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研究及策略建构

2011-08-15 00:45袁式亮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译文文本旅游

袁式亮

旅游文本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召唤型文本的结合体,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旅游文本的翻译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举足轻重。它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品牌声誉建立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建构和审美标准不尽一致,汉英旅游文本风格迥异,各有特色,这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开展旅游文本翻译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接受理论对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度及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个人的原因。接受理论提出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即认知水平、经历体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实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则以旅游者为出发点,让目标语文本具有源语文本同样的审美效果和呼唤功能。接受理论转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也为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汉英旅游文本的语言特色、信息效度、文化层面、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以旅游者为中心,关注旅游者的期待视野,实现旅游者与旅游文本的“视野融合”,从而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二、接受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例证分析

(一)语言特色

汉语文本讲究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唯美。然而英文文本风格简约,用词平实,直观易懂。中西方的读者在各自的语言文化熏陶下,形成一种固有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同时也形成了汉英旅游文本各自的语言表现手法和美学标准。翻译时忌将汉语的华丽词修饰语逐一直译,刻意做过多的意象渲染。如:寒山湖面积约5.5平方公里。湖岸四周,花红树绿;山涧林中,溪泉叮咚;庭台楼榭,交相辉映;湖光山色,恍如 “天堂”。译文:Hanshan Lake covers 5.5 km2.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原文对景点的描述绘声绘色,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精妙。译文根据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接受度,词汇句式简洁平实,既呈现原文的内涵神韵,又简单明了一气呵成。

(二)信息效度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期待和关注点不尽相同。翻译时要对“关联性信息价值度较高的强化,而非关联性信息则被弱化或虚化”,使信息效度最大化。如: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澹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译文:Mystical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entering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s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原文使用大量“溢美之词”描绘九寨沟美轮美奂的景色,只是渲染情景气氛顺应汉语行文习惯,无多大的信息效度。译文按春夏秋冬季节轮回,重组信息层次结构,有效表达了信息,还体现一种清新明快的美感和张力,给予读者认知能力发挥的空间。

(三)文化层面

由于汉语旅游文本的作者与读者受同一文化熏陶,共享知识层面宽,因而作者会对双方同一认知框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省略。但是,目标语读者与作者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造成共享知识的缺失,有时难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意象。译者要对他们的认知心理和知识结构做出预设,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文化信息。如:平遥素有龟城之称。城市布局巧妙,大街小巷组成一幅庞大的八卦图案,如同龟背上的花纹。译文:The Town of Pingyao has long been called “Tortoise City”, symbolizing its longevity. With its avenues,streets and lanes,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town resembles a Bagua (a combination of eight of the 64 Trigram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raditionally used in divination),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n a tortoise shell. “龟”、“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译文在“龟城”和“八卦”后做了解释,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四)语用功能

旅游文本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实施行动。为使译文有效得体,要提高译者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旅游文本翻译中,语用失误常见于景区的标示牌和告示语。如:游客必须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公共财物。译文:Our tourists are kindly expected to notic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Your corporat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in making our services effective.译文调整了文本的语用信息,体现提供信息,平和劝导的语用特点。

三、接受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建构

接受理论注重读者的作用,强调译者对读者的准确把握,这对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奈达指出:“一个翻译家,不是把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强加给另一种语言,而是时刻准备做出种种形式上必要的调整,用译入语言特有的结构形式再现信息。”

(一)加注增译

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直译处理。采用加注类比的形式,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 B.C.;炎帝神农氏Emperor Yandi, the Chinese Saturn.将中国农业文明的始祖神农氏与古罗马神话中的农神为契合点,易于游客的理解,也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

(二)合理删减

在汉语旅游文本中,作者喜欢有感而发,加入许多个人评价和主观内容。从景点的历史渊源到名人传奇,还有俗语典故,娓娓道来。外国游客会觉得拖沓冗长,重点不明。如:中国有句俗语“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赶上地坛庙会那就是巧。这里蕴含着浓郁的京味文化,叫北京人和外地人都喜爱。译文:The Earth Temple Fair is a col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Beijing style culture and has a strong appeal to people in and outside Beijing. 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合理的删减和重组,以“庙会”做主语,删去了个人评价“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突出了主题信息,这样的处理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心理。

(三)语式选择

语式是指语言交际形式。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语式对译文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修辞方面,其差异主要反映在文体上。中国人写景状物,注意虚实对偶,辩证统一;而西方人强调模仿再现,注重忠实写真。如:南苑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北苑林路蔓蔓,曲径通幽;东苑依山面海,景色宜人;均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游览胜境。译文:All three are beautiful gardens with avenues of green trees and patches of lush grass, providing pleasant environments for relaxing and pleasure. 译者注意语式的选择,以融合读者的视野。

(四)语篇整合

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惯于曲线思维,一种环绕迂回的思维方式:先阐述相关事情,后点明主题。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以逻辑直线为主:直奔主题,再说明有关情况。翻译时可调整语篇结构,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如:桂西北,有一美丽地方。背依猫儿山主峰,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它就是桂林的兴安。译文:Xingan County,a finest spot of Guilin in the Northwest of Guangxi, is by the Cat Mountains,

which is full of natural beauties.原文运用归纳叙述的方法,先描述景点状况,后指出景点的具体位置,这是汉语的思维方式体现。而译文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再进行叙述,使之与英美读者的思维接轨,引起共鸣,获得同等的呼唤效果。

四、结语

旅游文本翻译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译者要以接受理论为指导,以旅游者为中心,综合考虑其语言建构、民族文化、认知心理等因素, 使旅游文本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发挥其作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3]周锰珍,曾利沙.论关联性信息与价值[J].中国科技翻译,2006.2.

猜你喜欢
译文文本旅游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