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1-06-08 04:03李莉姚岚指导韩励兵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肩手上肢中风

李莉,姚岚,指导 韩励兵



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莉,姚岚,指导 韩励兵

(昆明市中医院针灸科,云南 650011)

观察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平衡针;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运动疗法;中风后遗症;电针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指中风后出现的患侧肩痛、运动受限、患侧手痛、手浮肿等症状,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影响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如不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肩、手、指的挛缩畸形。笔者应用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60 d;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75 d;脑梗死35例,脑出血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年)制订的标准。脑卒中患者瘫痪侧肩、肘、手部疼痛,皮肤潮湿、发凉、发紫,伴有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屈曲挛缩,局部无外伤、感染等。经其他相关检查排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以及各种肌病、关节病、肿瘤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平衡针治疗

取肩痛穴(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1/3处,相当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1]。采用交叉取穴,常规消毒后,患者取坐位,采用长40 mm毫针快速进针,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感觉到远距离产生触电式针感,即可以出针,并嘱患者活动肩部。

2.1.2 运动疗法

甩手,即患者站立,两脚同肩宽,患臂前后轻轻摆动,逐渐增加摆动幅度,每次20~50下;旋肩,即两脚同肩宽,上身向前弯,使垂下的患臂做顺时针随后逆时针的旋肩运动,旋转范围由小到大,每次20~50下;耸肩,即肘关节曲成90°,两肩耸动,由弱到强,每次20~50下。

2.2 对照组

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手三里、外关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0 mm×40 mm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配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选取疏密波,留针30 min。

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Fulg-Meyer(FMA)评分法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定,上肢运动最高分为66分[2]。

治愈 肩手无疼痛、水肿,无肌张力增高,上肢运动积分达60分以上。

显效 肩手疼痛明显减轻,水肿大部分消褪,被动运动时略有痛感,肌张力略有增高,上肢运动积分达50分以上。

有效 肩手疼痛减轻,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被动运动时疼痛明显,肌张力增高,上肢运动积分达40分以上。

无效 治疗后,肩手综合征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2.2 两组患者疗程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疗程(治疗次数)比较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2 两组患者疗程比较 (n)

4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2.5%~70.0%[3]。有学者发现,肩手综合征可能是由于上肢循环泵的衰竭或损伤所致,时间长久,由于关节运动受限,静脉回流受阻,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导致肩手综合征的形成。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气不行则水行亦阻,故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平衡针灸学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来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4,5]。《素问·太阴阳明论》:“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而平衡针亦则取其《灵枢·终始》之“病在上者,下取之”之意,通过人体内经脉的自我调节作用达到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6-8]。选用肩痛穴均要求强刺激,以出现神经传导为目的,从而改善患肢的微循环及抑制交感神经功能。

配合患肢的运动锻炼,保持肩胛骨前伸可以抑制上肢屈肌痉挛,无痛性主动与被动活动可使肌肉收缩与舒张,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水肿以及关节黏连和肌肉废用性萎缩,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9-10]。

综上所述,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则能明显减轻患肢水肿、疼痛,防止肌肉的僵硬、挛缩,提高上肢的运动积分,促进上肢功能的早日康复。

[1] 蒋戈利,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学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1):47-48.

[2] 杜建.实用中医康复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3- 206.

[3] 陈立典.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J].中华理疗杂志,1997, 20(1):33-35.

[4] 王文远.平衡针灸学最新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18-21.

[5] CHAI Xiao-shu, WU Wan-yin, DENG Hong,. Treatment of 24 Cases of Chest Pain Following Lung Cancer by Balancing Acupuncture Therapy[J].JAcupunct Tuina Sci,2008,6(6):363-365.

[6] 聂文彬,赵宏.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17-219.

[7] 程小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针刺康复治疗[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6):24.

[8] 朱芬,陈尚杰,查思想,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2-273.

[9] 孙远征,马彤艳.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19.

[10] 佟媛媛,李景轩,石学敏(指导).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肩手综合征1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54-255.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alancing Acupuncture plus Kinesiotherapy for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

,650011,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alancing acupuncture plus kinesiotherapy in tre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Eight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40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balancing acupuncture and kinesiotherapy, and the control receive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 treatment schedul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7.5% in the control,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0.05). The difference in treatment cour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significant (<0.01).Combined balancing acupuncture and kinesiotherapy is effective for tre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cupuncture therapy; Balancing acupuncture; Shoulder-hand syndrome; Kinesio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07

1005-0957(2011)09-0607-02

李莉(1977 - ),女,主治医师

2011-02-27

猜你喜欢
肩手上肢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