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意义

2011-08-02 09:51吕高萍陆慧慧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桂林54100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5期
关键词:神经病生理下肢

吕高萍 陆慧慧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患者在病变早期并没有主观感觉症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1〕,早期诊断非常棘手。随着近年来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回顾性分析D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诊断结果,旨在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D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DM患者120例,均符合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DM诊断、分型标准,其中DPN组 6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手足麻木、蚁行感、疼痛、发凉,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余60例作为DM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无糖尿病史,血糖正常。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应用丹麦产丹迪Keyp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 (NCV),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参数包括MCV、运动末端潜伏期以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波幅、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SNAP)波幅。MCV采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SCV采用逆向法取得,用环形皮肤电极刺激,双极表面电极记录。引不出电位或以上参数一项以上异常,即电生理异常。检测参数参照文献〔3〕和正常值相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n=60)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n=60)

组别 性别(男/女)年龄(岁)DM病程(年)DM分型(Ⅰ/Ⅱ)血糖水平(mmol/L)DPN组40/20 54.2±3.5 12.3±2.7 7/53 11.5±4.7 DM组 42/18 56.2±2.7 10.3±2.5 6/54 11.7±4.8对照组41/19 56.5±2.8 - - 4.7±2.2

2 结果

2.1 三组NCV变化 DPN组各神经NCV均显著低于DM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DM组各神经NCV均低于对照组,仅腓总神经SCV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2 各组MCV、SCV异常和上肢、下肢NCV异常比较 DPN组MCV、SCV异常和上肢、下肢NCV异常均显著高于DM组和对照组(均P<0.01);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DPN组SCV异常多于MCV,下肢异常多于上肢(均P<0.05)。见表3。

2.3 DM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比较 120例DM患者经临床症状诊断DPN 60例(NCV阳性和阴性分别为58和2例),经神经电生理检测诊断DPN 76例(有无临床症状分别为58和18例),确诊率明显提高(P<0.05)。

表2 各组NCV变化比较(n=60,,m/s)

表2 各组NCV变化比较(n=60,,m/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DM组比较:3)P<0.05,4)P<0.01

尺神经 胫神经 腓总神经MCV SCV DPN组 44.34±4.422)3)35.31±9.522)4)50.32±3.111)3)46.27±7.352)3)39.28±3.361)3)46.29±8.531)3)33.26±3.162)4)26.79±7.392)4)组别 正中神经MCV SCV MCV SCV MCV SCV 62 DM组 54.34±3.42 46.31±2.52 58.32±3.11 55.27±2.35 47.34±3.42 54.31±2.52 46.26±3.16 40.79±2.391)对照组 62.82±9.57 55.34±6.12 60.21±7.45 59.66±4.36 49.10±7.36 56.76±5.52 51.32±6.31 50.26±6.

表3 各组MCV、SCV异常和上肢、下肢NCV 异常比较〔n(%),n=60〕

3 讨论

DPN主要病理变化是周围神经轴突变性和(或)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长期高血糖状态造成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缺血病变、自身免疫紊乱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4〕。DPN可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致使手足感觉缺失、疼痛、麻木,甚至截肢、死亡,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DPN发病率随DM的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据统计,DPN随DM病程延长发病率可高达90%〔5〕。

由于DPN是长期病变的过程,50%DPN患者早期并无症状,10% ~20%仅存在轻微症状〔6〕,往往造成诊断困难,漏诊屡见不鲜。据文献报道〔7〕,有1/3~1/2的DM被长期漏诊,其中至少50%已经存在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为DPN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研究表明,神经病变的临床体征与NCV密切相关,NCV降低是DPN的典型标志,常提示周围神经已有节段性脱髓鞘改变,而且即使无症状的患者也可显示亚临床病变〔8〕。本文中有18例DPN患者并无症状,最终经神经电生理检测确诊。另外,我们发现SCV异常多于MCV,下肢异常多于上肢,且腓总神经SCV改变最为显著,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这是因为DM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较差,感觉神经远端发病较早,故早期患者多以感觉障碍为主。这提示,NCV可作为DPN早期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下肢腓总神经的SCV可能是DPN的最敏感指标。

但本文发现经临床症状确诊的2例DPN,神经电生理检测却显示阴性,这可能是因为DPN患者病理改变早期往往以神经末梢和小纤维受累为主,此时NCV可能仍在正常范围,而神经传导检查常用来检测大纤维病变,而小纤维因其生理特性,可在糖尿病早期发生,既无客观神经损害体征,亦无神经损害症状,并不能检测出来。有研究表明〔10〕,NCV的检查结果和DPN症状之间并非完全平行,而SNAP、CMAP波幅可反映神经中有髓纤维的数量,神经病变的临床严重性与其相关性更大。国外研究表明〔11〕,感觉定量检测(QST)可发现亚临床病变,能够弥补NCV不能检测小纤维功能的不足,已被周围神经病协会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作为评价DPN的推荐方法。但QST是一种精神物理检测方法,缺乏客观性,并不能作为DPN诊断标准。另外,Nazhel等〔12〕发现自主神经损害在DPN中占有相当大比例,高达70%的患者皮肤交感反应(SSR)异常,是诊断DPN的可靠指标。王晓丹等〔13〕证实联合采用QST和SSR检测DPN,可反映DPN中不同角度的亚临床病损,明显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本组临床症状诊断DPN而神经电生理检测却为阴性的2例,经SSR诊断显示异常而确诊。

1 唐 彦,谈 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1.

2 童光焕.糖尿病人的神经系统和病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2):73.

3 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肌电图学及其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2-7.

4 李洁儿,孙景波.高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417.

5 崔丽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7):433-5.

6 Haggqvist B,Huhmanq P.Effects of deviating the Th2-response in murine mercury-induced autoimmunity towards a Thl-response〔J〕.Clin Exp Immunol,2003;134(2):202-9.

7 刘 凤,毛季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10):54-6.

8 陈秀英,张爱萍,杨 丽,等.神经传导速度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17(3):146-8.

9 付 明,刘冀清,李海囡,等.2型糖尿病神经肌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42-4.

10 Kiziltan ME,Uluduz D,Yaman M,et al.Elect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of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J〕.Neurosci Lett,2007;418(3):222-6.

11 Shy ME,Frohman EM,So YT,et al.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report of the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03;60(6):898-904.

12 Nazhel B,Yetkin I,Irkec C,et al.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2;42(3):181-5.

13 王晓丹,冯 艺.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联合测定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3):148-50.

猜你喜欢
神经病生理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越测越开心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