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精神在出版事业中发扬光大

2011-08-15 00:5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全国新书目 2011年1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闻出版文化

⊙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百年奋斗,百年巨变。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共同缅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们的历史功勋,回顾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沧桑,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感民族振兴千难万险、民族复兴任重道远。首先,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向出席会议的有关部门领导和新闻、出版、文化界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辛亥革命著书立传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100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灾难深重,备受外辱、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终于在武昌打响了革命起义的第一仗,敲响了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丧钟,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烽火。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中轰然坍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古老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野蛮侵略,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曾经以灿烂的古代文明影响过整个人类的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些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开始思索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然而,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甚至包括清王朝自身推行的立宪、“新政”等改革运动,都未能从根本上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历史证明,只有革命,才能推翻封建皇权,才能救亡图存,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唯一选择。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愿望,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勇敢地奋斗,标志着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发轫,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中国,皇权思想仿佛一个残酷的思想牢笼,任何怀疑、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行为,都被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坚决地打倒皇帝,猛烈地冲击以封建皇权为中心的旧制度、旧思想、旧习俗,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为当时沉闷的中国输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民主、共和、法治等新的治国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大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洪流从此奔腾向前,不可阻挡。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备受奴役,虽有农民起义,但无力改变封建秩序。孙中山先生作为先知先觉,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把中国引向新的历史时代。传统中国开始转向现代社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遗志的真正继承者,继承和发扬了辛亥革命的精神,使“振兴中华”的大业得以前进。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的洪流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辛亥革命后百年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深刻认识记录历史的出版责任,做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出版工作

◆突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扎实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

◆把好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确保导向正确、质量上乘、留下信史。

◆认真做好重点作品的推介工作,扩大重点作品的社会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出版工作将文化的精髓存入出版物之中,把民族的奋斗历史承载下来,承担文化薪火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历史责任。只有经典图书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教化民族、发育精神,才能使民族的文化根基愈益丰厚,使民族的精神更为根深叶茂、神韵独具。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既是宣传工作但又不是单纯的宣传,也是肩负着记录历史、留住记忆、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荣使命。

新闻出版总署始终高度重视修史存文、资政育人的出版任务,坚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节庆和重大纪念活动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切实落实新闻出版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方面的重大职能,牢牢把握重大主题出版的正确方向。近年来,在中宣部指导下,总署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出版界精心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出版活动,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等,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抗战史、长征史、军史、国史、党史类优秀主题出版物,留下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极大丰富和满足了专家、学者和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国际社会的好评。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新闻出版总署和主要出版机构精心策划、周密部署,集中推出了一大批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大主题出版物。以建党90周年为例,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宣部组织全国出版界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够留存久远,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容丰富的重点出版物。这些重点出版物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党在长期实践中铸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格,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进一步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出版也是一个整修国史的重大出版活动,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提前部署,精心规划了一批重点出版选题。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在民国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出版物,全面阐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整理出版了一大批辛亥革命重要人物的文集、传记、回忆录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资料汇编;出版了一大批介绍辛亥革命重大事件、风云人物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连环画、画传等通俗读物,深入浅出地勾勒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生动记述风云人物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出版了一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辅导读物。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出版物,较为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展现了我国辛亥革命研究的水平和成果,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载体。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纪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社会舆论也将进一步升温。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突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扎实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出版环节要把好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确保导向正确、质量上乘、留下信史。要认真做好重点作品的推介工作,扩大重点作品的社会影响。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反映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反映百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当前,伴随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深入开展,主题出版正在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更为生动的文风和更趋多样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社会反响愈益强烈。今年的主题出版不仅满足了广大读者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的出版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深刻认识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紧迫性,为民族复兴奠定强基固本的文化基石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承辛亥革命志士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继承辛亥革命先驱的未竟之业,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紧迫任务。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对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新的任务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光荣使命,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重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开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转制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落实“三改一加强”,造就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和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

◆调整产业、企业、产品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运用高科技提高创造、生产、发行、传播的能力。

◆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资本、版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著作权的流转和运用。

◆改革、改造现有流通体系,尽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配套、贯通城乡的流通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攻坚战,破解了一批改革难题,推动了新闻出版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巩固了党的思想文化主阵地,新闻出版业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经验。伴随第一阶段改革任务的基本完成,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要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深化新闻出版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强化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深化改革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报刊、网络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进而完善转制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单位加快改革、改造、改组,落实“三改一加强”的举措,造就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和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要调整产业、企业、产品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运用高科技提高创造、生产、发行、传播的能力;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资本、版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著作权的流转和运用;要改革、改造现有流通体系,尽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配套、贯通城乡的流通网络,更好地服务城乡人民大众;要通过改革形成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新的产业格局、市场格局和传播体系、服务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

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新闻出版科学发展的水平

◆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

◆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集中度。

◆抓紧构建和完善新闻出版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向新闻出版业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新闻出版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要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要求,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动新闻出版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推动新闻出版业整体上实现新跨越,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目标迈进。要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要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集中度;要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抓紧构建和完善新闻出版自主创新体系,真正形成以政策为先导、投入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自主创新体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新闻出版业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与新闻出版业更紧密地结合,加速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高新闻出版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进一步鼓励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加强文化内容创新,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实践和新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扶持原创作品,扶持新人新作。

◆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新的时代气息。

◆重视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文化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世所罕见的文献典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闻出版工作者必须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增添我们这个时代新的文化珍品。如果我们没有生产出新的具有历史标志性、能够传之久远的中国文化精品,没有留下能够纳入中华民族永久记忆乃至世界记忆的精品力作,那么我们就有愧于历史、有愧于人民、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此,我们要积极鼓励文化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要加强文化内容创新,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实践和新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扶持原创作品,扶持新人新作。要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要重视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文化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文明的推动者。

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翻译推介更多代表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

◆积极培育实力强大的综合性跨国出版集团,推动我国出版产品和出版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我们要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让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文明成果,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翻译推介更多代表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积极培育实力强大的综合性跨国出版集团,推动我国出版产品和出版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百年辛亥革命,百年风雨历程,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新闻出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引导调控真人秀节目
新版《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