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精神在当前中国的培养和传播

2011-08-15 00:45贾红丽吕建清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精神

贾红丽 吕建清

(贾红丽 吕建清:青岛港湾学院。)

什么是科学精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究其本质,科学精神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求真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破除迷信和轻信,冲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巨大作用。在21世纪之初,在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今天,党和国家对科学精神的呼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科学精神也已逐步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观念中。

一、中国缺乏科学精神具有历史的渊源

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导致古人缺乏探索创新精神。从自然环境看,中国地处亚洲腹地,东面临海,西部是崇山峻岭,处于半封闭状态。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直到今天,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在全体人口中占75%—80%。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本领,无法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安于现状,不求变化,听天由命——靠老天赐予的收成吃饭,因而中国人普遍缺乏探索创新的精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政治,鄙薄技术,视科学技术为一种奇技淫巧。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任何自由思潮也都是严加防范,采取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镇压,致使崇尚自由的怀疑精神受到遏制,失去发展空间。近代以来,中国人受外部环境所逼迫,学习近现代科学,但缺乏科学理性精神的铺垫和引导,中国人想要向西方学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孕育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带有十分明显的功利色彩,与科学精神的本质是相矛盾的。

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对祖先的崇拜。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祖先就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理,认为遵从古训古道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孝顺。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性质——语言是一切知识的第一要素。”可悲的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最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中国科学界仍然唯权威是从,这种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科学界的探索创新活动。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感情、轻理性的国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即官本位,重官轻民,重权力轻义务;中国不仅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有等级,连学校都分什么副部级、司局级;中国人特别讲究名分、级别,这些都是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已逐步渗透到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观念中,并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缩小了传统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地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普及和推广公众的科学精神任重而道远。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中国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使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开启智慧、提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应是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违背了这一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过分重视智育教育而轻视其他方面素质尤其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只机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乏怀疑、求实、探索精神,高分低能已成了中国学生的代名词。

二、关于培养科学精神的途径的思考

与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相反,普及和推广科学精神应从发达的城市地区开始。在开放的城市地区,大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多元思想被广泛的接纳;重视创新胜于稳定、排斥权威与阶级、重视个人胜于组织,开放的社会为科学精神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广大农民虽也惠及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还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思想意识深层次的转变还只是冰山掀开了一角。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国情,循序渐进,允许改革开放的窗口地区捷足先登,充当破除迷信、求实创新、冲破传统旧观念束缚的领头羊,然后抓住有了契机,城市反哺农村,培养和发展全体公众的科学精神。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老”,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方面,美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美国是被世人骂得最多而又誉之最多的国度。但世人对美国的一个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承认它是强势文化帝国。美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它直接导致了这个国度的起飞。那么美、中教育有何不同?我们把美、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做一比较后发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信”,而美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疑”。让人“信”的教育培养的是听话的乖孩子,甚至“用欺骗的手段去驯化别人,一点一点地遮掩着,一点一点地膜拜着,于是便在幻影里自得于奴性之乐。”让人“疑”的教育培养的是善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前进的创新者。

毋庸置疑,高度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追求稳定的特点,已成为科学精神传播的最大障碍。历史上的古文明,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印度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唯有中国能维持数千年而独存,可见其作用之巨大。有人说“换人容易换脑难”,观念转变之难可见其一斑。然而,在面向多极与多文明世界的挑战的今天,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伦理与服从,墨守成规与尊重权威的传统观念,显然已无法符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严重影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传播。值此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大胆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先破而后立,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主义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和历史背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科学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并不断以其巨大成就展现出自己优越于神学世界观。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沉浸在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经济技术和社会人文问题,包括消除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也还得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胜利,使得以求真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不断张扬膨胀以至被歪曲,逐渐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道路。

究竟怎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切忌简单化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与现代科技精神相背离的东西,也有丰富的科学精神。我们要抛弃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困境,一个颇具鼓动力的主张是:彻底放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针对这一观点,我们必须从价值观的层次和实践运作的层次予以反击。首先从价值观层次看,以追随西方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将丧失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这对保持全球文化多样性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其次从实践运作的可行性来看,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因为与发达国家不同,后发国家出身于已走向全球一体化的现代跨国经济体系的挤压中,只有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技术上创新的可能性。如果追随西方模式,则本国的科技力量有在技术上沦为发达国家附庸的危险。因而,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方向,既现实的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关注可能的负面影响,弥补传统文化中丧失的科学精神,在两者中形成必要的张力,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国,首要的和第一位的任务仍是大力培养和提倡科学精神。

孙铁骑,王晶.对现代理性批判的再批判[J].理论探索,2010.6.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学精神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掌声响起,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喝彩
拿出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