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

2011-07-04 12:07帅蓉宋媛
读者 2011年5期
关键词:富人

帅蓉 宋媛

“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

“不但有,还无处不在。”

在北京某大型门户网站工作的陈文对这深有感触。他今年25岁,美国留学回来后,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称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别人穷的感觉”无处不在:靠工资基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1/4;过快上涨的物价已经让他不敢去商场买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车从身边经过,尽管自己没有强烈的需要,但是确确实实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买,自己比别人穷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他说,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白领,在这个社会中,仍觉得生活得比较惨。

事实上,有陈文这样感觉的人并不鲜见。在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2010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收入高也感觉穷

“难道只有1/5的人这样认为吗?我认为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看到这个数据时,北京的公务员马丽(化名)说,“我的工资吃喝养家后,剩下的也就够过年给家人、同事、领导送礼串门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财经日报工作的胡涛(化名)虽然收入要远远高于马丽,但是同样也有“比别人穷”的感觉。

“我的收入虽然上万,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将近3000元,出席重要场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笔钱,由于职业原因,交通、通信和娱乐方面也不能太差。一个月下来,能攒下的钱屈指可数。”他说,他最担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动了,不能再支撑高强度的熬夜写稿工作,那时候工资肯定比现在低很多,他该怎么办。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乏这样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后。这些毕业于名牌大学,供职于高新科技、媒体、外贸等企业的小白领,没有一丝“富足”的感受。

“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涨,去年我的月收入终于到一万元了,但我却不敢自信地说我成万元户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做设计师的年轻人带着调侃说。

大学毕业后入职香港某著名电视台的深圳女孩杨怡则说:“每当看到好多人在香港买名牌包包时,自己比别人穷的感觉最为明显。”

“穷”是相对的

“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这种直观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比如在某段时期,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网络新闻,以及电视、电影都在讲述富人群体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跟他们比起来,我怎么那么穷。

一般来讲,人们知道别人差的事比较少,知道别人强的事比较多,这是个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存在的“贫穷感”其实有一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

除去这种心理因素,感到自己为什么比别人穷时,他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关系、少门路”,而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

专家表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映。中国低收入者不断受到通货膨胀的掠夺,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涨速度比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涨速度很快。比如房地产,有房的富人房产升值了,不用上税,而低收入者工资上涨却要上税。当前的税收政策是向着富人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中国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快速增长的财富大部分流入国家财政、资本所有者的腰包,流入了少数人的口袋。

由于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现象太严重了,这种太大的落差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使得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穷人。这个“穷”是加引号的,是相对的穷,不是过去穷得连饭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问题在于GDP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却增长乏力;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压力在加大;贫富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不公平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没有相对应地转换成国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众对改革获益出现负面判断,更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心穷更可怕

“其实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贫穷感,不能得到权力的保护,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他们产生恐慌和无助。”

“心穷比口袋穷更可怕。”现在人们更加相信权力、出身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外在的贫穷缺乏信心。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动力,那么这种信心的塑造动力将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提到社会大环境,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让人变穷,普通民众权利的被侵犯与难行使,并且由此引发的“权利焦虑症”,使得人们产生穷的感觉。

除去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胀压力让老百姓越来越害怕,大家都在想,自己手里的钱明天还能买什么。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每个阶层的收入都有差异,认为自己比别人穷很正常,区别待遇才会让社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张力,激发社会成员有改变和提高自身境遇的动力,带动社会良性运转。

但是这么多人把穷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就显得有些不正常了。

负面效应明显

当“富二代”开名车炫富时,10万蚁族蜗居在北京的地下室;当福建屏南县的财政局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聘职位时,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当上海一个房管局局长拥有30套住房时,无数家庭为一套房子倾家荡产……

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强烈对比并不鲜见。这种相对剥夺感,不仅会使人觉得自己像个穷人,还会让人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愤怒感,甚至会使人自身的行为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环境暗示下,就变成攻击和侵犯。之所以转型期出现那么多犯罪现象,很多都是由这种相对剥夺感造成的。

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老百姓受穷的感觉特别强烈,就很容易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当这种不满足感特别强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个体不稳定的行为,这种不稳定的行为一旦变多,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这样发展下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仇富心理,使人们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影响到社会创新能力。

(陈建飞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1月10日,黎 青图)

猜你喜欢
富人
怎样才能成为富人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现象与救助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渐富人群
想象与救助
心穷无人能救
富人与穷人
富人专卖会
甘露比暴雨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