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儿”(二)

2011-08-15 00:43贾文清
群文天地 2011年13期
关键词:押韵青海花儿

■ 贾文清

三、“花儿”的谋篇

“花儿”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赋的形式写成。当然,别的文体,如诗歌、民歌也大多是采用这三种形式,但“花儿”的比兴赋运用得更为熟练,更为传神,达到一种艺术上的神奇效果。那么,什么是比兴赋呢?“比”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比喻、比拟,用比的手法突出艺术效果。“兴”则是起兴,“花儿”大多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一首,用懂“花儿”的普通老百姓的话说:“花儿”的前两句没听头,后面两句才是“花儿”的关键,这就是起兴的“花儿”。就是先说别的,以此引出下面要说的话来。这种“花儿”往往比较俏皮、活泼,形式也更加紧凑。而“花儿”中的“赋”,则是直接写景或抒情,一首“花儿”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幅优美的画面。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用“比”的手法创作的“花儿”: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

近看黄河是海沿;

远看尕妹是藏金莲,

近看尕妹是牡丹。

一对儿白马山顶上过,

我当了半山的雾了;

这一个尕妹塄坎上坐,

我当了白牡丹树了。

“当了”是当成的意思。“塄坎”就是田埂。

面如银盆白如雪,

黑头发赛丝线哩;

樱桃小口一点点,

大眼睛赛灯盏哩。

白云彩上来着挽疙瘩,

一朵朵,

像莲花,

又像是才开的棉花;

我搭上个梯子,

就把它展手摘下。

尕阿哥好比是白棉花,

纺成线,

织成布,

缝一件挨肉的汗褡,

我身穿上,

心里儿暖和着没法。

第八句“缝一件挨肉的“汗褡”,“汗褡”是指衬衫,就是说缝一件贴身穿的衬衫。

还有这样一首“花儿”:

连走了三年的西口外,

没到过循化的保安;

连背了三年的空口袋,

没吃过一撮儿炒面。

第二句“没到过循化的保安”,保安是个镇子,以前归循化县管辖,现在划归到了同仁县。最后一句“炒面”,不是指“炒熟的面”,在青海方言中,“炒面”特指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的面,而把小麦炒熟后磨的面就叫“熟面”。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起兴的“花儿”,实际上它是一首比喻的“花儿”,用暗喻的方式说我俩相好了三年,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只背了个空名声。

起兴的“花儿”通常是这样的:

砖包城油花是三转儿,

两转儿泡不到碗里;

阿哥们穿的是褐褂儿,

尕妹妹挂不到眼了。

砖包城的油花泡不泡到碗里,泡了几转儿,和后面的尕妹妹挂没挂到眼里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花儿”。因为前后两部分的格律是相同的,有了“花儿”的美感。

起兴的“花儿”,前面两句就是为了引出后面两句而做的陪衬。

这是一首包含着深厚社会内容的“花儿”,解释一下:“砖包城的油花”,“油花”是用青稞面蒸的花卷,里面卷了一种叫“香豆”的调料,而且还抹了点清油。因为纯青稞面又粘又涩,口感非常不好,直接蒸出来,实在是难以下咽。“砖包城的油花”,就是用一层白面,再用一层青稞面或玉米面卷起来蒸的花卷,通常把白面的一层放在最外面,显得好看。就像西宁古城的城墙一样,里面是用土夯的,外面砌了一层青砖,因此叫“砖包城油花”。

“两转儿泡不到碗里”,因为最外面的一层是白面,要掰下来给老人或孩子吃,最里面的一层清油和香豆相对多一点,要留给别人吃,所以说“两转儿泡不到碗里”,只有夹在中间的那一转儿,才能留给自己吃。以前青海人的早餐多数都是开水就馍馍,有的人就直接把馍馍泡到碗里吃,没有滋味,才是填饱肚子而已。“开水泡馍馍”也因此成了青海人的一句俗语,代指管闲事、闲操心。如某人热衷于打听别人的闲事,别人就会说他:“与你的开水泡馍馍。”

第三句“阿哥们穿的是褐褂儿”,“褐子”前面说过,就是用羊毛或牛毛织成的一种粗毛衣服,穿着非常不舒服。但也没有办法,那会儿的穷人买不起细洋布。

黄牛犁地来回转,

一连犁给了十八天;

尕妹的大门上天天站,

把阿哥站成了老汉。

出去大门往树上看,

喜鹊儿盘窝着哩;

进去个门来往炕上看,

白牡丹睡着着哩。

毛毛雨儿里抓蚂蚱,

我看它飞哩吗跳哩?

抓住个尕手问一句话,

我看你哭哩吗笑哩?

天上的星星出全了,

月亮的光气儿压了;

尕妹的模样世全了,

你的娘老子养了吗画了?

第三句“尕妹的模样世全了”,“世”,前面解释过,就是生就、天生的意思。“世全了”,就是浑身上下没有一点毛病,引申的意思是太漂亮了、太好看了。所以第四句发出疑问:“你的娘老子是生的你还是画的你?”

庄廓打下墙高了,

红大门,

关严着没有个缝了;

鸳鸯分到两面了,

我俩人,

心疼着活不成人了。

最后一句“心疼着活不成人了”,这个心疼可没有漂亮、可爱的意思。指原意,就是心疼。

在起兴的“花儿”里,有许多是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统剧目为起兴的,还有以四大名著起兴的。这类“花儿”也特别多,如:

殷纣王江山苏妲己乱,

黄飞虎反出了五关;

阿们价好了阿们价办,

不叫你尕妹妹为难。

第三句“阿们价好了阿们价办”,意思是怎么合你的意就怎么办。“价”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的”或者“着”。

张飞和刘备打一仗,

只为了诸葛亮了;

千里路上走一趟,

只为了好心肠了。

最后一句“好心肠”,特指对恋人的昵称。

猪八戒戴的花帽帽,

高老庄招亲着哩;

你我俩没有虚套套,

我把你心真着哩。

最后一句“我把你”是“我对你”的意思。“真”就是“真情实意”的意思。

孟姜女哭倒九堵墙,

墙根里哭出个范郎;

有吃没喝的不愁肠,

有你时有我的盼望。

用赋的手法创作的“花儿”:

尕驴儿骑上赶上牛,

驴后头跟的是尕连手;

有人了尕妹你个家走,

没人了,

我把你捎在个后头。

一疙瘩冰糖一疙瘩肉,

我怀里揣给了两天;

家里去了你没有,

跪下着哭给了五天。

“一疙瘩”,就是一大块,这个连手多痴情啊!

把阿哥送到黄河沿,

眼看着逼上了渡船;

河里的水浪翻三翻,

活扒了尕妹的心肝。

清水担着两桶来,

柏木的勺勺儿俩舀了;

红头绳扯着两根来,

担水的路儿上等了。

第一句“清水担着两桶来”,应该是“担着两桶清水来”,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青海方言中的很多句子是倒装句。“柏木的勺勺儿俩舀了”,“柏木的勺勺”,是指用柏木挖的木勺子。在以前没有铁器的时候,人们就用木头挖出勺子,民间有专门的勺子匠。“俩”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尕手儿上长的尕指甲,

尕指甲包下的海纳;

尕手儿哈抓住着问句话,

尕嘴儿一抿着笑下。

第二句“尕指甲包下的海纳”,“海纳”就是凤仙花。青海民间旧俗,农历七月初七是女儿节,妇女们要拔几枝凤仙花,捣碎,然后敷在指甲上,第二天,指甲便染红了。

天上的星星明着哩,

月影儿里下雪着哩;

尕妹的门前蹲着哩,

毡帽里捂脚着哩。

日头儿跌了羊赶了,

羊伙里羊羔儿喊了;

越看着尕妹越远了,

破大鞋提上着撵了。

仔细品读、欣赏这些“花儿”,一首“花儿”就是一幅河湟谷地的世相图,一首“花儿”就是一个神奇的小故事,一首“花儿”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情画。

另外,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花儿”,有一部分是叙事作品,用几首“花儿”,或十几首,甚至几十首“花儿”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冶进元作词、索南孙斌演唱的《拉夜川》:

好马上备给的好鞍子,

鞍子上骑的是人尖子;

身穿的皮袄金边子,

腰儿里别的是三件子。

八宝山来火焰山,

牧民们占下的好草山;

甘州不干是水滩滩,

凉州不凉是米粮川。

甘州的脑子是嘉峪关,

西宁的脑子是燕麦川;

互助县有一个沙塘川,

想起个“花儿”拉夜川。

山又高来路又远,

一晚夕翻给了九架山;

三步哈踏成了两步半,

打一个蹦脚到跟前。

尕妹的庄子里路不光,

麻鞋哈跑烂了四十双;

再跑烂十双哈缠不上,

家儿里邀下个麻鞋匠。

墙头上过时刺罩了,

门道里进时狗害了;

后院的水洞哈堵住了,

盘腰的大树哈风刮倒。

墙又高来狗又害,

隔墙着撂给个土块来;

头一个土块撂进来,

睡着的尕妹哈惊醒来。

第二个土块撂进来,

尕妹妹起身着开门来;

背斗哈扣给着狗身上,

尕妹妹前走我后跟上。

左脚哈踏给在地板上,

右脚进来了门关上;

八仙的桌子四四方,

乌木的筷子下两双。

生米哈做成熟饭了,

我和尕妹俩情深了;

苦枝蔓缠上豆杆了,

我俩一搭儿不散了。

我还找到了一首朱仲禄先生演唱的“花儿”,也非常好,可不知道名字,权且称它为《八来歌》吧。

白纸上写给黑字来,

黄裱上拓给个印来;

有钱了带一匹绸子来,

没钱了带一匹布来。

有心了看一回尕妹来,

没心了辞一回路来;

活着时捎一封书信来,

死了时托着个梦来。

四、“花儿”的格律:

“花儿”的格律除了它的句子结构、节奏外,主要就是押韵。因为押韵,“花儿”的句子就有了一种音乐的美感。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花儿”的韵脚都是以青海方言为押韵的,用普通话读,有些地方就可能不押韵了。比如,青海人把水读成“飞”;把国家叫做“归家”;把民俗叫“民许”;把杏儿叫做“恨儿”。另外,还有一字多音,例如“格”,平常的读法念作“给”,把格子叫“给给儿”,而把格尔木则念作“高尔木”。我即将去的木里,“里”字平常就念作“里”,而把木里却叫作“木柳儿”。这一阵子,只要见着个人,就问:“你木柳儿还没去哇?”还有,青海人前后鼻音不分,常把“春天”读成“冲天”,把“准备”念成“肿备”。因此,遇有前后鼻音不分的句子,我们一律视为押韵。

通韵:

南园里头嘛栽蒜哩,

黄蔓菁种到个院里;

一天里我俩常见哩,

晚夕里想你着颤哩。

清清河儿里牛吃水,

岗子沟对着的碾伯;

一把手抓住问了个你,

一把手擦了个眼泪。

第二句“岗子沟对着的碾伯”,“岗子沟”也叫“岗沟”,是乐都县的一个地名,“碾伯”即现在的乐都县政府所在地碾伯镇。

梁山上一百单八将,

孙二娘开下的酒坊;

你我的脸上再嫑望,

有心了你把我娶上。

天气晴了云跑北,

牛吃水,

又吃了河边的芦苇;

立功巴夫地来看你,

不见你,

远路上跑了个后悔。

第四句“立功巴夫”就是“下大功夫、好不容易”的意思。

交韵:就是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西宁城里的面店子,

兰州城里的酒坊;

尕妹好比个银圈子,

戴不到阿哥的手上。

羊毛的绳绳儿皮袋上扎,

皮袋里装的是炒面;

挣不上银钱回不了家,

这一世人活得可怜。

解释一下:第一句“羊毛的绳绳儿皮袋上扎”,以前生活困难,绝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作生产生活用品。“羊毛的绳绳儿”,就是用羊毛搓成的绳子,平时用来捆扎东西。“皮袋”,也是用牛羊皮揉好后做成的袋子。而装炒面的袋子,则大多用羊羔皮做成,讲究一点的用獐子皮做成,因为獐子皮柔韧而没有异味,炒面装在里面久不变质。

上去高山射一箭,

箭落在庄子里了;

我把阿哥见一面,

心放在腔子里了。

核桃的碗碗里照灯盏,

你有了油,

我没有那样奘的捻子;

庄子的圆圈转三转,

你有了心,

我没有那样大的胆子。

这是一首含蓄的双关“花儿”,核桃壳才多大点啊?用它做灯盏,肯定不会亮到哪儿去,但第三句却说“我没有那样奘的捻子”,暗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引出下面正题:你在我家的周围转来转去,我知道你的真情实意,可我没有胆量跟你走啊。第四句“庄子的圆圈”就是庄子的周围。

间韵:就是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

一天下给了三场雨,

廊檐水淌给在院里;

案板跟前想起了你,

清眼泪滴给在面里。

第二句“廊檐水淌给在院里”,因为青海雨水少,所以青海的民居屋顶大多是平的,以便晾晒东西。在屋顶的前面,廊檐上放一片半圆形的青瓦,下雨的时候水就顺着瓦片淌到院子里,顺便把自己家的花园也浇灌了。第三句“案板跟前想起了你”,“案板”就是面板,青海人爱吃面食,所以擀面的板子很大,一般都是固定安放好,下面放烧火用的煤。

一对儿鸽子起飞了,

清泉里它吃了水了;

明明白白地糊涂了,

眼睛里活见了你了。

天晴时没知道天阴的,

天阴时没知道下的;

今早儿没知道你来的,

你来了没知道骂的。

第二句“没知道下的”是指下雨。最后一句是倒装句,应该是“没知道你来了骂的”。

在六句式“花儿”中,交韵的现象也比较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有韵味。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日头儿落在石峡里,

包冰糖,

要两张橙红的纸哩;

哭下的眼泪熬茶哩,

好心肠,

为我的“花儿”着死哩。

花花的被儿绿挡头,

样样儿新,

绣给的“花儿”们俊了;

天天我扶上墙根走,

病缠身,

一天嘛比一天重了。

第一句“绿挡头”,以前没有被罩,为了防止被子弄脏,就在被头部分缝一块布,随时拆下来换洗,就不用拆洗被子了。

镰刀弯弯一张弓,

弓一张,

射了个空中的雁儿;

人家们维人多实心,

我维你,

棒槌上滚了个蛋儿。

随韵:

石头崖上的芨芨草,

风吹着左右摆了;

前世里造就我俩好,

外旁人再难挑了。

第二句不押韵。解释一下:“芨芨草”,也就是青海方言中的“席芨”,多长于戈壁滩或小山丘,长成后又柔又韧,以前的农家通常割下来后绑扎成笤帚,或编成背斗。

左手里拿的茶缸子,

右手里拿的碗子;

心想给你倒茶哩,

手儿里没拿个片子。

最后一句“片子”不念“片”,而念作“Pia”,就是很早以前用铁皮打制的上粗下细、没有嘴的圆形水壶。

四斗大地撂荒了,

眼看着没人种了;

肚里的疙瘩成疮了,

有冤着没处诉了。

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韵,而第二句和第四句不押韵,所以也不能算作间韵。

犏牛牦牛的赶全了,

日头儿西山里下了;

一步一步地走远了,

有嘴着说不上话了。

第一句“犏牛牦牛的赶全了”,“牦牛”,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牛,浑身长着长毛,耐寒,能吃苦,是以前牧业区主要的运输工具。“犏牛”,就是牦牛与黄牛杂交后生下的牛,产奶量高。

清茶煮成牛血了,

茶叶熬成个纸了;

双手递茶着不接了,

哪些些难为你了?

“清茶煮成牛血了”,这里的茶特指“茯茶”,也叫“砖茶”,品质最高的为湖南益阳的。把茯茶煮开就叫清茶。“煮成牛血了”,是指茶的颜色像牛血一样红。最后一句“哪些些”,是“哪一点”的意思。

不押韵:

青海“花儿”中也有好多是不押韵的,但它也是一首完整而优美的“花儿”,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所说的一样:“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

三天没见着想你了,

四天上我得了病了;

请了个先生没治好,

见你模样儿时好了。

冰渣麻浮里渡船哩,

风刮着骨头里渗哩;

一步一步地上路哩,

一阵一阵地想你哩。

第一句“冰渣麻浮里渡船哩”,“麻浮水”,就是结了一层薄冰的水。

一更里打点二更里敲,

三更里锣儿响过;

一更里想你二更里哭,

三更里满炕摸过。

尕力巴犏牛犁地哩,

牛头上绕鞭子哩;

我和阿姐俩分路哩,

心尖上插刀子哩。

第一句“尕力巴犏牛犁地哩”,前面说过犏牛是黄牛和牦牛杂交后生下的牛,产奶量高,这是指杂交后的第一代。而雄犏牛没有生殖能力,雌犏牛再与公黄牛或牦牛杂交后生下的犏牛,就叫“尕力巴犏牛”,它的体质自然没有第一代犏牛好。

大羊离了羊群了,

满山转,

尕羊羔吃不上奶了;

指甲连肉地分开了,

我离了你,

鸳鸯活拆了对了。

以上便是“花儿”的格律,大致是这样的,若细分起来,还有很多很多,如四句式“花儿”的格律,六句式“花儿”的格律,“花儿”的押韵形式与《诗经》的关系等等。还有“花儿”的修辞艺术,总共有十几种,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内容。若要认真研究起来,我相信,可以写成一部煌煌巨著。所以说,“花儿”真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这里,我不再写“花儿”的修辞艺术,那将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现在,我列出几首“花儿”,大家一看,就知道“花儿”有多美了。

山山圆来圆山山,

山山根里的牡丹;

弦弦弹来弹弦弦,

弦弦弹的是苦难。

半个天晴来半个天阴,

半个天烧红着哩;

半句话假来半句话真,

半句话哄人着哩。

八卦金顶的雷音寺,

一层儿一层儿的上了;

一肚子冤枉没处诉,

一声儿一声儿地唱了。

清溜溜儿的长流水,

当啷啷儿地淌了;

热突突儿地离了你,

泪涟涟儿地想了。

尕雨儿下在个江沿上,

尕雪儿飘在个脸上;

尕手儿忙在个工作上,

尕心儿牵在个你上。

新庄廓打下的十八板,

八板上垒八板哩;

我俩人说下的十八年,

八年上垒八年哩。

青丢丢的菜来蓝丢丢的水,

悬丢丢崖上的刺梅;

尖丢丢的鼻子圆丢丢的嘴,

欢丢丢儿的笑给。

双双对对的牡丹花,

层层叠叠的菊花;

亲亲热热说下的话,

实实落落地记下。

青草坡里的绿蚂蚱,

蹬嘎蹬嘎地跳哩;

这一个尕妹不说话,

嘿哈嘿哈地笑哩。

层层摞摞一卷儿经,

白纸上画葡萄哩;

偷偷摸摸一片儿心,

想你的谁知道哩。

这就是“花儿”的魅力。(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押韵青海花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