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2011-08-09 01:00吴艳华
对外经贸 2011年12期
关键词:出口商品本币劳动密集型

吴艳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一、前言

自2005年我国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总体上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汇率不断走低,对美元名义汇率由2005年的8.2765降为2011年初的6.62。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走势依然良好。本文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寻找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路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虽占很大比重,但其中加工制成品所占比重过大,而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成套设备所占比重偏低。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是我国出口商品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且大多数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恶劣的情况下,低层次的出口商品结构很难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74%,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不足26%;而我国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55%,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为45%。

我国依靠低附加值出口的产品同时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各国都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投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这些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加大了国际竞争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作用机制

(一)要素禀赋层面的传导

如图1所示,横轴r代表资本要素报酬,即利率;纵轴ω代表劳动要素的报酬,即工资。x和y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Qx、Qy分别表示x和y两种产品的要素相对价格组合,这两条曲线相交于E点,若本币升值,则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国外来说是上涨的。而资本不同,资本等要素可以通过国际间流动使其在国内外价格趋同。这就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成本及价格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y提高了,因而,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价格竞争力下降,所以,产品的生产规模相对收缩,如图1所示,Qx向左下方移至Q*x,并与Qy重新相交于F点。由于工资粘性的存在,最后过剩资本会流向y生产部门,导致y部门的生产及出口规模均扩张。

图1 资本及劳动要素在各部门间流动

另外,因人民币升值导致本国的购买力增强,有利于进口更多的设备及高新技术,也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改变其原有的要素禀赋条件,提高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成本层面的传导

生产投入决定了生产的成本,经济体内部由于各个产业或产品的投入品来源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成本变化。下文以一个模型来说明,该模型假设用于生产X贸易商品的投入品完全来自国内,用于生产Y贸易商品的投入品中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余来自国内。假设以间接标价法表示,本币汇率在升值前为e,升值后汇率为(1+μ)*e,μ >0。

表1 人民币升值对X产品生产成本产生的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表1中,贸易品X生产所需投入完全来自国内,总成本等于国内投入成本Xn,采用间接标价法,并记汇率为e,假设人民币升值率为μ,那么经过计算就可以看出本币升值前后X商品生产成本的变化。生产成本以本币计价的金额在升值前后均为Xn,而以外币计价的金额在本币升值前为Xn×e,升值后为 Xn×(1+μ)e,这表明,X商品以本币计价的生产成本在本币升值前后没有变化,以外币计价的生产成本在本币升值后,也随之提高了。

表2 人民币升值对Y产品生产成本产生的影响

表2中,在贸易品Y的生产成本中,有Ym是进口投入成本,Yn为国内投入成本,所以生产总成本为Ym+Yn,汇率是e。假设本币升值率为μ,那么,计算后就可看出人民币升值前后产品Y的生产成本的变化。生产成本以本币计价的金额在本币升值前后分别为Ym+Yn及Ym/(1+μ)+Yn,变化率 -μYm/(1+μ)(Ym+Yn),由于μ为正数,此变化率应为负,所以本币计价的成本因本币升值而降低,并且,成本降低幅度为Ym/(Ym+Yn),即进口投入成本与总成本成正比;以外币计价的金额在本币升值前后分别为(Ym+Yn)e及(Ym+Yn+μYn)e,变动比例为μYn/(Ym+Yn),该表达式为正,所以外币计价的成本随着本币的升值而提高,且成本提高的幅度与Yn/(Ym+Yn),即国内投入成本与总成本之间成正比,这表明,成本增加的部分与进口投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成反比。

一般而言,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投入成本占出口商品总成本的比重远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投入成本占比。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使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受到的冲击小于劳动密集型商品,所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汇率层面的传导

在汇率传导机制中,市场集中度、目标市场竞争程度、产品同质性等因素是影响汇率传导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上述这三个因素上的竞争程度均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以,可以推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汇率传递系数应该相对较低,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才会面临更大的价格压力。这样看来,本币趋势性升值而造成的长期价格压力的差异将会引导资源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部门,进而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四、对策措施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

1.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自我国实行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与以前相比显著提高且改革效果初现。今后我国还须加大对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并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这对于提高汇率变动灵敏度,保持汇率均衡等大有裨益。这样,人民币汇率对于促进我国内外部均衡发展的调节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生产和贸易结构的改善。同时,尽可能不采用以贬值促出口的方法。因为,本币贬值通常不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大力推动外汇衍生品的多样化发展,通过金融创新为我国企业提供便捷的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化解汇率风险。

2.稳定人民币汇率。一是加强短期资本管制。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投机性热钱涌入我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的泡沫,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就需要政府加强短期资本的管控力度。二是合理利用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面对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我国应该不断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加大外汇储备管理力度,保证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二)出口商品结构方面

1.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延伸,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2.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人民币升值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具有专利技术的产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政策。提高工业制成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完善工业制成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政策,逐步按照法定税率退税;二是通过海外市场基金的设立,支持生产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三是重点扶持工业制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将国家出口信贷、外贸发展基金、出口融资、出口信贷、出口保险等重点向上述企业倾斜;四是从制度上给予保障,特别是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提供高效、便捷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1]龙强.人民币适度升值与贸易问题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王相宁,王利.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猜你喜欢
出口商品本币劳动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9年1~5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9年1~4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2018年1?8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进出口银行:将大力推动金砖国家本币使用
货币汇率(年平均价)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