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都兰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43陈秀珍
群文天地 2011年17期
关键词:基层群众活动

■ 陈秀珍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境内群众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总人口6万余人。多民族人口构成形成了都兰县多元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内各州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群众文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与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文化事业大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使都兰县群众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和谐、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群众文化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近年来,随着“文化下乡”“送书下乡”“文艺调演”等活动的开展,都兰县群众文化事业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基层文化工作者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理解还很不够,很多好政策还没有真正推开。发展中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基层文艺骨干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因此导致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多年来,都兰县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停留在“输血”阶段,“等、靠、要”仍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想要搞好都兰县群众文化,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转变意识,将被动“输血”改为“造血”,将等着“送文化”改为主动“种文化”,打造一批懂政策、发挥政策帮扶作用、技术能力过硬的基层文化骨干,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使基层文化单位实现文化的再造机制。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受到良好的教育,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地方经济的意识。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文化管理机制。希望上级文化部门把为基层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牧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基层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文化发展发达地区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二、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多元方式

都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都兰县的群众文化可以说是融合了都兰县域内各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融合性、交流性、开放性。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发挥都兰特色文化的潜在力量,争取各族群众和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创建群众文化发展的多元方式是都兰县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这种文化多元化发展方式是立足于都兰县多民族聚居的根本,继承各个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发展氛围。

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不管是文化的整体还是在文化的哪一个具体方面都不能过快走向单一化,都必须与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相适应,应该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除了各民族融合的和谐文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都兰县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各县乡文化室为基层阵地,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文化综合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形成群众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适应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需求”

当前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这样迫切过,人民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应该科学地发展群众文化。首先,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照都兰县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合理规划海西地区群众文化发展蓝图。六月歌会、那达慕大会、草原婚礼、祭敖包等传统节日应顺天时、合地利,遵风俗、达民情。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同节日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与节日文化活动和谐而又为当地群众乐于接受的、反映时代新风貌的文化活动;把民族民间节日活动办成艺术交流会,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生产、生活知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盛会。其次,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在现有设施基础上,稳步地发展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推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覆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对各级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等基础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和使用,不断地弘扬优秀的群众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最后,群众文化的大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当地的群众文化得到了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经济和文化是连为一体的,文化要发展,经济是首要的推动力。因此,群众文化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倡导人们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举措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两条腿走路,最终实现本地区的文化繁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基与源头活水。“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是被文化发展证明了的基本规律。都兰发展群众文化不仅需要文艺骨干力量,更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种样式的文化实践。总之,只有群众文化大发展,才能助推经济实现大腾飞。只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都兰的明天才会越来越美好。人民群众不仅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文化权利,还能淋漓酣畅地发挥自己的文化创造力!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