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成长

2011-08-15 00:45高发照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文化

高发照

现代大众文化以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以五光十色的外观吸引大众,以通俗趣味的内容取悦大众,从而使大众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延伸与扩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更容易被大众文化五光斑斓的外表吸引,最终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消费人群,于是大众文化不由分说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一、大众文化及其双重性影响

大众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对大众的影响: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既然存在了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性所在,不能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态度审视它。今天,在大众文化已渗入校园并给大学生们的成长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一味地将之视为什么都不是的臭垃圾,当代的大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被这样一种文化包围着,我们再去费尽心机地思考到底要不要大众文化显然徒劳了。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它,发掘其中美好的东西作用于今天的青少年,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冷静思考、深入分析、研究对策、积极回应。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大众文化的应对策略。

二、开放的校园生活需要引进大众文化

在纸质印刷品时代,教师和家长常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观点的片面与不足。但是实际上当今的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今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不是用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就能喂养起来的一代。设想一个实验,如果现在就把大学生周围的电视、网络、时尚杂志、流行小说、迪斯科、交谊舞、时尚广告、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统统拿掉,用不了多久孩子们的心理就会不正常。原因很简单,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仅靠几本教材培养孩子成才的年代走远了。时下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日趋密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要想让他们远离大众文化那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既然大众文化存在了就不要再否认这个事实,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它,社会的进步需要它,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它,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它,而是要积极的引进它,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所以不管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把思想停留在纸质印刷品时代,而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去,以平静的心态去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让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大众文化中有创造力、有生命力的部分天地相接,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理性择取大众文化

当代社会多种文化混杂,良莠相随。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抓住机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大众文化加以理性择取,把有价值的东西引进来,才能成为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大众文化引进来了,一定要在筛选和过滤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清楚学生需要的大众文化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它?当代大学生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容易接受富有刺激性的大众文化新事物。如果不管好的、坏的、香的、臭的一并接受了,那么积极引进大众文化的策略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崇高”、“先进”,让他们明白言情片的缠绵悱恻、武打片中的快意恩仇、警匪片中的拔刀相助,不过是大众文化媚俗悦众的手段而已,在现实生活中,以此行事必然为社会所不容;某种文化产品中的嘲弄、自虐、漠视、颓废心态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哗众取宠之举,以此待人接物必然会大上其当。所以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在了解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要知道所谓的“闲书”也有有价值的地方;所谓的流行音乐也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人一点点大众化的、时尚化的东西都不接触,不说他知识非常有限,至少说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人很容易和现实发生隔膜。所以要对经典实现有效引导,就应该多了解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典,多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用选出来的经典拉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间的距离。

四、合理有效地使用大众文化

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使教材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例子。那么在讲解这个例子时就要对大众文化加以理性择取,善于抓住机遇,适时地运用到讲授之中从而达到开放性的使用教材。很多时候大众文化选进来了,老师们不知道怎么办了,学生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排斥了。于是出现了上面讲鲁迅下面看古龙,上面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下面听《双节棍》的不和谐场面。这就要提高教师对文本资源和大众文化相整合的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大众文化作为文本的切入点,运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会现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搬进课堂,使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某些想象力难以达到的宏观景象,不易觉察的微观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内部的变化形态等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比如在讲《雷雨》之前,让学生欣赏《满城尽带黄金甲》;先听听《寂寞沙洲冷》再讲苏轼的《卜算子》;通过师生同台演出的方法教话剧《茶馆》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直接作用于学生体验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资源。大众文化在经过有效的筛选和过滤后,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亲和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把一些流行音乐运用于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文学,陶冶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有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如诗词般古典温柔,似散文般清新婉丽:《江南》、《东风破》、《青花瓷》等曾风靡乐坛。大学生喜欢每天哼着这些东西,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能成为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二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努力寻找其与大众文化的联结点,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从琼瑶小说里读到的东西用来阐发自己对宝黛爱情的看法;讲《西游记》的时候,联想到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展开讨论。这些都是利用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进行通俗化的疏导方式。三是开展探究性活动时努力将课题引向大众文化。比如在讨论如何快速背诵课文时学生提出可以将文中众多的意象以图画的形式画出来,然后进行联想式背诵。或者针对某种流行社会现象,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入手,设计成比较有创意和教育价值的活动专题。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评比等研究网络语言的特征,从而使大众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的步伐,大众文化无疑是这个时代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无法回避的文化语境。在实践功能的两重性上:它一方面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回避严肃崇高。我们不能否认它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增添了难度。这是因为除去其中一定的积极影响外,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经典阅读取向等精神层面的消极影响。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待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培养人首选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所以我们面对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响要理性分析、积极回应、处置得宜,努力地让大众文化为学生的生活添光加彩,为教育的改革添砖加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美]麦克唐纳.陆扬译.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广少奎.论大众文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北京:当代教育论坛,2003.9.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谁远谁近?
浅析“大众文化”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