

印空间研究组织称,由阿斯特里姆同其下属商业机构安得利公司签订的这份发射合同是双方2008年9月签署的一份长期合作协议的一部分。这份合作协议还涉及由英国前进通信公司运营的“高适应性卫星”1 Ka波段宽带卫星的建造。印方建造了这颗卫星的平台,而阿斯特里姆提供了星上的通信有效载荷。(江山)

美延长“开普勒”望远镜工作时间

美航宇局近日宣布,已发现2300多颗潜在系外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将至少再工作4年。“开普勒”项目的现有经费将在11月份用完。但美航宇局一个外部评审委员会建议把该望远镜的行星搜寻工作至少延长到2016财年。耗资6亿美元的“开普勒”望远镜发射于2009年3月,任务是寻找处于母恒星周围所谓宜居区内、大小与地球相仿的行星。这样的行星可能能够支持液态水,或许能支持生命存在。评审委员会还建议把“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的工作时间也延长到2016年。它还批准延长“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另7项天体物理学任务的工作时间。(阳光)

俄计划2030年前载人登月

俄联邦航天局已向政府提交《2030年前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确定俄未来航天活动的主要方向,提出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制定了整合火箭航天工业的分步计划。俄2030年前航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确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一的地位。为此,新战略提出三项优先任务:第一,发展和利用航天设备、技术及服务;第二,研制载人、运货和飞往行星的航天工具,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第三,建造载人火星探测飞船和新一代轨道站。新战略提出,俄将继续深化对月球、金星和木星的研究,计划在2020年前用月球车采集并带回月球土壤样本。俄还将同外国伙伴合作在火星上部署长期存在的研究站网络。2030年前,俄将“继续积极地对太阳系星球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载人登月。此外,俄航天局203 0年前要完成的任务还包括建成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安加拉”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大型载人飞船、研制能向近地轨道运送120吨~180吨有效载荷的超重型火箭、清理近地轨道空间垃圾、降低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威胁、提高航天工业产能、增加用于基础科研的航天发射次数和扩大俄在国际航天市场的份额等。(江山)

美在空间站上完成首项机器人卫星维护验证

在推迟数月后,3月6日美航宇局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机器人燃料补加任务”(RRM)开展了年内6项模拟卫星维护任务中的首项,完成了部分冷却阀拆卸工作。航宇局 2009年启动RRM项目。戈达德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建造了全套的卫星维护工具和一颗模拟卫星。模拟卫星上设有商业卫星上常见的阀门、线丝、隔热毡和密封件。由该中心建造的工具被装到站上由加拿大建造的机械臂上,模拟卫星维护由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一位操作手完成。从2009年到2011年随航天飞机发射上天,NASA在该项目上花费了2260万美元。项目的目的是研究机器人设备能否帮助延长原本按使用后报废来设计的卫星的寿命。本项验证的目标是切断两条保险丝。第一条保险丝的切割耗时约1.5小时,第二条用了约1小时。RRM项目年内还要再进行5项技术验证。下一项定于5月份进行,届时将尝试遥控拆卸模拟卫星上的一个阀门组件。关注度较高的一项验证拟在7月份进行,届时操作人员将验证由机器人控制的卫星燃料补加。年内最后一项验证定于12月份进行。(江山)

海射公司获得两份发射合同

3月12日,海射公司宣布获得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和国际通信卫星合同各一颗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它将利用“天顶”3SL海射型火箭在2012年第四季度从太平洋赤道海域发射“欧洲通信卫星”70B,并在2013年初发射“国际通信卫星”27。“欧洲通信卫星”70B由阿斯特里姆公司建造,采用“欧星”3000平台,发射质量超过5200千克,载有48路Ku波段转发器,将部署在东经70.5度轨位,用于数据与政府服务、宽带接入、GSM回程和专业视频交换。“国际通信卫星”27由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建造,采用702MP平台,发射质量6241千克,配备20路C波段和20路Ku波段转发器,将采用东经304.5度轨位,向美洲和欧洲用户提供媒体、网络和政府服务。星上还将为美国海军搭载一个有20路特高频转发器的有效载荷。它将成为天顶3SL火箭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江山)

欧俄联合探测火星

欧空局理事会同意继续为定于2016年发射的一项火星通信轨道器与大气气体分析仪任务提供经费。该探测器还将携带一个进入、下降与着陆舱,将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免费提供的质子号火箭发射。这项决定将使由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牵头的“外空火星”项目工业团队能继续按全面研制合同开展2016年任务的研制工作。美航宇局今年早些时候决定退出“外空火星”项目后,欧空局各成员国政府对各选项进行了审议。俄航天局的加入拯救了“外空火星”项目。美航宇局原先曾同意为2016年和2018年的发射提供宇宙神5火箭,并同欧空局分担2018年发射的漫游车的费用。(阳光)

印新财年将增加航天预算

印度将在4月1日开始的2012财年至2013财年在政府航天活动上开支671.5亿卢比(13亿美元),比2011财年至2012财年的实际开支高出约50%。印度空间研究组织2011财年至2012财年预算为660亿卢比,但由于各类项目启动速度慢于预期,实际开支只有443.2亿卢比。在航天预算中,有231亿卢比将拨给运载火箭计划,占总额的将近1/3。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国家卫星系统”(INSAT)计划,预算为122亿卢比。INSAT系统由一系列多用途静地轨道卫星构成,星上载有通信、广播、气象和搜救有效载荷。余下的预算包括:卫星技术120亿卢比,航天应用76亿卢比,发射保障、跟踪网络与靶场设施56亿卢比,空间科学47.2亿卢比,其它杂项19亿卢比。(阳光)

俄提议将国际空间站使用时间延至2028年

俄联邦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近日表示,该局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以此优化载人航天项目的资金使用。波波夫金说,俄航天局考虑将国际空间站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但站上一些设备必须通过检测。即使作出了延长使用期的决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此外,俄航天局还打算把国际空间站成员的工作期限从6个月延长到9个月甚至1年。这样一来,俄就可以减少发射载人和货运飞船的次数,减轻载人航天的经济负担。这是俄方首次提出2020年后继续使用空间站的设想。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建,主要由美、俄牵头,日本、加拿大和欧空局共同参与,原拟使用到2015年。此前,美、俄等参与方已同意把其使用寿命延长到2020年。(阳光)

ABS和墨星公司合买4颗波音全电推进卫星

百慕大和香港卫星运营商亚洲广播卫星公司(ABS)同墨西哥运营商墨星公司已联合采购4颗由波音建造的采用一种革命性设计的通信卫星,合同额约4亿美元。4颗卫星两颗归ABS,另两颗属于墨星公司。合同中还含有增购4颗卫星的选择权。4颗卫星将以约1.3亿美元的价格采用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在2014年和2015年发射。

ABS和墨星采购的4颗卫星不仅将采用电推进来开展位置保持,还将利用电推进来实现定点。这些全电推进卫星所用平台称为702SP,每颗发射重量约1800千克,但有效载荷携带量同通常要两倍于这一重量的传统卫星相当。每颗卫星将携带300千克~350千克电推力器用氙推进剂,功率可达8千瓦,转发器数量在40路以上。这一级别的传统通信卫星一般要携带约2000千克化学燃料。这将使卫星所有者能选用运载能力小很多的火箭,从而节省发射费用,也可为卫星配备更多的转发器来创收。全电推进卫星设计的缺点是,同常规化学推进不同,卫星从发射到转移轨道到在静地轨道上定点要花长达6个月时间。几家主要卫星运营商近几个月曾表示可能会在今后一两年内订购一颗全电推进卫星。目前,波音是唯一一家已能对外出售全电推进卫星产品的商业卫星制造商。阿斯特里姆卫星公司和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等卫星制造商也紧随其后,正在研制相关产品。(江山)

两公司探讨使用航天飞机发射台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正在请求美航宇局提供有关使用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基础设施的细节。该局已对太空探索公司的请求做了回应,并正在回应另一项数据/信息请求。太空探索公司感兴趣的是39A综合发射设施。航天飞机最后几年的飞行都是从这里发射的。这里还曾准备用作航宇局在已下马“星座”计划下研制的“战神”火箭的发射场。太空探索公司表示,39A发射台是该公司正在考虑的“猎鹰”9和“重型猎鹰”火箭的发射台选项之一,但取决于能否从美航宇局拿到更多的发射合同。该局还收到了其它潜在商业用户有关39A发射台的信息和数据请求。波音和洛马合资的联合发射联盟公司是美国唯一另一家因拥有大型火箭而需要使用航天飞机发射设施的发射服务商。该公司称,他们一直在同美国航宇局就使用原航天飞机基础设施进行磋商。(阳光)

全球航天业去年增长12.2%

美国航天基金会4月5日向媒体发布了其《2012年航天报告》。报告称,在其它行业一直不景气的情况下,全球航天经济总量2011年增长到了2897.7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12.2%。这一总量中包括全球商业收入和政府预算。报告称,商业部门的增长再次成为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航天基础设施与保障行业增长了近22%,而航天产品与服务收入也增加了将近9%。全球消费者对GPS设备与芯片和直播到户电视这两大航天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继续成为最大的增长推动力。各商业航天公司的股票2011年也有突出表现。尽管各国情况相差很大,但全球政府航天开支总体上增长了6%。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政府航天开支增长均超过了20%,而美国和日本等其它国家同往年相比变化很小。(阳光)

猜你喜欢
航宇通信卫星载人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刘航宇作品
我的小档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老天请睁眼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诞生记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龚航宇:旗袍设计的日常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