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溶栓效果的影响

2011-06-08 01:46李阳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同组溶栓缺血性

李阳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溶栓效果的影响

李阳

(睢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221200)

目的 观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21 d、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21 d、3个月、6个月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均<0.05)。两组治疗后21 d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有溶栓效果。

针刺疗法;脑梗死;中风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疾病之一。本病不但致残率及致死率高,其预后也较差。脑梗死的病因是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栓子后栓塞脑动脉导致,因此早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静脉内溶栓治疗是目前被证实为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3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60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4个月,平均10个月;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0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平均8个月;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5,高脂血症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生的脑梗死,发病在6 h以内;②行头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DWI(头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提示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病灶尚未出现,且存在缺血半暗带;③年龄<60岁;④肢体瘫痪,肢体肌力<3级;⑤神智清楚或轻度嗜睡,无严重意识障碍;⑥血压<180/110 mmHg;⑦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溶栓治疗前临床症状已明显改善;②短暂性脑缺血(TIA);③全身活动性出血,血小板计数<60×109/L;④近6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及颅内、脊柱等外科手术者;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及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⑦妊娠;⑧正在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尿激酶80万U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60 min内滴完。两组24 h内治疗可加用阿司匹林及抗凝药,采用脱水降颅压、脑神经保护及改善脑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在溶栓治疗后24 h禁止服用阿司匹林及应用抗凝药。治疗组于24 h后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以醒脑开窍法为主,取水沟、百会、极泉;辅以阳明经取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等穴。面瘫加地仓、颊车;语言蹇涩加廉泉。两组均治疗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24 h、21 d、3个月、6个月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1 d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②定期复查头部CT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有无颅内出血发生,治疗前后CT值的变化。③及时测定凝血功能、血尿常规、血脂、血糖、电解质和肾功能等指标变化(血小板低于8×109/L,纤维蛋白原低于2.94mmoL/L时,则停止上述溶栓后的抗凝治疗)。④于治疗后3个月按照美国LAWTONCE和BRODY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评定预后。Ⅰ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为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Ⅲ级为家庭生活需人帮助,可扶杖行走;Ⅳ级为卧床不起但意识存在;Ⅴ级为植物生存状态。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数值±标准差表示,数据的统计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rism3.0软件)。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入院后24 h死亡3例,死亡率为10.0%。对照组入院后24 h死亡5例,死亡率为16.7%。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24 h、21 d、3个月、6个月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0.05),提示治疗组改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1 d GC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但治疗组治疗后21 d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1 d GC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

3.3.3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ADL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ADLⅠ级16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0例。对照组ADL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2例,Ⅴ级2例。经检验,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4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主要的病理学基础,其机制是引起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继发血栓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斑块或血栓脱落而导致急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首次脑梗死后1年发病率约为22.1%,每年病死率约为8.5%,而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它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这一点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经颅多普勒监测中得到强有力的证实[1]。超早期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准方法。目前临床常用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等。尿激酶溶栓能力较链激酶强,且不具有抗原性,较少引起出血副反应,临床广泛使用[2]。

中医学认为,中风之发生总不外乎在本为阴阳偏盛、气血逆乱;在标为风火交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形成了本虚标实的证候。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痰、瘀为其发病基础,而现代研究认为,中医学中“痰”、“瘀”与胆固醇等脂质异常代谢有密切关系[3-5]。本文结果表明,针刺具有明显地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脂质纤维斑块的吸收消退,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机理是,针刺通过“补虚泻实”激发机体调节功能,而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使病理改变趋向正常生理水平,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痰泄浊、溶栓的目的。

[1] 姜春莉,王月,信宏,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在rt-PA静脉溶栓监测中的应用[J].中风与神经杂志,2009,26(4):472-473.

[2] 王全胜.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J].医学创新研究,2007,4 (14):20-21.

[3] 晏勇,桂勇,王学峰,等.脑梗塞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胆固醇和其他脂质变化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6 (1):6-8,18.

[4] 朱政.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62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6-7.

[5] 陈有国,龙海鹏.穴位皮内注射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7-8.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the Thrombolytic Effect after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

’,2212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rombolysis after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0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medication alone. The pre- and post-treatment scores were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at 24 hrs, 21 days, and 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NI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at 24 hrs, 21 days, and 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0.05). The post-treatment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0.0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between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21 days after in both groups (<0.0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0.05).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 thrombolytic effect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upuncture;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stroke

1005-0957(2011)09-0591-03

2011-02-25

A

R246.6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591

李阳(1972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同组溶栓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新知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