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影响

2011-08-15 00:45胡晓曾维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吐字唱腔声乐

胡晓 曾维

(胡晓 曾维: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研究生。)

一、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民族声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声乐指的是包括民歌、戏曲、曲艺和带有某种风格的演唱艺术;狭义的民族声乐则主要指包括传统民歌、新改编或新创作的民族、民间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等演唱艺术。中国传统声乐的演唱凝结了漫长历史中传统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吐字收声”、“丹田运气”、“字正腔圆”、“唱演并重”等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现代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民歌、民族歌剧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它继承了戏曲、曲艺等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欧美声发声方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及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两大鲜明的艺术特征。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曲艺、民歌共同组成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上个世纪是中西方文明之间激烈碰撞的一个时代,是在西洋声乐方法理论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交融与结合中,中国现代声乐艺术逐渐形成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巧、技术理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日臻成熟,在当今中国声乐艺术领域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近几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由于过于注重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声技巧而丧失了独特的个性,出现了风格雷同、缺乏个性,“千人一腔”的弊病,其发展逐渐进入了瓶颈状态。笔者认为,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有着先天的血脉关系,无论是戏曲唱腔、板式、还是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均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和表演中得到体现。在声乐艺术呈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良好趋势的今天,只有追本溯源,从传统的戏曲艺术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促使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二、戏曲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具体运用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是以剧本为主体,以表演为中心,融歌、舞、剧为一炉,包括唱、念、做、打的一门综合艺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中各具特色的戏曲种类和丰富的戏曲艺术技巧。据统计,20世纪初地方戏曲种类多达300多种。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精华,对于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吐字技巧

“字”是情的外在形态的体现,是歌唱内容的具体符号。在戏曲艺术中,吐字技法是首要基本功,传统谓之为“口法”。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就充分借鉴了这一咬字吐字的技巧,使自己的民族声乐的演唱更具韵味。例如她在演唱代表作品《我的祖国》中对“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河”与“宽”字的吐字时采用的方法就运用了这一技法,“河”字本为闭口音,在演唱中的口型相对拉开,而“宽”字为开口音,在演唱中的口型则要扁平一些,通过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运气特点

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在气息运用方面,原理基本相同,只是表述有所不同。我国唐代的声乐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吼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这里所说的“氤氲自脐间出”即是戏曲演员所说的“提起丹田吸气”,具体的方法是“气存于横膈膜以上,运用丹田托气、顶气,利用小腹的收、放、颤动来控制气息”,气息要稳,尝试到最舒服的深呼吸。在这两种运气方法的表述中,戏曲艺术中所提出的“稳气”与现代民族声乐的“气息支点”,戏曲艺术中强调的 “丹田提气”、“气冲脑门”以及“脑后音”与现代民族声乐的“气柱”、“垂直线”、“共鸣”的实质原理是一样的。二者同样利用横膈膜和两肋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胸部、腹部、各部空间的贮藏能力进行发声。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借鉴戏曲中的“丹田运气”方法,就能够帮助掌握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抽气等运气技巧,使唱腔中字与字的过渡和转接不露痕迹,“如线贯珠”、“玉润珠圆”,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

(三)唱腔特色

唱腔,是指为戏曲所采用的,以某个地区的民间歌曲为基础构成的具有浓郁地方性风格特色的曲调。现代声乐艺术对传统戏曲艺术技巧的借鉴主要有润腔、拖腔、甩腔等等。

“润腔”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形成的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修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主要有装饰型、力度型、节奏型、音色型等各种润腔技法。现代民族声乐借鉴上述润腔技法,发展了装饰音润腔法,旋律进行的连、断润腔法,造型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气息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等一系列润腔方法,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推进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拖腔是戏曲唱腔中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需要而拖长的部分,因情绪表达的不同而有长有短,有时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通常来说,多是字音尾音的延长,有时也会加上衬字或衬词以达到延长唱腔的效果。拖腔的旋律往往委婉,悠长,余味无穷,这是一种对原唱腔的进一步发挥的技法,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许多现代民族声乐作品采用了戏曲中特有的唱腔手法

(四)表演艺术

作为中国独特的舞台艺术,戏曲表演讲究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重,具体为手、眼、身、法、步等几个重要元素,戏曲演员在台上要能歌会演、形神兼备、形准神似,讲求身段表演上的“韵律”感,保证神和形的统一协调。这些主要是受到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传统的影响所形成的审美意趣,也符合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因此,现代民族声乐比西方的同类歌唱更具表演性。而民族歌唱艺术在表演上借鉴戏曲的表演最为明显的是在新歌剧中,要求唱要声情俱佳,准确达意,演要形似意到,引人入胜,要充分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要求演员应有所夸张,必要时还要配以舞蹈动作。

三、戏曲在现代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声乐教学是关系到声乐艺术传承的大事。在现代声乐艺术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戏曲等传统艺术强化教学实效。

借鉴传统戏曲发声方法。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选用某些戏曲演唱方法或声音训练手段来解决具体问题。如借助于京剧小嗓的训练法或者高腔的演唱法解决高音训练难题;借助于戏曲“膛音”的训练法,增加胸腔共鸣,达到声音的浑厚结实以解决低音虚的问题;借助于京剧大花脸的演唱方法,解决用美声唱法唱中文歌吐字不清的毛病。这些都是传统的戏剧艺术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贡献。

四、结语

一直以来,戏曲艺术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民族声乐的吐字、运气、唱腔和表演中体现了古代戏曲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可以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等传统艺术滋养的基础上,兼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艺术技巧发展起来的。面对当前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出现的“雷同”的不正常现象,重视对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戏曲的学习和继承,进一步挖掘、提炼出传统戏曲艺术中优秀的、有益的艺术元素,是保证现代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另外,要建立科学的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体系,学习和借鉴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只是一方面,重视向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借鉴,扎根民族艺术的沃土里,汲取丰富的民族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元素是发展富有民族个性的声乐艺术的立足点,是保证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和民族性的重要前提,对丰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傅雪漪著.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何为著.戏曲音乐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3]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

猜你喜欢
吐字唱腔声乐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绕口令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