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土民居建筑的冲击与影响——以宁波地区为例

2011-08-15 00:45刘魏滔于国瑞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民居宁波

刘魏滔 于国瑞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和精神的象征。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机遇,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产生着奇妙的反应,它们冲撞、适应、移植与转化。建筑领域的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材料,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样式,同时也对本土建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宁波建筑风格发展背景及成因

(一)宁波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宁波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独有的民居建筑风格。从现存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风格来看,宁波民居既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点,又有独具一格的建筑风采,如郑氏十七房、前童古镇、慈城等,都是现存不多的浙东民居的典范。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主次有序的四合院,排列整齐的厢房,随处可见的石雕牌坊,印证着明清时期宁波民居的特色与辉煌

(二)宁波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宁波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48年(清顺治五年)开始,意大利传教士卫济泰所建的天主堂,还有法国传教士郭中传于1701年建造的药行街小教堂和住宅等,对宁波的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宁波作为《南京条约》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被卷进了大量植入西方文化的浪潮当中,宁波的民居建筑风格深受其影响,具有外来建筑文化特点的近代建筑发展迅速。但这种变化和转型并不是全方位的,传统的民居仍然大量存在,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第三阶段是从1911年开始,辛亥革命后,一些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建筑商人纷纷回国设立建筑设计所和建筑营造厂。宁波的建筑在此时呈现出万花齐放的趋势,各种建筑风格鳞次栉比,如“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现在主义”等。从整体上讲,这样的建筑体系是西方建筑体系的模仿与移植,是在当时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下产生的。

(三)宁波当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波的建筑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受到那时社会特质的影响,建筑形式和风格比较单一。70年代末的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中国经济,也催生了宁波民居建筑的再一次开放。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以其强劲的势头摧毁了传统民居的旧有风貌,富裕后的农民搭建的新房,迷失了传统,推崇的是千篇一律的所谓“港式”新居。不论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从总体到单体,所盖的房子都是冷漠的和缺乏个性的“火柴盒式”的建筑。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老房子、老建筑,由于不能与现代生活用品、现代生活节奏、现代人的心态相适应,逐渐被遗弃损坏。

二、宁波现下建筑的发展状况与思考

时光进入21世纪,宁波的房地产业逐渐升温,出于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多方面需要,建筑商不断地引进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吸引消费者眼球。如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欧陆风格、异域风格等。

在这些商品楼建筑风格中,那些几千年继承下来的经过历史熏陶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几乎遗失殆尽。虽然宁波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在宁波博物馆和一些古建筑群落,将其发展成为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像前童古镇、慈城等,但也仅仅局限于古文物一般的古建筑风景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传承和融入社会。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并不认为在民居建筑上使用了青砖、马头墙、传统图案,就是传承了传统。而是说,中国的现代居民小区建设一定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当中蕴含的精神,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具有本土特色,不能轻易地把传统断送掉。

三、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土近代建筑的冲击与思考

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从几千年一贯制被突然打破到现在只有短短的80年,在此之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以技的方式传承的。在19世纪20年代,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从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成归来,首次将建筑艺术的概念引入中国,然而,这些建筑师所受到的教育毕竟是以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为主的建筑理论体系,他们照搬过来的建筑教育体系,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地域等背景文化的差异,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和技法,并一直影响到今天。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按照一种折衷的、纯风格的方式继续发展,构成了宁波现下居民小区建筑的主要风貌。究其根本原因,宁波的这种照搬照抄的形式,体现更多的是弱者文化倾向,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存在着阻隔,就不能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去吸收和理解国外的东西,只能造成了一种对西方建筑风格的盲目崇拜。

四、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本土民居建筑的出路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本土民居建筑该如何发展,又如何寻回自己的民族特性,是我国建筑业发展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课题。如何吸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建筑文化,又要保护自己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精神,创造出中国人自己认同的情感空间。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鲜明的人文精神,只有从特定的环境条件、地域文化出发,加深对建筑环境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现代理念与传统符号有机结合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启迪,对中国建筑现代化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创造我国本土民居建筑的时代特色

就中国地域分布的现状而言,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各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地域差异尤显突出。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的,同时,地域的概念又常常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关。那么在建筑发展中,就应该按照各个区域的特点重点研究和努力突出各个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色。

(三)确立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建筑既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可以带来全新景象的创意点和新起点。生态建筑的概念,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纵观建筑的历史,注重生态或依赖生态去建筑,是建筑的本原。当然,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需要建筑师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五、结论

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必定要经过这样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失去自我,到认识自我,再到回归自我。中国拥有悠久深远的历史脉络,也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面对如今建筑领域的日益全球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当然这并不是依样画葫芦似的照搬照抄,而是从对待事物的理念和态度上来学习,取其精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这样我们就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并赋予其一抹清新的色彩。

[1]吴焕加主编.中国建筑新统与传统[M].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程旭兰,孙玉光主编.宁波古村落史话[M].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民国]张传保,陈训正,马瀛等修纂.鄞县通志[M].民国二十六年。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民居宁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与交融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