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2011-05-18 01:56汪林成
散装水泥 2011年1期
关键词:十一五本市专项资金

汪林成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散办按照“落实规划、试点示范、梯度推进、全面发展”的散装水泥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区“禁现”和创建省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以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等项工作。不懈怠扎实苦干,不畏难改革创新。为了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的发展,市散办努力转变方式,科学调整散装水泥产业结构,促进散装水泥产业链得到发展,使散装水泥市场规范运行得到提高,传统的水泥生产和使用向高效、生态、规模化的现代散装水泥模式发展。5年间,全市推广散装水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末,以新浦老城区、连云、海州区为基础,连云新区、徐圩新区、经济开发区为支点的城市框架已现雏形,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得到广泛的使用,使用率分别达到69.85%和98%以上。2010年末,全市散装水泥生产量达到243.67万吨,预拌混凝土生产量达到344.91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形成年产100万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超额完成散装水泥“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全市散装水泥发展指数不断提升,“十一五”末,散装水泥增长率居全省前列,散装水泥软环境服务水平稳步上升,吸引了日本三菱集团等国内外企业集团到本市投资兴办现代化散装水泥企业。促进了本市散装水泥产业链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散装水泥取得的成就

1.散装水泥总量大幅度提升,技术装备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十一五”末累计发展散装水泥858.29万吨、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017.11万立方米。比“十五”期间分别净增738.01万吨、905.44万立方米,增长率分别为613.58%、810.82%。

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43万吨,提高到350万吨,综合配套能力增幅644.19%。“十一五”末,全市可投入使用散装水泥流动罐122个、专用汽车42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20辆、混凝土泵车66辆,实现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装、卸、计量自动化。

2.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为858.29万吨,完成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为1017.11万立方米,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核算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283 235.70立方米,节约标煤66 946.62吨、电6179.69万度,减少粉尘排放422 278.68吨、二氧化硫排放1622.1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0 982.03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17亿元。

3.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规范化运行

“十一五”以来,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重点分析征收资金来源,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搭建服务平台,及时提供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征收法规宣传辅导,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运行。“十一五”末,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完成计划148.82%。

一是加强重点征收资金来源分析。加强水泥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建设、施工情况、县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以及专项资金应征增减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征管,切实掌握组织征报主动权。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征收联动分析。在做好内部征收,专项征收评估,会计等部门联合对影响专项资金征收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加强行政中心、城乡建设局及征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进行数据比对,做到以分析促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与征收比对;发票比对,及时掌握存在的异常,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加强专项资金精细化征管工作,及时与行政中心、建设局、征管办等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落实。利用大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应征收单位的发票情况与应交纳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有疑的重点关注,强化征入源头控管。

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在征管中的保障作用。搭建跟踪服务平台,实行征收管理、服务“双线跟踪”,为行政相对人(单位)及时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散装水泥征收法规宣传辅导。帮助行政相对人(单位)解决交纳时存在的问题,充分落实提高服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为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跟踪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构建农村发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散办把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站上。为了尽快形成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散装水泥配送体系,市散办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在农村乡镇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中积极宣传使用预拌混凝土,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网点。既有力地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优质廉价的散装水泥。此举极大地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预计至“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量可达到494万吨,比“十五”末增长888.71%。

⒌创建省级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

“十一五”期间,赣榆、东海两县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禁现”验收工作,灌云、灌南通过了县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十一五”期间,赣榆、东海、灌南、灌云县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推进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始终坚持以政策法规为先导。“十一五”末四县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3家,年产能力达到880万立方米,配套拥有混凝土搅拌车120辆、混凝土泵车26辆,充分满足了县城区建筑工程的需要。县城区“禁现”向农村乡镇延伸和发展。

如今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为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全县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⒍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有力促进本市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进入法制轨道,并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出台了《连云港市预拌砂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而且形成了政府多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007年以来,市散办统一着装,执证上岗,亮证执法,这标志着本市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5年来,市散办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多家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处罚近50 000元,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⒎宣传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市散办通过《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连云港日报》《连云港建设》、市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全市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召开市级散装水泥工作会议5次,专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会议36次,开展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活动10次,制作宣传图版和宣传广告380幅。5年来,有关散装水泥稿件被全国有关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用达580篇。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散办管理与服务并重,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中,连云港市散办充当重要角色。按照国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要求,市散办通过引导有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转型等办法,努力在全市范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设备。灌云县水泥厂、赣榆县欢墩水泥厂、赣榆县班庄水泥厂等都是一批老企业,均在“十一五”期末前实现了关停。赣榆县欢墩水泥厂就地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年产100万吨熟料粉磨站,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灌云县水泥厂异地改造正在征地筹建中,赣榆县班庄水泥厂异地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征地120亩,形成水泥年产100万吨生产能力,该厂2009年投入运行,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本市对重点企业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用于企业技改,先后对水泥生产企业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0万元,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中,连云港市的水泥行业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个别水泥生产企业受到重创,但中联、三菱、鲁碧、金大地、马陵山、东旺水泥企业的入驻为全市的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班庄、繁富等水泥企业转型和异地改造使散装水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品质水泥,从而成为本市散装水泥生产、储存、销售主要基地。

⒐吸引资金10亿元,促散装水泥发展

“十一五”以来,连云港市散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针对本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仍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现状,市散办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节能、环保的新行业中来。使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由“十五”末年产能力不足10万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33家,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行业共拥有搅拌车320辆、泵车66台,年产能力达21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形成年产能力100万吨。

二、展望“十二五”加快散装水泥发展

⒈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由2010年的240万吨提高到380万吨,增幅达到58.33%;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10年的350万立方米提高到500万立方米,增幅达到42.86%;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15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70%以上。

⒉强化节能减排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计划到“十二五”末,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争取节约标煤97 500吨,减少水泥粉尘437 500吨,利用固体废弃物120万吨,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87亿元。

⒊城区全面“禁现”并向县城区延伸

计划到“十二五”末,市城区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水平情况,2011年6月1日,在市城区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2012年,相继实现县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并将“禁现”工作向县城区和乡镇延伸。市、县城区“发散、禁现”率均在80%以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市34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年生产量将达到5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年生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为了加快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逐步将此项工作延伸到乡镇禁止现场搅拌。

⒋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本市继续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和惠农工程加以落实,大力推广农民建房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范围相对较大的乡镇、村进行布点,规划农村“发散”网络;提升农村建筑文明施工水平,逐步实行农村重点乡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对偏远和没有搅拌站的乡村地区,以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的生产方式,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加快开发研制适用于农村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散装水泥等方面技术装备。并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网点,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镇、乡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⒌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散装水泥市场规范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本市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完善有利于本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督促各县积极出台禁止在县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需求、鼓励竞争、有利环保”的原则,确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布局结构,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形成行业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健康、注重环保的新机制。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确保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

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散装水泥含金量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本市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重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含金量的水平。同时,要鼓励支持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促进发挥水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实行在行业内转产,延伸产业链,降低水泥砂石的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风险,实现两大产品的双赢。

⒏建立行业现代物流方式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健全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入,提高现代物流装备信息化水平,探索行业物流发展模式,建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⒐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继续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增加对资源节约、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提高建设工程质量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和认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更好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十一五本市专项资金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