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出走

2011-05-30 10:48蒋勋
读者 2011年20期
关键词:反省火车站意大利

蒋勋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创作力也难以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里面是两件衬衫。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里一群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早上5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

不要问该准备什么,

先问你爱什么

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14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用一个学期存的钱到意大利旅行。钱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觉得我在欧洲很久,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今天小孩的经济实力、语言能力,绝对比当年拿着商品样本在欧洲闯的台湾商人好,但是他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

其实壮游有一部分,

是先走出去再说

我常常跟朋友说,《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么厉害,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是唐僧取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僧有动机,虽然没有取经的能力。但是动机比能力重要。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只要有动机,都很棒。最怕的是无所爱。如果年轻人想要走出去,我会问他:“你爱什么?”如果喜欢摇滚,要去玩重金属,想要跟乐团,我都觉得很好。此外,“壮游”的“壮”字,不只是炫耀。这个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比较之下,才了解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就像写《裨海纪游》(清朝康熙年间记录台湾山川风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来拖牛车,下雨他们就淋雨。他就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屋檐下躲雨?”翻译官告诉他:“他们其实跟动物差不多,他们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叹了一口气说:“亦人也。”所有好的旅游书,都会有这个观点。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那里的气候。他不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今日的柬埔寨),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不主观,在旅游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游。

不只向外观察,

还要向内反省

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现在信息真的很发达,在出发以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到现场之后,尽量检讨自己的主观。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的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体验。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都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还要向内的反省。

在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手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了。

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行道树上小鸟的叽喳?

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方宇摘自左岸读书网)

猜你喜欢
反省火车站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壹月记事簿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