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的哲学思考

2011-08-15 00:45岳玉荣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概论方法论

岳玉荣

(岳玉荣: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所所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教育哲学、物理文化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人文学科大学生科技素养而设置的一门公选必修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现代科学技术教学价值的缺失和困惑,存在着本课程缺乏实用性的困惑、存在着文科大学生科学基础训练不够引起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的教育教学效果。朱小蔓教授曾针对科学教育提出把“科学当成一种文化精神来教”的观点,也就是倡导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科学教育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把科学技术当成科学文化来教,不仅仅是换一种思维方式解决现代科技教学中诸多困惑的尝试,更是一种对现代科学教育文化观的回应。

一、“现代科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一)现代科学技术教学价值的缺失和困惑

由于对现代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与理解的缺失,导致科学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许多学生到课程结束还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现代科学是一种西方科学知识体系,西方人对科学及技术的认识,来源于哲学思想的传播和渗透。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统治西方近代科学达几个世纪的牛顿力学的哲学总结和阐述,也正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框住了二十世纪以前大众的科学观,人们普遍相信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确定的、理性的、永恒的、实证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但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产生,使得这种静态的科学观向动态科学观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由绝对走向多元、相对、复杂,在人们的眼中,科学不再是单纯的既定的结论、公式、定律,“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更是“人的自由的、不断的、持续着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富有生命力的因而富有人文气息的科学家科学精神的折射,这种现代科学观能让我们从各个角度“靠近”自然。传统的现代科学技术课教学,更多地强调对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了解,对科学价值的认知和介绍更多的是来源于现代科学自身的进步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及技术的发展而使学生科学观得以改观或提升,单一的、确定的、绝对的科学观念还在左右着许多人文学科大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他们眼中,科学依然是“神秘的”、“不可触及的”、“难于理解的”、“高高在上的”、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更是与具有学问、感性、温情、诗性、浪漫 洞察、智慧特质的人文学科是不同的价值追求。因而人文学科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会表现出“漠视”,产生为什么要学习现代科技概论课的困惑。

(二)专业化知识教育模式带来的困惑

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里,知识化教学模式成了现代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模式在教授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等方面表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弊端。一、如过度细化的专业知识教学,割裂了知识与知识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经过这种专业化的知识教育模式训练,尽管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很难看清科学技术广阔的文化背景,难以把握历史传统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正如贝尔纳在谈到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弊端时指出:“这是画地为牢,把科学囚禁起来,使它同文化的一切其他方面都隔绝开来,因此,也就是使科学教学完全服从技术训练。”

人文学科的知识教育模式不同于现代科技的“以知生情”,而是偏向于“以情生知”,如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首先吸引你关注的不是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是惯穿在模式中的精神滋养,包括对大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文、理两种不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淡化了专业背景、专业间的联系,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困惑就产生了:本门课程对人文学科的专业发展有什么用?他们大都认为知识广博而分散、深刻而晦涩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与人文学科的实践联系不大,更看不到现代科技对大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会带来什么影响与作用。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大多数学生不能够主动接受这门课的学习。而授课老师的困惑是,缺乏对本课程和该文科专业课程群的横向融合,一旦脱离了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将陷入一种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的模糊语义空间中,这就对老师跨学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文科大学生的科学基础训练不够造成了对科学的理解难度甚至是对科学的神秘感

长期的文理分科造成了文科生的科学知识积累不足。一是科学原理和科学常识积累严重不足导致的科学观理解肤浅。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中,虽然已隐去了太多的数学推导,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是需要基础性累积和系统性累积的,文科大学生显然缺少这样的积累。二是文理分科的原因。长期的文理分立,文科大学生对科学的范式有陌生感,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理科的,会对科学技术学习产生一种类似排斥的心理暗示,因而对接受科学及科学技术的具体知识形成一定的教学障碍,综合理解能力也大打折扣。比较普遍的情形是,文科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了相当数量的科学事实,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科学事实,但却不知道研究这些科学事实的科学方法及其科学方法论,对科学事实的内在规律缺乏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很难把握这些科学事实的本质。

二、“把现代科学技术当成一种文化来教”的教学策略

由于存在以上的教学困惑,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中,讲什么?如何讲?学什么?如何学?它作为一门课程存在的价值、功能、内涵和外延,就成了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把科学技术当成科学文化来教”是解决现存困惑的一种现实而有益的价值取向。

(一)用文化观关照科技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科技与人文两者溶合的科技文化价值观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以来形成的科技价值观,着重强调了价值的主体,即人的价值尺度,就是科学技术以为人类利益服务为指导思想,以人类利益为价值方向,其合理性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利用科技统治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主宰自然、安排自然。这种科技价值观与文科大学生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描述自然、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判断自然、记录自然、原生态自然等人文科技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突。实际上,“从科学技术的客观内容来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技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论科学还是技术,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科技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价值—真善美的价值。”如:物理学家、数学家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尽管这一理论被众多科学家所接受,但由于无法用事实验证其理论的真实性,至今这位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也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这种科学中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价值体现。这种价值体现有易于文科大学生用人文的视角看待科学、理解科学、科学技术。因而在教学中,体会科学史中的科学预见、科学家的批判与怀疑的科学精神,熟悉科学技术符合理性的技术手段、以及体悟科学家坚持真理、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不仅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目标――求真、求善、求美,也有利于文科大学生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价值的了解与掌握。

这种把科技价值与人文价值溶合的科技文化价值观,能使学生更加全面、辩证、综合地理解现代科技的本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用文化观关照科学方法论,建立文理兼备的新的科学方法论视野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进一步深化,科学方法论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各种关于方法论的观点应运而生。如后现代思潮的“反对方法”,就对现代科学方法提出了文化的反思,即从文化视角去反思科学方法论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就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教学对策之一。

人文科学的方法特征之一表现为如何把握做为研究对象的具有个别性和不可还原性的人文事件和现象,这与认识者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可以说人文科学的方法更倾向于从个体对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智慧或方法技巧的认知中把握对象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的精神价值。这与自然科学中以理性、客观、实证为内核的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现象的认识过程是“理解”而不是自然科学中的“说明”,身处不同的情境对人文现象就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象自然科学中的唯一的、合理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的唯一性、封闭性、分立性、绝对性与人文科学方法的多元性、开放性、相对性相对。如牛顿力学的建立,引发了物理学史上的科学革命,牛顿力学的所建立的绝对性、理性、决定性的物理学方法对现代科学的产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依然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爱因斯坦理性的建立,量子力学的建立,其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理性、普遍性遭遇质疑,但现代航天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仍建立在其基础上,这说明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对应和相容的关系。在现代科技概论课中,形成注重归纳和演绎,注重形象和抽象,注重多样化的方法论体系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全新的立体和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视野,进行文理科方法的打通训练,有助于学科知识的互融,有助于培育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就是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世界观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设计不同以往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科技与人文的影响。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美国的小摩里斯•李克特著.顾昕,张小天译.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徐玉珍.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4.

[4][英]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张今校.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友平.两种文化――从分裂到融合[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郑文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缘起、特征及思路[J].武陵学刊,1996.4.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概论方法论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