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1-06-08 06:21尚慧丽
对外经贸 2011年12期
关键词:鲁尔区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尚慧丽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并推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及结构优化。

一、国外的实践研究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体现着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占世界最大份额的经济总量居各国之首,美国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与其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密切相关。

表1 二战后美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变化 单位:%

从表1可知,美国的产业结构自二战以来就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格局,可见其产业结构是高度化的。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社会化和高技术化实现程度高,发展速度较快,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一般工业国家,从而释放劳动力的速度和数量也高于一般工业国。表1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第一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所占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这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第二产业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趋势:产值比重下降,就业比重趋于稳定和稍有下降。伴随着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并快速增长,从1950年的54.5%上升到2005年的78.7%,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经济服务化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是美国产业结构目前最突出的特征。

美国现阶段“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阶段特点的最优产业结构。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效仿的实例。

美国的第三产业不仅整体发展速度快,内部结构也相对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美国的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活动,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美国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研究并取得成功的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陷入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严重不足的困境,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要归功于日本充分发挥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日本的民间产业部门增长放缓,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面临挑战和竞争压力,服务业的地位明显上升,经济转型的趋势加快。

2000年以来,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说,这一时期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作为重要服务产业,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带动整个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占GDP近70%的水平;二是受益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但成长潜力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今后有可能失去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三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作为制造业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也是这一时期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对制造业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目前仍然以巨大产业规模为背景,高居支柱产业地位的批发零售商业、食品等传统行业,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这些产业正在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产业成长性表现不佳。

(三)德国的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不仅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之前,鲁尔区是德国的经济中心,5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的变化鲁尔区逐渐走向衰退。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到20世纪90年代,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工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型经济区,目前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结构转型前的鲁尔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其显著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并同时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主导产业主要是采掘业和钢铁工业,这两项工业的技术需求低,基本上都是大机器以及手工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革新缓慢,主要特点是产品技术含量低、性能差,但是产品生产成本却很高。转型之前的德国鲁尔区的采掘业和钢铁工业主要以大型传统工业企业为主,这种企业结构导致了生产的高度集中化。传统工业企业的市场依赖性强,工业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使得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乏力。这个时期鲁尔区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重型化工业结构,而且以传统工业部门生产为主,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占绝对比重,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产业结构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初级性和低层次特点。

1968年,鲁尔区迈出结构转变第一步,从旧厂区改造入手,更新和发展基础设施,为新产业兴起创造良好条件。2000年至今,以发展产业集群和服务业为主要内容进行转型。目前鲁尔工业区已经从以煤炭及钢铁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新经济区。经过经济结构的转型,鲁尔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特征。除已关闭的煤矿、铁矿等资源型产业外,现在保留的和新发展的产业,如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汽车、钢铁、交通、能源、发电等行业的生产与制造,都广泛地依托产业集群的作用,积极发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美国、日本、德国的鲁尔区的发展都得益于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新领域的战略,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美国的服务业,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为主体,依靠通讯产业、旅游业、外贸流通业支撑,而且美国的第三产业渗透了其他领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GDP的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来推动的,可见美国的服务业在其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就业的贡献也是服务业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证明。就业是世界性问题,各国都面临着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日本制定了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成为有效缓解就业需求下降矛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随着资源的枯竭,就业问题就成为老工业区改造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德国鲁尔区政府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同时,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企业创办者提供创业培训、低息贷款、技术指导、市场咨询和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支持。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以上的实例说明经济越发达、产业结构越优化的地区服务业也就越发达。德国鲁尔区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

[1]姚旭航.吉林省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41-42.

[2]赵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2007(9):42-45.

[3]尚慧丽.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1):89-92.

猜你喜欢
鲁尔区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GIS辅助“区域发展”教学的探索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