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讽刺

2011-08-03 07:42
对联 2011年5期
关键词:阿弥陀佛治学郭沫若

郭沫若妙联讽世

少年郭沫若在四川乐山嘉定府中学堂读书时,有一次随同诸同学春游乐山县城对面任家坝高山寺。寺前侧有一矮庙,内有阿弥陀佛塑像一尊,是石质的,只刻有一个头像,身子是一个七八尺高的长条石,并无四肢,仅长条石当中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这是一尊奇怪的神像。同学们要郭沫若写副对联。郭沫若观看良久,叫一同学去向高山寺僧人借来纸笔墨,即在“南无阿弥陀佛”两侧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不必现身说法;

只要有脸见人。

同学们回去讲给老师听了,老师称赞这副对联是讽世之作,社会上这种人比比皆是。

还有一次,郭沫若与同学去看木偶剧,看完后,写了一副对联给剧团送去。联曰:

光是出头,总不说话;

要想松手,又怕丢人。

后来老师知道了,说这副对联妙极了,不仅诙谐,而且既讽世又警世。

(422300湖南洞口县广播电台 曾昭安)

联讽桂军沈鸿英

沈鸿英为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1923年2月,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桂军总司令,不到一月,又接受北京政府督理广东军务的任命。四月竟率部进攻广州,失败后退回广西。部队到达平乐县沙子街时,地方士绅搭牌楼欢迎,两边悬挂的对联,格外招人注目:

大将军八面威风,东荡西平,新雨能来联旧雨;

老百姓十分高兴,欢天喜地,去年悬望到今年。

横批:为国为民。

此乃当地侠骨文人李金如所撰。部下将此联抄呈沈鸿英,沈颇为高兴。然某参谋认为其中有刺。横披中为国的“为”字少了上面的一点,为民的“为”字下面一点写成了一横,即为国少一点、多一横,明眼人一看即知其真谛。尤其是首嵌的“大老”二字,是粤语中土匪的称号。沈闻说大怒,下令抓撰联人,而李早已逃之夭夭,惟此联广为流传,大快百姓朵颐。

(041500山西襄汾县西贾乡东南李村 薛启发)

讽太监联

清朝初年,北京的一条街上住着许多太监,他们仗势欺人,为非作歹,闹出许多丑闻秽事。街口有一座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塑像。有一年除夕夜,有人在庙门两侧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这一街许多笑话;

我二老从不做声。

以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口吻作成的这副对联,不仅诙谐风趣,而且读了令人回味深思。

(417000湖南娄底市涟邵矿务局 杨陶然)

奇怪的春联

清道光年间,河北束鹿有户穷苦人家,靠给富家打工为生。后来生有一子起名叫治学,母亲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父亲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孩子十岁时也给富家放起了羊。家穷念不起书,小治学就借书利用放羊之机,一点一点地学,就这样日积月累,转眼治学已经长到十五岁。这年除夕,看村里的人家都贴起对联,而在自己家里父母却流着泪,愁吃愁穿。治学为了制造点新年的气氛,也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

因家粮尽鼠逃去;

故我财无犬坦眠。

对联贴出,街坊四邻看了凑些年货给他家送去。治学热泪盈眶。

(052360河北辛集市北位井 谢根藏)

猜你喜欢
阿弥陀佛治学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施明敬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分期付款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与《天藏菩萨》的图像内容研究
致我越来越小的母亲
KW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