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佛教雕塑的民族化风格探究

2011-08-15 00:45刘亚娟刘声远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千山民族化佛教

刘亚娟 刘声远

千山佛教雕塑在吸收外来民族特别是印度佛教雕塑长处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自身的艺术传统,形成了千山佛教雕塑独特民族化风格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诠释,首先,千山佛教雕塑具有与自然相融的审美风格;其次,千山佛教雕塑具有融“线条”艺术的审美特质;最后,千山佛教雕塑具有追求整体性的艺术效果。

一、千山佛教雕塑——与自然相融的审美风格

中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诗歌、绘画、建筑及雕塑,都是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审美艺术。而介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千山佛教雕塑,也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体现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审美风格。自古以来佛教雕塑艺术与自然相融的审美情趣,是同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直接相连。在依赖自然、祈望自然的前提下,观察自然并将世间与天体宇宙联系起来,成为本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形成的客观基础。“天人合一”的理论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即人不离自然而存在,自然亦不离人而存在。这种传统思维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统一起来,进一步在外来艺术形式民族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表现,特别是在佛教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古典小说对美女的描述常是“樱桃小口,柳叶弯眉”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人体美的评价标准是从自然的形象出发来看待,并把对自然生命之美的评价标准,转化为评判人体形象美的准则,这一审美情趣不仅体现了本民族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远离肉体,而在自然形象中得到净化的理论观念。这种从自然之中发现美的美学理念,使得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雕塑艺术与其它民族的雕塑理念有很大差别,进一步成为外来佛教雕塑民族化的一种体现。中国佛教雕塑是神灵的形象,使人们理想中最强大,最完美的人的化身,所以要超出现实,实现与“天人合一”传统审美理念的对接,完成佛教雕塑形态从自然生命造型的转化,逐渐形成中国佛教雕塑洗练、纯朴的风格特点。因此,千山佛教雕塑大都具有取法自然、造型纯朴又超越现实的造型形象。

二、千山佛教雕塑——融合“线条”艺术的审美特质

独特的“线条”艺术与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几乎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工笔中的铁线描还是书法中的草、隶、篆等书体,还是建筑艺术中的斗拱、飞檐或是传统舞蹈中的“长袖”,实际上都是“线条”艺术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作为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雕塑艺术,同样也离不开“线条”艺术,特别是在佛教雕塑中运用“线条”表现的手段随处可见。

千山佛教雕塑民族化话的过程中,常以衣纹的平直圆润、简洁繁密等作为评价雕刻水平及技巧的标准。表现衣纹质感借用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的“线条”,使得衣纹如毛笔描画一样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并能真切的刻画出衣纹轻薄或厚重的质感。不同佛教雕塑采用不同的刻画手段,常用圆润轻柔及自然流畅的线条刻画菩萨的衣纹,用以刻画女性服饰轻薄的丝绸质地,其千山佛寺中的唐代菩萨造像便是典型代表;与其相反,常用刚劲有力的线条表现佛陀及金刚力士们的衣纹,用以体现服饰厚重的质感,中国佛教雕塑中“线条”艺术得以发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人以雕刻裸体为有伤风化之事,这与西方艺术中崇尚裸体,来显示人的内在崇高之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佛教雕塑在民族化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对“线条”的运用可谓是一个必经之路。

“线条”的运用在佛教雕塑中,除了衣纹中有所体现,另外的突出体现便是在佛教雕塑民族化风格形成过程中对佛手的处理。用手指来传达思想情感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便与中国高度凝练的“线条”艺术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佛手在佛的造像中具有一定得佛教属性和宗教意义,不同的佛像具有不同的手势,不同的手势又代表不同的含义。注重“线条”艺术的中国雕塑家,将各种姿势的佛手塑造的以圆润而纤细,充满了动感。这种理想美的佛手,是我国“线条”艺术的美所创造的结果。千山佛教雕塑——最求整体性的艺术效果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既相互独立又自成体系,但在中国的各类艺术领域,除了恪守自身固有的艺术风格之外,又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雕塑、绘画及建筑融合一体的整体性艺术风格。佛教造像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建筑及绘画共同组成的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整体艺术形式,如千山佛教本尊旁塑有弟子或菩萨的造像,佛身后面有笔画相呼应,其建筑内部又彩绘有佛教图案等。在中国佛寺里,人们常常能够看到三尊佛像并列一起的景象。相比印度佛像雕塑多表现佛的得道过程,并没有成组合的规定,可见佛教雕塑在传入中国后,其民族化风格形成的另一写照便是追求整体性的艺术效果。

中国佛教雕塑最求整体性的艺术效果,与中国传统思维观念息息相关。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物象,因此,要把握和了解某一物象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孤立的单一表现。这种强调万物和谐一体的思维方式,在佛教雕塑的民族化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凸显。

张育英.中国佛道艺术[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千山民族化佛教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雨中画景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