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质共享的无线Ad hoc网络拥塞避免策略*

2011-06-25 06:32马琳张军刘凯
关键词:重传信道分组

马琳 张军 刘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无线Ad hoc网络是一种无固定基础设施、网络拓扑动态变化、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由于其灵活的组网方式,已在无人机网络、灾难救援、传感器网络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应用业务的不断增多,网络拥塞时常发生;为了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保持网络持续端到端的高吞吐量,需要研究拥塞控制算法,进行有效的拥塞控制.文献[1-4]中指出传输控制协议(TCP)在无线Ad hoc网络中表现出了严重的性能下降现象,这是因为TCP协议本是为有线网络设计的,在有线网络里丢包被认为是网络拥塞发生的标志.不过,在无线Ad hoc网络中,丢包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5-6],如信道错误、竞争共享信道冲突、路由失败等.文献[2]中指出,由于信号干扰造成的无线链路丢包往往发生在队列溢出之前,这种非拥塞丢包引起TCP拥塞控制机制做出错误的响应,过度降低源端的发送速率,使得TCP协议在无线Ad hoc网络中的性能严重下降.

因此,准确判断节点的拥塞状态成为无线Ad hoc网络拥塞控制算法的关键.为此,研究者开始研究媒质接入控制(MAC)层的拥塞控制算法[7-8],以MAC层的各种信息作为新的拥塞度量,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网络的拥塞状况.典型的算法有LRED[2]、TCPMDA[9]、ARCD[10]等.LRED 利用节点在 MAC 层的重传次数作为网络拥塞的指示,该拥塞度量获取简单,几乎不增加节点额外的开销,但它没有考虑到没有重传并不意味着没有拥塞,某些“饿死”节点的分组重传次数几乎为零,因此不能帮助此类节点从拥塞状态中恢复过来.TCP-MDA用重传分组数和总传输分组数的比值来度量测量节点的拥塞程度,比LRED简单地将重传次数作为拥塞度量的准确性高,但在 IEEE 802.11 DCF[11]协议中,每个重传分组都会经历一段相对长的尝试获取信道的时间,因此TCP-MDA不能及时对网络拥塞做出判断.文献[12]中通过在MAC层实时检测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情况,结合MAC队列的瞬态长度来估计节点的可用带宽,依此判断节点的拥塞状态.该算法虽能较好地判断出当前节点是否拥塞,但没有考虑到节点的公平性问题.ARCD用MAC层队列长度作为节点拥塞度量,并将整条链路上的拥塞信息反馈给源节点,以便源节点更合理地调整分组发送速率,但MAC层队列长度已经被证实增长缓慢,难以合理表征节点的拥塞程度[2].文献[13]中利用 TCP拥塞窗口和MAC延时分别估算传输层和MAC层的传输速率,根据两者的比值调整TCP拥塞窗口的大小,达到控制源端发送速率的目的,但拥塞窗口和MAC层延时的抖动都较大,影响了算法的准确性.上述算法均没有考虑节点间拥塞信息的交互,这就降低了节点判断MAC层拥塞的准确性,限制了算法的性能.

为此,本研究首先分析MAC层拥塞和节点冲突问题,探讨引起拥塞和冲突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节点间不公平性问题.然后从MAC层拥塞控制角度出发,为无线Ad hoc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媒质共享的公平拥塞控制(MCFCC)算法.基于 IEEE 802.11 DCF的退避机制,提出一种新的MAC层拥塞度量——退避率(pb)来描述节点自身的拥塞程度,传输节点通过请求发送(RTS)、清除请求(CTS)捎带的方式将自身的拥塞信息(简称CI)反馈给邻居节点,收到拥塞信息之后节点还要结合自身拥塞程度计算分组丢弃概率,并依此控制源端的发送速率,从总体上缓解网络的拥塞,改善节点间的公平性.

1 问题描述

IEEE 802.11 DCF协议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无线Ad hoc网络中,因此,本部分主要讨论MAC层采用IEEE 802.11 DCF协议时存在的共享媒质冲突和拥塞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TCP吞吐量下降和节点间的不公平性,最后介绍 IEEE 802.11 DCF的退避算法.

1.1 共享媒质冲突引起的拥塞问题

TCP协议本身倾向于最大化网络吞吐量[14],这常常会导致节点的分组发送速率大于网络容量.根据TCP协议,节点每次成功发送分组后都会加大拥塞窗口,直到判断出丢包的发生.在此期间,源节点逐渐加大的拥塞窗口使得其发送速率超出了网络的容量,源端发出的分组逐渐积累到传输路径中的各个节点的队列里.当传输路径上的节点都有分组需要被转发时,流间竞争和流内竞争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导致网络性能严重下降[15-16].这是因为邻居节点为了转发分组需要持续竞争信道,导致传输发生冲突、延迟增大、拥塞加剧,直到TCP发现丢包而减小分组发送速率、消除拥塞.消除拥塞之后,TCP又会加大拥塞窗口,这样的循环会一直继续下去,造成网络难以保持良好、稳定的工作状态.

1.2 信道竞争和TCP拥塞控制中的不公平性问题

在无线网络中,竞争信道导致的分组传输冲突和TCP拥塞控制机制是引起节点间不公平性[17-18]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传输流经过的区域不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就不一致,分到的网络带宽也就不同.节点在传输分组的过程中需要和相邻节点竞争共享信道,传输业务流经过区域内的节点越多,与之竞争信道的节点就越多,那么其分到的带宽就会越小,拥塞就会加剧、丢包延迟就会加大.

其次,传输业务流的长短对公平性也有影响.路径长的业务流需要消耗更大的带宽,遭遇的共享信道竞争也越大,会有更多的分组丢失,而路径短的业务流正好相反,并且在TCP拥塞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丢包使得路径长的流进一步减小拥塞窗口,只能获得更小的带宽.

最后,TCP拥塞控制和无线媒质冲突还会导致节点“饿死”现象,被“饿死”的节点吞吐量几乎为零.如图1所示,假设存在两个不同的业务流A→B和D→E,图中相邻节点间的距离是200 m,每个节点的传输距离是250m,节点的载波侦听范围和干扰范围是550m.

图1 链式拓扑结构Fig.1 Structure of chain topology

当节点D正在向节点E发送分组时,如果此时节点A要发送分组到节点B,由于B在D的干扰范围之内,故B不能正确接收到A发送的分组.根据IEEE 802.11 DCF协议,节点A的竞争窗口加倍,进入退避过程后重传RTS分组,直至超过重传次数后丢弃相关数据分组.源端确认数据分组丢弃后把TCP拥塞窗口减半,重传该数据分组,使得吞吐量大幅下降.而节点D由于成功发送分组,竞争窗口被重置为最小值,TCP的拥塞窗口加倍,发送速率加大.如果节点D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较大,那么它会一直占用媒质,而节点A由于不能接入信道,竞争窗口逐渐增大到最大值,TCP拥塞窗口减小,直至被“饿死”.

1.3 IEEE 802.11 DCF 中的退避算法

IEEE 802.11 DCF使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控制节点的信道访问接入,根据当前信道的活动状态,调整节点竞争窗口的大小,进而控制节点的访问权限.802.11 DCF使用载波监听(CS)机制判断所共享的信道媒质是否空闲.

当节点首次发送数据时,必须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若信道持续空闲时间等于DCF分布式帧间隔时间(DIFS),则允许节点执行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后发送数据.若节点侦听到信道忙,则等到信道空闲后执行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发送数据,即在[0,CW-1]间随机选择一个数作为当前节点的退避时隙数(这里CW为节点竞争窗口的大小),当侦听到相应数目的退避时隙空闲后发起发送.之后,节点每次发送数据前仍要侦听信道,若信道空闲的时间间隔等于DIFS和当前退避计时器时长之和,则节点开始发送RTS分组.若信道忙或者发送节点没有成功接收到CTS分组,则发送节点需要进入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若发送节点成功收到CTS分组,则开始发送数据分组.DCF使用确认(ACK)分组通知发送节点该数据分组已经被下一跳节点成功接收,如果发送节点在ACK超时发生之前未成功收到ACK分组,则认为冲突发生,并再次进入退避过程,直到达到最大重传限制(802.11允许RTS消息最多重传7次,允许数据分组最多重传4次).此外,当数据传输成功后,发送节点也要进入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通过对退避算法的分析可知,节点每次发送分组失败都要进入退避过程.网络拥塞越严重,节点发送失败的次数越多,执行退避过程的次数也越多.所以节点进入退避过程的次数能够反映网络拥塞的程度.

2 MCFCC算法

如何准确判断网络状态是拥塞控制的难点.本研究提出的MCFCC算法以MAC层媒质竞争失败的次数作为网络拥塞状况的度量,同时利用RTS、CTS分组将此拥塞信息发送到邻节点,各节点据此估计网络的拥塞程度,选择相应的分组丢弃概率,从而降低源端的发送速率.如此便能有效判断并缓解网络的拥塞,同时,拥塞信息的共享又保证了各业务流间传输的公平性.

2.1 拥塞度量

由于无线信道的广播共享性,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节点使用信道,因此在无线Ad hoc网络中,节点总是要与其相邻节点竞争共享信道媒质,冲突和丢包的现象会频繁发生.在802.11 DCF协议中,节点每次尝试获取信道失败后都要进入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所以网络拥塞越严重,信道竞争就越激烈,数据传输失败的次数就越多,由于传输失败而执行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的次数也就越多.因此,本研究利用节点经历退避过程的多少反映网络拥塞程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拥塞度量——退避率(pb)来描述节点自身的拥塞程度,退避率能够准确反映节点间的竞争冲突以及拥塞对网络造成的影响.

在802.11 DCF协议中,节点在如下4种情况下进行退避过程:

(1)节点首次发送数据时,在分组发送之前若节点侦听到信道忙,则进行退避;

(2)节点在发出RTS帧之后,没有成功接收到CTS帧,则进行退避;

(3)节点在发出DATA帧之后,没有成功接收到ACK帧,则进行退避;

(4)当一个数据帧被成功发送之后,节点需要执行退避过程.

显然,前3种情况都是由于节点拥塞或竞争信道失败造成的.定义Ns为节点成功发送分组后进入退避算法的次数,Nf为节点发送分组失败后进入退避算法的次数.退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可以看出,在已有的MAC层拥塞度量中,无论是分组重传次数[2,19]还是被重传的分组数[8],都只是Nf的一个子集.分组重传次数没有考虑到情况(1),而被重传的分组数没有考虑到每次RTS、DATA重传对网络的影响.因此,退避率能够更有效地监测网络的拥塞和冲突,从而快速准确地判断网络的拥塞程度.

2.2 拥塞信息反馈

为了尽可能少地修改IEEE 802.11 DCF协议,本研究使用RTS、CTS消息捎带的方式,在RTS、CTS握手过程中携带节点本身的拥塞信息CI(无特殊说明,文中的拥塞信息均指退避率),发送节点、接收节点或相邻节点在收到反馈的拥塞信息后,相应地计算各自的分组丢弃概率.本研究在RTS、CTS消息中扩展了拥塞信息CI字段,简称为RTSC、CTSC,如图2所示.

图2 RTSC、CTSC帧格式Fig.2 Frame format of RTSC and CTSC

其中CI字段的内容就是节点自身的拥塞信息,记为Cl,占用一个字节.定义pb,av是数据分组的平均退避率是上次计算的平均退避率,pb是当前分组的退避率,设a+b=1,a、b为计算系数,节点初始退避率是 0,pb,av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研究取a=1/8,b=7/8,上述取值表明当前的网络状态在计算pb,av时起主要作用,能够保证算法对网络拥塞作出快速反应.Cl携带的就是pb,av的信息,为了满足在RTSC、CTSC消息中仅用一个字节携带 Cl,需要对 pb,av的值进行变换,即只保留 pb,av的2位有效数字填入 CI字段进行传输(例如,12.3%只保留为12%,那么Cl=12%,CI字段仅发送12即可,而当其它节点收到CI之后,仍要把12变回为12%后才能进行其它方面的计算).

当有分组需要传输时,发送节点首先计算退避率pb,更新Cl并添加到RTSC消息的CI字段中,接收节点在成功收到RTSC消息后,计算自身的Cl并添加到CTSC消息的CI字段中,发送给发送节点,发送节点提取CTSC消息的CI字段计算分组丢弃概率.其它的邻居节点在收到RTSC、CTSC之后,提取CI字段的信息,这样就使得一个区域内的节点能够知道周围网络的拥塞状态,结合本节点的拥塞信息更新自身的分组丢弃概率,能够改善区域内传输流的公平性.如果整个网络的节点都支持MCFCC算法,那么RTSC、CTSC中的CI字段就能被正确地解析和使用.

2.3 算法描述

为了描述MCFCC算法,用Cd表示计算分组丢弃概率时的辅助信息.定义 Cr为节点接收到的RTSC、CTSC消息中携带的拥塞信息,初值为0.MCFCC算法包括更新Cd和拥塞控制两个过程.

(1)更新 Cd.在 MCFCC算法中,当节点收到RTSC、CTSC消息时提取其中的CI字段对Cr赋值,然后按照算法1更新Cd;或者当有新的分组到达MAC层时,也要更新Cd.为了避免一段时间内由于节点没有收到RTSC、CTSC消息使得Cr过于陈旧,也为了避免一段时间内频繁更新Cr,当Cr>Cl时,设置抑制计时器t,t时间内不再更新Cr.算法1具体描述如下.

2)拥塞控制.本研究参照 RED[20]将节点拥塞程度分成无拥塞、轻度拥塞和重度拥塞3个等级.设置两个控制阈值ηmin和ηmax,对于每个节点,如果Cd小于ηmin,这意味着节点或其邻居很少拥塞,不需要丢弃分组;当Cd介于两个控制阈值之间时,认为节点或其邻居发生轻度拥塞;当Cd超过ηmax时,节点或其周围网络发生严重拥塞.利用Cd作为拥塞信息,节点按式(3)计算分组丢弃概率Pd.对于MAC层每一个新到来的分组,需要按照概率Pd判断是否被丢弃.可以看出,拥塞程度越严重,被丢弃的分组就越多,TCP拥塞控制机制相应地会减小拥塞窗口,这相当于减小了分组发送速率,有利于缓解拥塞.

需要说明的是,在RTSC、CTSC消息中CI字段携带的是节点本身的拥塞信息Cl而不是Cd,这是因为节点只需要把自身的拥塞状态反馈给相邻节点就可以了.但是在计算节点分组丢弃概率时使用的是Cd,这是因为节点需要考虑其周围网络的拥塞状况,按照最坏的拥塞信息计算分组丢弃概率,这样可以快速消除网络的拥塞状态,改善节点间的公平性.

MCFCC算法中,节点仅通过自身的MAC层信息就可以计算出退避率,利用收到的RTSC、CTSC消息获知节点周围网络的拥塞状态,按照最坏拥塞信息计算分组丢弃概率,从而做出更恰当的操作.使用退避率作为节点的拥塞度量还能够反映出流间竞争、流内竞争和隐终端问题造成的传输冲突引起的拥塞现象,上述问题正是造成无线多跳网络拥塞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侦听邻居节点的RTSC、CTSC消息,能够改善传输流之间的公平性.MCFCC算法仅需对802.11 DCF协议的RTS、CTS帧做少量修改即可,不再增加额外的网络开销,简单且易于实现,节约了网络带宽.这使得MCFCC算法具有很多优势:本地信息总是可用和可靠的,减少了节点间额外的信息交换,并减少了额外的网络开销,降低了节点能耗.

3 实验验证

本研究使用网络模拟器NS-2[21]作为仿真平台.网络层使用DSR协议,传输层采用TCP和UDP协议.按照IEEE 802.11标准设置实验参数:节点的传输距离250 m,侦听范围550 m,无线信道带宽2Mb/s,使用1000B的有效载荷大小.MCFCC算法中丢包策略的控制阈值 ηmin为0.1,ηmax为0.5,t为2s.实验测试了MCFCC算法对802.11 DCF协议的改进效果,同时与LRED算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算法的优缺点.

3.1 退避率与网络拥塞的关系

采用含有9个节点的链式拓扑结构进行仿真,每个相邻节点间的距离为200m,以保证相邻节点在彼此的传输范围内.在实验的过程中,使用1个TCP流和3个UDP流作为数据源,TCP流始终存在,3个UDP流分别在50、100、150 s时加入,以考察网络负载加重时退避率的变化.显然,每加入1个UDP流,就会加大节点在MAC层的竞争,加剧网络拥塞.表1统计了节点E执行退避过程的次数并计算得到了节点E的退避率.

表1 退避率与网络拥塞的关系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backoff ratio and congestion

由表1可以看到,节点E的退避率从10.4%上升到15.9%.这表明随着网络流量的加大,网络拥塞和节点冲突逐渐加重,节点传输失败后进入退避过程的次数逐渐增多,退避率也随着拥塞的加重而逐渐变大,即退避率与网络拥塞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故本研究用退避率度量节点的拥塞状况,并设控制阈值 ηmin为 0.1、ηmax为 0.5.

3.2 吞吐量的比较

在网络吞吐量仿真实验中,仍使用图1的链式拓扑结构,为了考察不同网络负载情况下MCFCC算法的性能,设置节点数的变化范围是4~40,吞吐量对比情况如图3所示,该曲线由100次仿真结果的平均值得出(文中所有图中标明的802.11 DCF均指未使用 MCFCC算法的标准802.11 DCF协议).由图3可以看出,与 LRED和802.11 DCF相比,采用MCFCC算法后吞吐量有了明显提升.但随着网络节点数的增加,网络的负载加重,节点对共享信道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拥塞,使得吞吐量明显下降.不过,在所有情况下,观察到MCFCC算法均能够提高MAC协议的性能,并且提升TCP吞吐量高达20%,同时也比使用LRED算法高5%以上,这可以解释为LRED算法缺乏对分组发送前信道状态的感知,弱于MCFCC算法对网络拥塞的控制.当节点数大于15时,随着节点数的增加,MCFCC算法能带来更多的性能提升.这是因为节点越多,业务流途经的链路越长,竞争冲突现象就越严重,退避率也就越大.故节点数越多,MCFCC算法的优势就越明显,MCFCC算法能够及早丢包,从而减小发送节点的分组发送速率,降低了传输业务流间的竞争冲突,有助于改善共享信道的利用率.

图3 吞吐量比较Fig.3 Throughput comparison

3.3 端到端延时的比较

在对比端到端延时的仿真试验中,使用含有9个节点的链式拓扑结构,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与LRED算法和802.11 DCF相比,采用MCFCC算法后端到端延时显著减少.这是因为MCFCC算法总是监测节点对共享信道的竞争程度,及早发现网络拥塞,提前做出反应,这大大缓解了MAC层的竞争冲突,减少MAC层分组重传次数,降低了MAC层延时.同时,MCFCC算法使得TCP不用等到MAC层达到重传阈值(RTS7次,DATA4次)丢包后才能做出响应,这也减少了分组传输延时.MCFCC算法对网络拥塞的判断比LRED算法更加准确,而且由于MCFCC算法能够接收来自邻居节点的拥塞状态,更能先于LRED算法发现拥塞,及早处理,降低了端到端延时.仿真开始时网络负载不大,MCFCC、LRED算法对网络延时影响不大,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MCFCC算法能够对拥塞及时地判断和处理,使得网络可以始终保持在低拥塞、低冲突的状态,减少了分组等待时间,因此,使用了MCFCC算法的IEEE 802.11 DCF协议具有更低的端到端延时.

图4 端到端延时比较Fig.4 End-to-end delay comparison

3.4 公平性的比较

本研究使用图5的仿真场景验证MCFCC算法的公平性.图中的3条FTP/TCP流互相没有公用的转发节点,但图中的节点都在互相的干扰范围之内,考察MCFCC算法对节点公平性的改进,仿真结果见图6.由图6可以看到,在未使用MCFCC算法的802.11 DCF协议中,FTP2的吞吐量几乎为0,在LRED场景中,FTP2的吞吐量也远低于 FTP1和FTP3.这是因为FTP2同时面对两条业务流的竞争,其失败的次数较多,每次失败都会使TCP拥塞控制机制减少源节点A的拥塞窗口,执行慢启动阶段,这更加削弱了FTP2的竞争力.业务流FTP1和FTP3则保持着良好的传输状态,使得它们误认为当前网络没有拥塞.而且,由于参与竞争信道的传输流之间没有合作机制,一旦某个流被“饿死”就很难恢复出来.在MCFCC算法中,RTSC、CTSC捎带的拥塞信息能够让节点了解其周围的网络状况,从而控制自身的发送速率,避免了“饿死”现象的发生.实验中流FTP2由于连续的竞争失败使得其CI值较大,当其成功发出 RTSC、CTSC消息后,流 FTP1、FTP3旁听到这些消息,知道某个相邻节点拥塞严重,根据收到的CI重新计算自己的分组丢弃概率,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发送速率,流FTP2就会重新竞争到信道,使得自己不会被“饿死”.

图5 3条FTP传输流Fig.5 Three FTP flows

图6 3条FTP传输流的平均吞吐量Fig.6 Average throughput of three FTP flows

4 结语

在无线Ad hoc网络中,节点每次发送分组都要竞争共享媒质,这往往导致分组传输冲突,引起网络拥塞和不公平问题,造成网络性能严重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媒质共享的公平拥塞控制(MCFCC)算法.在该算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MAC层拥塞度量——媒质竞争失败的退避次数,并仿真验证了该度量的有效性;设计了一种节点间交换拥塞信息的方法,有效改善了各业务流间的公平性,避免出现某些节点被“饿死”的现象.仿真结果表明,MCFCC算法能够准确判断、缓解网络拥塞,显著提高网络的性能,降低端到端延时,改善业务流间的公平性.下一步将针对大规模的复杂场景进行仿真实验,特别是通过实验床实验进一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1]Chen K,Xue Y,Nahrstedt K.On setting TCP's congestion window limit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Anchorage:IEEE,2003:1080-1084.

[2]Fu Z,Zerfos P,Luo H,et al.The impact of multihop wireless channel on TCP throughput and loss[C]∥Proceedings of the 22nd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San Francisco:IEEE,2003:1744-1753.

[3]Chen X,Zhai H,Wang J,et al.TCP performance over mobile Ad hoc networks[J].Canndian 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04,29(1):129-134.

[4]Xu W,Wu T.TCP issue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1(1):72-81.

[5]Nahm K,Helmy A,Kuo C-CJ.TCP over multihop 802.11 networks:issues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C]∥Proceedings of the 6th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Chicago:ACM,2005:277-287.

[6]De Oliveira R,Braun T.A dynamic adaptive acknowledgment strategy for TCP over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4thAnnu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Miami:IEEE,2005:1863-1874.

[7]Razafindralambo T,Lassous I G.SBA:a simple backoff algorithm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J].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9,5550:416-428.

[8]Shen M,Zhao D.Opportunistic link scheduling for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9,8(1):234-244.

[9]Armaghani F R,Jamuar S S,Khatun S,et al.An adaptive TCP delayed acknowledgment strategy in interaction with MAC layer over multi-hop ad-hoc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Hobart:IEEE Computer Society,2008:137-142.

[10]Wu W,Zhang Z,Sha X et al.Auto rate MAC protocol based on congestion detection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09,8(8):1205-1212.

[11]IEEE Standard 802.11—1999,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S].

[12]王庆辉,潘学松,王光兴.基于带宽估计的Ad hoc网络拥塞控制机制[J].通信学报,2006,27(4):42-48.Wang Qing-hui,Pan Xue-song,Wang Guang-xing.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 based on bandwidth estimation in Ad hoc networks[J].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2006,27(4):42-48.

[13]Zhang X,Lü J,Han X,et al.Channel efficiency-based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09,13(9):706-708.

[14]Zhai H,Chen X,Fang Y.Improving transport layer performance in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 by exploting MAC layer information [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6(5):1692-1701.

[15]Zhai H,Fang Y.Distributed flow control and medium access in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06,5(11):1503-1514.

[16]Zhai H,Wang J,Fang Y.Distributed packet scheduling for multihop flows in Ad hoc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Atlanta:IEEE,2004:1081-1086.

[17]Xu K,Gerla M,Qi L,et al.TCP unfairness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and a neighborhood RED solution[J].Wireless Networks,2005,11(4):383-399.

[18]Xu S,Saadawi T.Does the IEEE 802.11 MAC protocol work well in multihop wireless Ad hoc newt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1,39(6):130-137.

[19]Liu Z,Park C,Lee B,et al.A routing agent using crosslayer method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in Ad hoc networks[J].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9,5559:325-334.

[20]Floyd S,Jacobson V.Random early detection gateways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J].IEEE/ACM Trans Actions on Networking,1993,1(4):397-413.

[21]The network simulator-ns-2 [EB/OL].[2009-03-10].http://www.isi.edu/nsnam/ns.

猜你喜欢
重传信道分组
分组搭配
面向异构网络的多路径数据重传研究∗
怎么分组
分组
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技术
一种改进的基于DFT-MMSE的信道估计方法
基于MED信道选择和虚拟嵌入块的YASS改进算法
数据链路层的选择重传协议的优化改进
一种基于GPU的数字信道化处理方法
MPTCP中一种减缓缓存阻塞的重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