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2011-08-15 00:50林苑中
青春 2011年8期
关键词:游弋盲从景象

◎林苑中

我蓦然作了一个决定,深夜下楼。电梯间闷热,四壁如玄铁,静寂无声,一片空空荡荡,从二十三层垂落地面。

夜晚的小区,显得不够真实,无论怎么看,像是在一张黑白的胶片里,那边花木扶疏,一两张石椅,理发店和包子店的招牌清晰可辨,甬道上的卵石稍有光亮。更远处,依稀可辨一条马路,正在两栋楼之间的罅隙里。

那感觉,就像是人们抛弃了这个城,空荡荡的只剩下一个人在模糊的夜色里游弋。

我几乎捏着步子,丝毫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其实,我在想着白天的景象,似乎是某种追忆:白天笑语欢声是听得到,大抵是孩子们的,老人们的唠叨也是惯性的,陈词滥调的。至于鲜男靓女,踪迹难觅,其实不难理解,他们在这个世界的流水线上。偶尔,有一些形迹可疑的男女,叽叽喳喳的路过,他们在白天的景象里像五颜六色的水草。老人们更多时候像海螺,蜷缩着。但,总体上是欢快的。

生活的水面清澈,无波涛,更无狂澜。总之,让你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到处一派繁荣景象,大街上人们在行走,花儿在角落里盛开,远处的楼宇在时间里一节节的拔高。车流低低喧嚣,且连贯不断。老人们在鲜亮但又杂乱的小区或散步,或静坐,脸部是模糊的,痛苦藏在老年斑的深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从启蒙开始,那里有欺骗伊始的坯胎,即便就像最早的一层人生油彩在那里挥就,但总还就是开始了生命征途。

正如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总之,一切呈现出美好的迹象,似可堪慰。但是,当新闻、谣言一哄而上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不辩真伪,先乱了阵脚,坏了方寸。生活的美好景象变得摇晃不堪,很多人游弋不定、惊恐犹疑,人们多数是盲从的,盲从的去叫与嚷,一波一波的人被抬着往前。思考者看见了真相,但他们无法发声。仿佛这些少数的族群被拔掉了舌头。暗哑的声音或许是这个美好而狂暴的世界里最宿命的号角。微弱有力,从不张狂,甚至小心翼翼。

你是一个犬儒主义者吗?刀锋其实经常逼近梦境。有时候,人们这么批评卡夫卡,而在我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日常主义者。他散步与恋爱,他悄悄的写写划划,他纠集着写作和婚姻的紧张关系,史料告诉我们:除了他的写作,其他与常人无异。正基于此,我要另辟蹊径。于是就是从这个开始了我的冒险,我果决地让卡夫卡走进了婚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标,所指向的正是卡夫卡的日常景象。至于他生活在布拉格还是生活在中国某小城镇,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成为一个已婚男子,一个女人的丈夫。这种命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冒险,它含着我的不知深浅,还有惊扰与鲁莽。它意味着只是接近了某种真相:每个人有时候就是卡夫卡之一。婚后的卡夫卡显然如你我一样淹没于琐碎的家居生活,他的游弋只是庸常生活中的一次短暂的眺望。

于是,生活不仅仅是樊笼,我们原来早就明了事理安于现状。那个被假设的婚后卡夫卡,成为了一个庸俗的懒汉,或者说他是人们的大多数。而那个一直至死不婚的卡夫卡原来是不循常路的一个独行侠。他暗自壮大了他的神经,这些敏感的脉冲号准了这个世界。他对它了如指掌,这些成就了卡夫卡的一切伟大的寓言小说。无论《城堡》、《审判》还是《美国》,以及他那些迷峦叠嶂的中短篇故事,人们仅仅谈其梦幻,显然是浅尝辄止。

海绵一样的街上响起了枪声,然后是一阵奔跑,尖叫。有人大声地喘息,那块紫癜的腿部中了流弹,伤口撕裂炸开来,把褐色的牛仔裤裂开了一个洞。伤口霎那间,汩汩而出的猩红液体。再然后听见到处玻璃在墙面上发出清晰的脆响,楼梯和树木都是摇晃的,照例是由蒙面的黑衣女相救,继而使那个中弹的人脱了险。这是我屡次在脑海里萦回不去的画面。它或许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象征,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

生活每一处,包括绿草花木,以及不宜察觉的尘埃里,都有裂变,更迭。生命周遭的循环往复就是一次次小小的战斗。有的清晰可闻,让你振聋发聩,有的悄无声息,却能从指尖脉动到心脏,在血液里将你逼近灵魂的胡同。

猜你喜欢
游弋盲从景象
唱出她的新“声”
新新人类
九月·游弋
我叫陈刺青
杯中异景
哲理思辨
哲理思辨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摄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