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11-06-20 02:20邓夏生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4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两岸关系大陆

邓夏生

【热点背景】

2011年1月29日至30日,2011年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贾庆林高度评价各地各部门和对台工作系统全体同志过去一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贾庆林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握大局,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设身处地考虑台湾同胞的需求,注重两岸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努力使两岸关系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台湾基层民众,为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考点链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3)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4)清朝时,郑成功率军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6)中、美、英分别于1943年、1945年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7)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8)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原则。(9)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国在与中国的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列强侵略台湾。

(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其实行殖民统治。(2)鸦片战争中英军侵犯台湾。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将淡水、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3)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4)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5)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6)1895年,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中国人民的抗争。

(1)1662年,郑成功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2)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3)1884年,刘铭传率军击退法军的进犯。(4)1895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和台湾人民一起抗击日军。(5)1945年,日本在抗日战争中战败,台湾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收回。

4.台湾问题形成与解决。

形成: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写照。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退往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期分离的局面。

解决:①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尽快直接实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②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③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④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⑥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颁布施行。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和对话,促进“三通”,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而提出来的,《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了法律依据。如果台湾问题能够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解决,台湾地区会享有比香港、澳门更特殊的自治权,如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5.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从统一的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支持“台独”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了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一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下列史实中与诗中内容相符合的是 ()

A.平定三藩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多伦会盟

2.19世纪70年代,台湾危机加深,清朝刘铭传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以根据。”此后,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台湾危机”指中法战争

B.各国主要指美国、日本

C.清政府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

D.清政府意识到列强图谋侵略台湾

3.《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报》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台湾问题是美国实现远东太平洋霸权的核心内容

B.美国政府一直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C.美國历届政府对台政策都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4.2005年,胡锦涛主席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历史性的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两党今后的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 ()

胡锦涛主席与国民党主席连战握手 胡锦涛主席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握手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B.不允许外来势力干涉

C.坚持两党的平等谈判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这表明蒋经国 ()

①希望中国同胞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谈判是平等的

B.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7.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九二共识”的达成

8.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增派军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支援前线。当时台湾海军未加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这说明台湾当局 ()

A.拥护“一国两制” B.希望与中共结成军事同盟

C.认同“一个中国” D.期望立即实现国家统一

9.下面是1993年“汪辜会谈”的历史图片。下列对这次会谈相关史实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渠道

B.会谈以“九二共识”为前提

C.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由此被打破

D.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局面逐渐形成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是在驻军问题上,国家在对台方针中指出台湾可以有别于港、澳的原因是 ()

A.为尽快实现两岸统一,中国可以不在台湾驻军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军队也是中国的军队

C.美国实力远远超越英、葡

D.台湾军队有能力保护台湾安全

11.2011年2月7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邀集当局各部会负责人举行新春茶话会,表示各负责人今后在谈到两岸关系或政策时,应称“对岸”或者“大陆”,不应称为“中国”。这充分说明马英九 ()

A.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 B.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C.加强民族团结以维护国家统一D.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二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三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場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的运用成功地解决了什么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3)你是怎样理解材料四中温总理的一席话的?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自此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D 5.B 6.D 7.D 8.C 9.C10.B11.A

二、12.(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使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得以成功解决。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否承认一个中国)。(2)两岸间的民族认同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上可以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只要贴近材料言之有理皆可)(3)材料四表达了温总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举行会谈,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2008年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通”。[Z]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两岸关系大陆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海峡两岸
冰之大陆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